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四種最傷人的安慰方式,你躺槍了嗎?

心理學家:四種最傷人的安慰方式,你躺槍了嗎?

你因失戀而悲痛,朋友卻說了句:「難過啥,這又不是第一次,之前不都挺過來了嗎?」

是不是瞬間沒有了交流的慾望,甚至自我懷疑,我是不是有問題?我不值得被愛嗎?內心掙扎的我們,安慰顯得綿軟無力,甚至加劇了痛苦。

四種最傷人的安慰方式

一、說教式安慰

「我給你說」、「你應該」、「你需要」。

這類說教式安慰崇尚解決問題,其風格和過程很程度忽略了個體的情感情緒。事實上,個體傾述時,除傳達內容信息外,更有情緒情感表達的需要。

那些處於低谷的人,最反感心靈雞湯般的說教,他們覺得這些話語與現實脫節。畢竟,道理人人都懂,可那顆受傷的心卻無處安放。

二、否定式安慰

在你悲傷時,聽到「不用擔心」、「你想多了」時,是否有種被漠視的感覺。

當雙方並不在同一層面時,「你不要這麼想」,「想開點,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樣的安慰時一再否認個體的感受,甚至傳達著「是你自己不行」的暗示。貶低個體遭遇,阻礙個體情緒釋放,更無法體會對方內心世界。

三、共鳴式安慰

我們經常會聽到「我完全懂你、我比你更慘」這類安慰語言。

當個體情緒還未得到宣洩時,在不合理的時機和情境分享自身經歷和心得,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同理心。

如同帶著優越感的戲謔,只會加劇個體沮喪和挫敗感(生活中,有人慣常以強者的心態對待社會現象,對待他人遭遇,否認對方情緒合理性)。

同時,過早使用「我完全懂你,我也有過相似的遭遇」,「我特別同情你」這樣的安慰大多僅能表明傾聽者的態度,並不能對傾訴者起到安慰作用。

悲傷因人而異,因時而變,我們不是Ta,不能體會Ta的痛處。只有同樣經歷的人,才有資格說:我懂你。

四、逃避式安慰

你一定聽過「別想了」、「忘記這一切」這類的安慰詞。現實中,總有人讓你不要想太多,要向前看。言外之意,你要忘掉才對。

事實上,這種逃避式的方式使得問題懸而未決。好比,把垃圾掃到地毯底下,表面看似乾淨整潔,但它只是被藏在地毯下面,隨著隱患生根發芽,地毯最終腐蝕爛掉,受傷的人會蒙受更大的損失。因此,面對失戀、喪親等創傷性事件,採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安慰方式並不可取。

一些正確的安慰方式

一、與Ta的人在一起(primary)

二、與Ta的悲傷在一起 (senior)

三、與Ta的困境在一起(top-level)

初級的安慰方式首先需要關注並安撫個體的情緒。個體訴說過程是一種情緒宣洩,認真的傾聽則是一種極好的安慰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不加評判地接受他人情緒,認可情緒合理性,簡單的「嗯」是最好的回應。更多時候,只需告訴Ta,我會陪在你身邊,我們在一起。

我遇到過一個朋友,至親離世讓她痛不欲生,後來,她找到我,默默坐在我身邊,我倆一言不發,我只是遞紙巾給她,直到她離開。

後來,她告訴我能感受到溫暖的力量。類似的,黛安娜王妃安慰高度殘疾的女孩時,也是一言不發,只是溫柔的抱著女孩,選擇平靜的與她在一起,這種安慰方式勝過了千言萬語。

高級的安慰方式則是改善個體對創傷體驗的認知。讓Ta學會與痛楚平靜相處,自我調節,緩解壓力達到心理平衡。人們遭遇的創傷經歷如同地震過後的書房,滿屋狼藉,書籍散亂一地。

Ta要做的是把這一地的凌亂重新歸置整齊。換言之,將這些痛苦徹底地釋懷,才會真正解除未完成情結,獲得內心平衡,達到治癒的目標。

頂級安慰模式是助人自助,個體一些瀰漫長期性的痛苦,本質是慾望得不到滿足以及早期的負性經歷。傾訴的過程中也會因為一些原因掩藏本質。

早年一部名為《愛德華大夫》的心理學精神分析電影中,個體的未完成情結,使他一看到橫條性的東西就感覺緊張,這種心結是無法靠安慰來加以擺脫的,惟有解析,釋懷,最終獲得解脫。

若我們不將個體悲哀的潛在動機搞清楚,就難以對症下藥。真正的安慰是讓個體獲得了生活上與心靈上的雙重平靜,甩掉心理包袱,輕鬆前行。

題外話:

若關係親密且理想遠大,那就握著對方的手,拍著對方背,擁抱ta,溫暖ta,說一句 「我希望可以理解你的感受」。

無論是去看大海,日月星辰,還是去高山仰止,俯瞰萬丈懸崖,我都會和你在一起。這一路,即便起伏跌宕,你就在Ta 身旁。

一雙永不厭倦的雙手,在Ta負重墜落的時候拖起,不說,不擾,歲月靜好。這一路,即便狂風暴雨,你就在Ta 身旁,用始終如一的力度,為Ta執一柄,倦了也不肯收起的傘,風裡、雨里、一切都在你心裡。如此,再拙劣的安慰,Ta也會心存感激。

- The End -

作者 | 檸檬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行為心理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忍氣吞聲就可以換來人際關係?心理學解析滑坡謬論
你的圈子,早已決定了你的人生和命運,心理學解釋圈子定律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