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中國電影工業化「封神」

中國電影工業化「封神」

作者 / 白蘿蔔

中國電影這十年,可謂翻天覆地,市場體量成為世界第二、票房總額翻了10倍、電影類型創作不斷突破邊界、國產電影成為中國文化最出眾的一張名片……那麼中國電影的下一步,將去往何處呢?

前不久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 「工業化」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和關注的焦點 ,年初憑藉《流浪地球》一炮而紅的青年導演郭帆說:「這四年(《流浪地球》拍攝時間)我們稱之為工業化,但是其實處在工業化最開始的階段。 前段時間我去《封神三部曲》劇組探班,電影工業化系統令我很震驚,我覺得特別棒 ,跟他們相比我們就是手工作坊,是畜牧業。」

中國電影工業化「封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 《封神三部曲》概念海報「陰陽之戰」動態圖

郭帆導演的話有些自謙了,《流浪地球》的品質與成績我們有目共睹,也從這部電影身上初次看到所謂「工業化」的精美成果,而眼下,也正有一部足以革新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的電影在有條不紊地拍攝中。

在距離我們並不遙遠的青島東方影都, 烏爾善團隊與他的《封神三部曲》正締造著中國電影工業化全新的發展高度。 擔任該系列影片製作顧問、同時也是《指環王》三部曲製片人的巴里·M·奧斯本表示:「《封神三部曲》團隊的製作水準和國際頂尖團隊是一樣的。科技、現場搭建、現場工作流程等等各方面全部是國際化的水準,團隊成員絕大多數是中國本土人員,他們和國際人員的標準也都是一樣的。

在烏爾善看來,電影工業化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讀——「 第一是類型化的創作 ,每個類型都有一定的創作標準,無論從劇本、製作都有一定的規範; 第二是科學且系統化的製片管理 ,以保障大規模的生產; 第三就是新技術的 應用 ,科學和藝術的結合也是電影工業化的重要標準。」

《封神三部曲》第一部將於2020年正式亮相,屆時我們也將親眼見到中國電影工業化可以實現的更新水平,但神話不是輕易實現的,《封神三部曲》為何能夠全面提升中國電影工業化標準線,電影的幕後團隊又是從哪些方面入手實現真正的工業化運轉, 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 將揭曉「封神」之前漫長而艱辛的奮鬥之路。

中國電影工業化「封神」

▲ 《封神三部曲》開機100天工作照

類型化的創作

打造中國人自己的神話史詩大片

中國正處於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關鍵過渡期,在這期間,電影行業經歷了大浪淘沙的洗牌,電影市場也在人才不斷湧現和類型不斷出新、品質不斷提升的過程中有序發展,而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 電影的類型化創作也正在成為一項與時俱進的重要命題。

正如上影節期間的高峰論壇上,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電影股份公司董事長任仲倫所說:「電影的類型化是電影進入工業生產,也是進入商業化以後誕生的很重要的概念。 在這樣一個交替時代當中慢慢會倚重這種類型的電影 ,更多的依照市場的信心,對應它做一些創作。」

結合近兩年中國電影的類型化創作爆款不斷,從《戰狼》《紅海行動》等主旋律商業大片的崛起,到《流浪地球》真正開啟中國電影科幻元年,以及《我不是葯神》等現實題材大片引發社會熱潮,從中可以看出, 類型化的創作正在繁榮和提升整個市場 。同時從歷史進程的角度來看, 也正是類型化電影在引領時代變遷 ,而中國電影在進入下一個全新時代的過程中,前所未有的類型化影片的出現,是必不可少的;而從全球化的維度來說,中國電影市場已然成為世界電影市場中重要的板塊,中國電影發展面臨的已經是全球化競爭,而在這場時間久、範圍廣的競爭當中,類型化電影也無疑是具備強大競爭優勢的。

早在2012年《畫皮II》上映的時候,烏爾善就提出過「中國式類型化電影時代到來了」,在電影類型化創作道路上深耕多年,如今即將攜《封神三部曲》回歸市場,烏爾善對於這條發展道路也有了更精深的總結:「 中國的類型化電影創作是誰也不能迴避的一條道路 ,類型電影是誰也不能阻礙的,因為如果一個電影產業形成規模,一定是類型化的創作,這是走向健康市場的路,我們看到了未來電影的形態。」

而《封神三部曲》的出現,無疑正是烏爾善口中「未來電影的形態」,《封神三部曲》被定位為 「中國人自己的神話史詩大片」 ,在《封神三部曲》之前,神話史詩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尚未出現過。即使中國電影已進入全球語境之中,中國本土也並沒有像《指環王》《星球大戰》這種級別的電影能夠佔據全球電影市場高地,因此,烏爾善對於《封神三部曲》抱有極大的信心與期許: 「我們希望能夠創造華語電影的歷史。」

中國電影工業化「封神」

▲ 《封神三部曲》導演烏爾善

所謂「創造」,即為開天闢地式的打造,是在總結和融匯以往工作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創新性方式方法的運用。首先從電影製作方式上, 《封神三部曲》就採取了與以往華語電影創作不同的方式——三部曲連拍 ,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方式,除了因為作品體量的巨大唯有三部曲可以容納之外,同時也考慮到預算問題,製片人杜揚表示在請教了製作顧問巴里之後,結合《指環王》三部曲的製作經驗, 三部曲連拍會最大程度的節約預算 ,大概在1/4左右。

此外, 三部連拍也避免了演員更替與變化的問題 ,《封神三部曲》採用了一線明星+表演藝術家+新人演員的配置,倘若分開進行拍攝,演員的重組將會是個難題,同時年輕演員正處於快速成長時期,他們的容貌身型也會因此而發生變化,所以三部連拍可以有效地避免這個問題。

再從劇本創作的角度來說,《封神演義》全書內容以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聞名於世,書中歷史與神話交織,事實與傳說並存,如何將這樣龐大而精緻的內容化為電影語言,無疑是烏爾善導演面臨的首要創作難題。對此,烏爾善表示已經找到了解決辦法,在他看來, 「從當代的角度重新去把神話和史詩變成當代作品,最重要是找到它的心理學共性。」

而這個「心理學共性」不僅僅只針對中國觀眾,更是面向世界觀眾的。 此次影片的執筆編劇則是冉平、冉甲男和曹升,冉平和冉甲男兩人和烏爾善合作過《畫皮II》,還寫過《三打白骨精》,在華語業內是魔幻神話題材當中經驗頗豐的編劇,而歷史小說作家曹升(《流血的仕途》),此次已經是和烏爾善導演的第三度合作。 劇本顧問則是蘆葦和《卧虎藏龍》的編劇詹姆士·沙姆斯。

而目前《封神三部曲》的故事改編基於兩個文本, 其一是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第二個則是南宋話本《武王伐紂平話》 ,提煉原著中核心人物和戲劇元素,根據西方「三部曲」敘事結構加以改編和重述。

中國電影工業化「封神」

▲ 《封神三部曲》場景細節

至於影片的美學打造方面,《封神三部曲》在中國古典美學演變歷程的思考和分析基礎之上,對不同歷史時期的美學特徵進行融合再創作,還原與設計了 13-15世紀道教水陸畫、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文化以及宋人山水這三類中國文化經典的美學形態 ,形成整個影片獨特的美學風格。

可以看出,《封神三部曲》作為華語電影一個開創性的史詩級系列影片,在類型打造、內容研發、美學建立等方面都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創新與嘗試,但萬變不離其宗的則是回歸於中國文化精髓,這不僅是屬於華語影史的類型開創,更是位居世界高位的類型化電影的升級。

規範化的管理

從遵循制度到建立新標

中國電影正在實現大跨步式的發展,無論是市場體量還是作品質量,都在以世界一流的速度前進,而推動中國電影整體向好的核心動力在於行業的規範化和規模化變革。總結過往成績的同時,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中國電影生產及製作方式的發展在世界範圍相對落後,正如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常務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劉正山所說,「中國電影生產依然是小作坊化、經驗化, 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肯定在工業化。 」工業化的呈現方面是多角度的,其中能夠給人最直觀感受的則是工業化體系當中規範化的管理。

前不久《封神三部曲》組織了一次媒體探班活動, 媒體進入封神劇組拍攝現場時,發現片場井然有序,毫無雜亂之音 ——「海邊建起了高高的龍德殿基座,幾台挖掘機掛起了巨大的藍幕,楊戩吊在威亞上,正準備與50多名群演開戰,現場人員眾多,但卻非常安靜,只聽見擴音器里傳來的指揮聲。」(摘自《娛理》報道)

所謂見微知著,由上面這樣一件小事足可以看出,《封神三部曲》在規範化管理方面所達到的新高度,製作顧問巴里也對封神團隊作出了高度讚揚: 「這部電影完成之後,對於中國的電影工業化來講,這個團隊就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團隊,從封神團隊的基礎上可以發展出對中國電影工業非常有用的東西。」

《封神三部曲》作為中國電影工業化的高新產品,符合巴里口中「非常有用的東西」的內容太多了,從製片管理、現場調度、場景設置、道具使用、人員安置、安全環衛等方方面面無一不體現和踐行著管理工作的規範化。例如 ,劇組人員最多曾達到2000人以上(不包括演員) ,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拍攝現場依然能夠保持有條不紊的運轉,這其實需要前期完成巨大的準備工作。

中國電影工業化「封神」

▲ 《封神三部曲》開機大合影

如果當天的拍攝計劃是六個鏡頭,那麼攝影組、演員都會在前一天就將這六個鏡頭進行多次排練,動作設計和演員練習也都是前置幾個月就已經完成的,所以在當天的拍攝現場才能達到高效穩定的拍攝產出。

再如,封神劇組也格外注重團隊的人性化管理,就像製片人杜揚所說:「所謂工業化也得有人性化在裡面,這麼大的劇組這麼長時間在外地拍攝,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 讓大家能夠安居樂業。 」營造好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讓團隊成員擁有好的身心狀態,同樣也是規範化管理當中的重要一環。

因此, 《封神三部曲》劇組特意建造了兩層樓的劇組食堂,同時為每個部門提供品類多樣的食物 ,如給演員的食物要求低油低鹽,給工人們的食物則相對要多加油鹽,同時食堂內的食物保持48小時留樣。如此一來既保證食物的安全營養,也減少了中間商賺差價,降低了預算。

除此之外,《封神三部曲》在演員培訓、道具製作等方面也同樣有著系統規範的流程管理。 劇組從2017年2月起,用時一年面向全球海選男女主角,從15000人中最終選拔出二十餘位年輕演員進入封神演藝訓練營進行培訓,影片籌備期間,新人演員接受了為期24周封閉的專業課程培訓,每周訓練6天,每天不少於12小時。 封神演藝訓練營以「禮、樂、射、御、書、數」的「君子六藝」為基礎,開設了表演、格鬥、馬術、射箭、鼓樂、傳統文化、影片分析以及塑身等各種課程,為新演員提供全方位培訓指導,選拔出了包括「質子旅」在內的核心演員團隊。

中國電影工業化「封神」

▲ 《封神三 部曲》演員訓練

另一方面,封神劇組道具製作的精細與規範也令人驚喜,此前《百工造物》短片就曾引發一陣熱議,對於道具,烏爾善也說: 「我給他們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每個道具都是博物館級別的。」 由此可見,《封神三部曲》不僅僅是在遵循工業化規範管理的制度,更是在建立工業化秩序的新標。

新技術的應用

以世界級水準與全球競爭

從發展角度來看工業化進程,除了上述提及的類型化的創作、規範化的管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便是新技術的應用,從時代發展、市場進步的大環境來看,新技術也往往是推動電影發展的核心動力,如年初革新大眾視野的《流浪地球》,在製作階段便引入了更高新的設備與拍攝方式,形成了完善的製片流程,打造了全新的視效體驗,可以說,《流浪地球》的成功基地上不可或缺的一層便是新技術的應用。

對於《封神三部曲》當中新技術的應用,烏爾善也表示:「技術一定要當代化,要更新,要用最先進的技術去達到最佳的質量。 因為無論是哪一種電影形態,最終放到影院裡面都是在跟全世界最優秀的電影競爭,在爭奪這個市場和觀眾的青睞。 」因此在《封神三部曲》的製作過程中,烏爾善及團隊也盡全力達到新技術的多項革新與全面應用。

作為一個不斷創新的導演,烏爾善為中國電影市場帶入了兩個開創性的嘗試, 一個是概念藝術家,另一個則是動態預覽 。此次在《封神三部曲》的攝製過程中,烏爾善稱第一部的預覽大概耗時19個月,做了120多分鐘的預覽工作。

同時,因為《封神三部曲》重要的視效奇觀性,烏爾善帶領團隊在項目籌備期間就遍訪全球著名的特效公司,拜訪了《指環王》導演彼得·傑克遜,請來巴里擔任製作顧問,而且專門為《封神三部曲》成立了一個名叫魅思的新公司,用於統籌跟視效相關的工作,包括前期的預覽、現場拍攝各種參數的收集,以及後續視效的分包和測試工作。

此外在影片拍攝現場,也無處不體現著新技術與新方式的應用,例如攝影棚內使用的燈光設備中也藏著小心思, 劇組現場使用的都是LED燈,不僅節能同時避免高溫環境的產生 ,既安全也環保。此外, 現場道具上使用的油漆都是環保級別的 ,保證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

再如,因為影片內容需要,拍攝過程當中需要大量馬匹,但是中國市場上其實並沒有專業的表演馬,馬匹大多是供耕地、拉貨或旅遊使用的,只有拍攝時才臨時借調,但在製片人杜揚看來,就算是馬這麼一個看上去很小的環節,對電影來講也非常重要,也必須非常專業。

中國電影工業化「封神」

▲ 《封神三部曲》馬場照片

所以 劇組從匈牙利、德國等地購入適合電影拍攝的馬匹,並建造馬場 ,新人演員經過數月馬術和射箭的訓練,已經可以做到馬上脫韁回身射箭這類高難度動作,達到拍攝完全不用替身的水平。其實以上的每個環節對於封神劇組來說都是挑戰,因為這都是創新,都是在做此前華語電影領域從未出現過的努力。

製片人杜揚對此也十分驕傲,在採訪中她也表示: 「《 封神三部曲》一個是建立體制,建立一些供應方面的體制和檢索,這是我們對整個項目的期待和要求;二是培養人才和建立技術標準,參加《封神三部曲》項目的各個部門的人才,培養出來以後,未來都是為中國電影來做貢獻的。」

中國文化的凝聚與傳播

強刺激、強共鳴、強共情

在工業化引領的角度,《封神三部曲》正在一步步創作新的歷史,而在文化傳播方面,《封神三部曲》無疑也將是未來中國文化傳播與輸出的一項重要載體。上影節當中,「主流價值觀」電影也成為高頻辭彙,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在公司的片單發布會上曾說:「如果拍藝術片,從自己的觀點角度切入故事,沒問題,想拍什麼拍什麼。但是拿到投資人的錢去拍電影的時候,最好還是要在今天的社會狀態下, 爭取拍主流價值觀的電影 。也就是黨和國家允許拍攝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穩定社會的,拍這種東西,這是商業片的所在。 」

對於啟動《封神三部曲》項目,烏爾善解釋說: 「一個是強刺激,一個是強共鳴,一個是強共情,這是電影的本性,觀眾去電影院首先追求感官的刺激,這是非常基本的。 我們做的主流大片,一定是跟最多數觀眾溝通的一種電影形態,所以它應該追求基本的觀眾需求,要滿足大家追求娛樂的目標,在娛樂的基礎上我們會提供更多情感的交流,感情的共鳴,這是應該的。 」

同時,《封神三部曲》也寄託著導演對於中國文化的使命感:「我們老說自己的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但是這個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館裡面變成灰塵,不能只在唐人街上被庸俗的消費, 更重要是怎麼把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文化變成當代的東西,變成年輕人能夠不斷在裡面吸取力量的東西,我覺得這是我們做電影的使命。 」

隨著國產電影的蓬勃發展,尤其是近兩年以《戰狼》《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等為代表的國產商業大片接連引爆市場,並在國際市場取得一定關注度,電影愈加成為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而電影的傳播範圍與影響力背後也象徵著中國文化的強大,因而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 《封神三部曲》不僅僅是應運而生,同時也具備著將中國文化傳播至更高、輸出至更遠的實力。

烏爾善在採訪中講過一個小故事: 「我的孩子過生日的時候都要變形金剛,我沒法勸他,因為他是通過感性來選擇的。 我只能通過創造這樣的中國文化的作品,讓他長大以後看到這個電影上映,下一次過生日的時候要封神主題的禮物,這是一個特別小的目標,但這是我們面對的文化現狀,所以我覺得有這個責任做這個事。 」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封神三部曲》幕後不僅有著主創團隊的專業精神和工匠態度,其實更有著 身為電影人的責任與使命,即輸出文化價值、建立文化自豪感 ,通過電影傳遞正能量,為中國的電影產業和整個社會發展進步做出貢獻。

再從全球局勢來看,「中國文化走出去」正是當下重要的時代議題,作為文化體系中最先進代表的中國電影自然也肩負著重要的文化使命,唯有真正代表中國文化、具備真正出走海外實力的電影,才能真正展現我們的文化軟實力, 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先進工業化水平為一體的《封神三部曲》,無疑正是未來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使者。 而且片方從項目籌備階段就已經開啟影片的國際市場戰略布局,在全球化氛圍下,《封神三部曲》將不僅成為中國人自己的神話史詩大片,更有希望成為與《指環王》《黑客帝國》比肩的三部曲作品。

回首過去,中國電影一次次創造歷史,而眼下,中國電影發展又站在了更高的起點,隨著以《封神三部曲》為代表的全新史詩商業大片的誕生,中國電影也必然會在工業化進程當中創造出更新的輝煌。

《封神三部曲》背負著我們的期待,同時也相信,它不會辜負我們的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