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葛劍雄:不要輕易給洋地名扣「崇洋媚外」的帽子

葛劍雄:不要輕易給洋地名扣「崇洋媚外」的帽子

葛劍雄:不要輕易給洋地名扣「崇洋媚外」的帽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文 |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瀋河西

責任編輯 | 邢人儼

近日,海南、河北、廣東等全國多地民政部門列出不規範地名清單,多個建築物、居民小區等被認定取名不規範,理由包括「怪異難懂」「刻意誇大」「封建色彩」「崇洋媚外」等。

其中,海南省民政廳發布的清單顯示,84個地名被查出存在不規範的情況,如維多利亞花園、維也納國際酒店等因崇洋媚外被列入清單。156人文行館、畢弗利別墅等因「怪異難懂」也被列入清單;珊瑚宮殿、帝王花園小區則被指「帶有封建色彩」。

這波從海南蔓延至全國的改地名風潮中,一些做法引起網友熱議。部分網友質疑此舉「矯枉過正」、一刀切、「亂扣帽子」。支持者則認為「貪大求洋」的地名背後是文化不自信、崇洋媚外的表現,改掉此類地名的意義在於提升文化自信。

「一個挺好的想法,如果不能按照令人信服的邏輯推進,那麼就容易引發物議沸騰。」2019年6月2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號「俠客島」刊發評論認為,在一些民生問題還沒有得到更好解決的情況下,大張旗鼓改名字,很可能會給社會、給老百姓造成一種正事不幹、搞表面工程的印象。改名過程中的成本有多少?誰來承擔?改名的標準是不是合理?這些問題,有待明確。

事實上,對於地名的規範早有先例和相關條例出台。早在1986年,國務院就出台了《地名管理條例》,對地名進行初步規範。2016年,民政部曾專門出台措施,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暨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其中就包括重點清理整治居民區、大型建築物、街巷、道路、橋樑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營造規範有序的地名環境。2018年12月,六部委印發《民政部等六部(局)關於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通知》,根據要求,各地在2019年3月前需完成摸底排查並確定擬清理整治的不規範地名清單。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於2019年6月20日發表評論:地名承載一地的歷史、記憶與感情,無論命名或改名,都需審慎穩妥。改名是為歷史糾偏,但也要考慮社會成本,以便民利民為宗旨,可改可不改的不應更改。讓城市地名,留得下傳統,守得住文脈,聽得到百姓心聲。

2019年6月21日,針對此次「地名整改」行動中出現的爭議,民政部回應表示,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是進一步規範地名管理、傳承和弘揚優秀地名文化的重要舉措。各地要準確把握政策,防止隨意擴大清理整治範圍。民政部區劃地名司要求各地進一步規範工作程序,充分進行專家論證,廣泛徵求各方意見,審慎提出清理整治清單,嚴格按程序推進實施。

圍繞地名的意義與改地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南方周末專訪了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

葛劍雄:不要輕易給洋地名扣「崇洋媚外」的帽子

亂改地名會讓中國人的地理知識越來越貧乏

南方周末:很多地名背後是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你之前提到地名和社會記憶之間的關係,能否再具體談談?

葛劍雄:地名是一個地方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是生活在那個地方的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地名不只有空間的意義,還有歷史的意義。比如,一些地名背後是近代殖民的歷史。有很多地名是因為當年帝國主義侵入中國而改變的,比如東北的一些地名,在俄國入侵之後被換成俄國地名,香港被英國佔據後,很多英國地名就被搬到了香港。還有一些路名是因為要紀念歷史名人。比如香港的太子道,就是因為1922年英國王儲愛德華到訪以後改的。又比方上海的江寧路,以前叫戈登路,當時為了紀念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英國人戈登。淮海路以前叫霞飛路,霞飛就是一個法國的著名將軍,後來解放後改成淮海路是為了紀念淮海戰役。

有的地名也反映一個階段的主流價值觀念。比如馮玉祥當年在河南的時候,就設立了博愛縣、民權縣。你去台北,經常能看到忠孝路、信義路、仁愛路這樣的地名,把和平、幸福、解放、復興、建設這樣的詞用在地名里的情況就更多了。

南方周末:你特彆強調過亂改地名會造成個人和社會的記憶斷裂,這次海南公布的需整改的部分地名如「反修橋」「反資橋」等,都帶有鮮明的歷史印記,這些有必要改掉嗎?

葛劍雄:我覺得這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比如,有一些地名雖然有特別的歷史記憶,但是可能已經不符合當前主流的價值觀,那就沒有必要再保留了。比如「反資」「反修」這些名字,現在如果再用這樣的地名,會造成價值觀的混亂。像這樣的地名其實早就可以改掉了,改革開放都這麼多年了,為什麼沒有及時改掉?這是主管部門需要反思的。

南方周末:你批評過地名更改的諸多亂象,比如徽州改成黃山,是因為缺乏歷史感嗎?

葛劍雄:我覺得還不光是缺乏歷史感的問題,很多都是為了營銷。像有的人說張家界是因為改了地名才變得更有名,這是本末倒置。要是沒有被確定為世界自然遺產,沒有大規模的開發和投入,僅憑改一個名,就能增加十幾個億的收入嗎?還有像徽州變成黃山之後,會造成政區名和景點名混淆的情況。如果你是去黃山旅遊的外地人,本地人就會問你,是要去景點黃山,還是去老屯溪。

就像我之前說的,亂改地名對個人和社會而言都會有割裂歷史記憶的危險,因為後人不知道你到底指的是哪裡。而且,現在很多地方爭奪歷史名人故里,我覺得很可笑。其實有些古地名在今天什麼地方是很清楚的,但頻繁的調整、地名的改變,人為地製造了很多矛盾。本來,大多數行政區劃的調整隻要改通名就可以了,沒必要改專名,但為了表示是新地名或者為了擴大影響,故意改了專名。這是不應該的,也是很可惜的。專名一消失,跟它們有關的歷史文化也消失了。

像徽州改黃山這樣把政區名字改成景區名字的情況,也會讓中國人的地理知識越來越缺乏。像都江堰,我們從小就知道都江堰在四川灌縣。現在灌縣沒有了,改叫都江堰了,沒有人知道灌縣在哪裡。我經常問學生是哪裡人,他們往往只告訴我是哪個市的,一般只講到地級市,不會說哪個縣的。我問是哪個縣的,他們才告訴我。為什麼不說到縣一級?他怕說出來你不知道。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們的地理知識在減少。介紹籍貫,我們傳統做法是到縣一級,長期下去,到市就為止了,而且有的是把市和景區混在一起。地理知識是需要在日常使用里鞏固的。如果我們接觸地名越來越單一、籠統,就會造成我們地理知識越來越貧乏。

改地名的原則沒有錯,但需要細則

南方周末:前些年也有很多地方提過改地名,你覺得目前這一波改地名跟之前比有什麼不同?你怎麼看這一次改「大洋怪重」的要求?

葛劍雄:實際上,改地名早就有了。這些條例本身沒有錯,我們現在實施的管理(整頓),其實是國家一貫的原則,但是需要細則。這裡有這麼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標準怎麼定,誰來定?比如說,這裡有程度的不同、影響的大小,還有一些外國的人名、地名是有前提的,哪一些是可以不改的,都需要細則,核心問題就是由誰來決定。不能主管官員說了算,得有一個程序,比如有些需要專家認證,有些需要調查的,還有些是要手續的。地名的規範是全面的規範,不能簡單地一刀切。

第二個問題是,這些要更改的地名,需要區分合法與不合法。比如,有的地名當時是合法報批的,今天要改的話,主管部門是有責任的。比如,有些地名的改動,應該考慮到經濟上的代價。每動一個地名,特別是大範圍的地名,比如一個小區,涉及千家萬戶,包括電子地圖、導航信息、快遞地址等都需要改。有的地方牌子要重做,章要重刻。如果本來定地名的時候是合法審批通過的,政府部門要考慮適當給予經濟補償、減免,而且還要制定出一個時間表,要把準備工作做完。如果本來就是非法的、從沒有報批過的,那責任應該在下面,但也要考慮到不要影響到民生,也需要一個過程,防止因為改地名過快造成的信息混亂。

最後一點,針對這些事情,主管部門也要反思。比如濫用外國的人名地名、通名不規範等情況,像什麼廣場什麼城,當時是怎麼通過的,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都沒有及時整改,還要查一查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僅僅是當時行政不作為嗎?我知道有一些地方的命名是房地產商做了公關的,中間有沒有涉及腐敗,還有的一開始被通知要整改,但非但沒整改,反而還通過了,上級部門應該督促做經驗教訓的反思。

南方周末:有地方政府專門向你諮詢更改地名嗎?

葛劍雄:有,但大部分時候是他們定好了,找我們去背書站台,一般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改的地名本身我覺得不合適,我都會拒絕。其實這就是主管部門自己拍腦袋決定,沒有充分考慮公眾和專家的意見。

地名既是文化符號也是實用的工具

南方周末:你曾經批評濫用外國地名反映出命名者的價值觀念混亂,這是指崇洋媚外嗎?

葛劍雄:世界上任何一種相對強勢的文化,總是有人盲目崇拜的,不僅是中國大陸,在一些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曾經出現過他們認為先進優雅高級的地名。像台灣的有些小區和豪華會所,也喜歡用西洋的名字,更不要說日本韓國。一般有了自己的文化意識後,有的洋地名沒有存在多久,但有的經過時間考驗後保留下來了,因為這些地名也反映出一定的歷史過程。像這樣的情況,不要輕易說崇洋媚外。

還有一些地方,為了招商引資、表示開放,但當時不知道怎麼做,就用了這些洋名,現在不合適的改過來就可以了,不要輕易地給人家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也有的可能是出於好奇,比如房地產上用了「曼哈頓」「維也納」這些名字,都是為了營銷,這種風氣是不好的。一些新建的樓盤、新開發的小區鍾情於使用外國地名以顯示檔次,對這種做法,地名管理的相關部門應該嚴格控制,但不要簡單說是崇洋媚外,可能就是崇錢、想提高價格。所以情況比較複雜,特別不要把有的事情輕易政治化。

南方周末:你如何看待「洋地名」現象?有人覺得改掉那些洋地名可以彰顯文化自信。

葛劍雄:有一些地名只是為了洋而洋,也沒有什麼歷史淵源,不是為了紀念某個外國歷史人物,只是覺得這樣更有格調,這是要嚴格控制的。但有的人說要把洋人洋地名都改掉,我並不贊成,適當使用外國地名是可以的。比如,已經成為當地歷史的外國地名應該保留,在一些城市適當增加一些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的地名也沒有什麼不妥。

南方周末:跟地名「洋化」相對應的是,有的地方提倡改回古地名或者復古,對於這樣的做法,你怎麼看?

葛劍雄:確實有一些人說要恢復古地名,而且越老越好,我也不贊成。地名本身既是一個文化符號,也是實用的工具。有些地名已經改掉很久了,本身意義又不是特別大,或者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那就沒必要刻意復古。比如,王家莊就王家莊,又沒有重要意義,為什麼還要恢復過來呢?有些重要的地名沒有了,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恢復或保留。比如有的大地名沒有了,可以適當保留小地名。甚至小地名沒有了,但又有重要的歷史事件,可以在原地放一塊牌,立一塊銘牌。也就是說,不是只有完全把原來的地名改回來這一個辦法。

和其他街道合併。提籃橋是一個比較有歷史感的地名,有一座提籃橋監獄,以前二戰時還是上海的猶太人聚居區。我建議提籃橋這個名字是不是可以保留,他們說以提籃橋居委會的方式保留下來了。包括上海地鐵新開的一些線路,用了以前的地名,這也是可以的。

有的地方一味復古,只是因為歷史上有名,就一定要恢復,這是錯誤的。另一方面,現在還在的地名包含了一定的歷史含量,那就不要輕易改掉。比如復旦大學旁邊有很多路名是以「國」和「政」開頭的,這是當年的國民政府制定的《大上海計劃》就規劃好的,縱向道路以「中」「華」「民」「國」字頭命名,橫向道路以「上」「海」「市」「政」字頭來命名,所以看到復旦旁邊的「國」和「政」的路名,就能想到這段歷史,是很有歷史價值的。

南方周末:有的人很看重地名的特色,有人說上海很多街道的名稱直接用中國省市做地名,沒有什麼特色,你怎麼看?

葛劍雄:上海道路以省市來命名從英租界的時候就開始了,也不是現在才有的。1865年的時候,當時英美租界當局決定在原來的英租界內實行南北向的道路以中國的省市來命名,東西向的道路以中國重要城市來命名。所以,上海一直有把城市作為路名的傳統,看路名大概就知道所處的位置,也很方便。台北也是,在台北地圖上,你能看到貴陽路、成都路、哈密街、紹興街,這樣的地名非常多。當時日本戰敗後,國民黨政府收復台灣,就公布了關於街道名稱改正的辦法,(這種類似的命名方式)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發揚中華民族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法國數學家預言:人類或將在2050年不復存在
華盛頓大學證實:注射年輕血液可延長20%壽命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