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蔡旭:守望麥田 把生命交給土地

蔡旭:守望麥田 把生命交給土地

蔡旭:守望麥田 把生命交給土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蔡旭(1911年─1985年),字勖敏,江蘇省武進縣人。小麥栽培及遺傳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小麥雜交育種的開拓者和新中國小麥育種工作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1934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39年—1945年,任四川省農業改進所技士、技正;1945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院和明尼蘇達大學農學院進修、考察;1946年,回國後任國立北京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副教授;1949年後,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農學系主任、研究院副院長、副校長等職;曾擔任或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遺傳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務,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七、八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曾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2018年7月14日,寧靜的中國農業大學校園裡,蔡旭銅像前人頭攢動—參加蔡旭院士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項目啟動儀式的代表們,向蔡旭銅像敬獻花籃,緬懷老先生的「小麥人生」,追憶他的偉大精神和科學品格。

「老科學家學術資料採集工程」是經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批准,由中國科協牽頭聯合11家部委共同開展的一項國家工程。蔡旭院士的弟子、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在啟動儀式上深情回憶說:「蔡旭老師為小麥育種事業留下了豐厚財產,他在20世紀40年代留學歸國前廣泛搜集小麥品種資源,為新中國小麥育種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最近小麥基因測序研究表明:這一奠基性工作和帶頭踐行的『開放育種』,對今天的小麥育種仍有深遠影響和極大貢獻。」「蔡旭老師一生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經歷了那麼多坎坷磨難,但他一如既往對待工作,把全部心血投入到育種和育人事業,對國家和人民始終忠誠不渝。」站在蔡旭銅像旁,大家又一次被眾多先賢大師以歲月鑄就的「農大精神」所感染,也對孫其信的殷殷期待產生了共鳴:「前輩大師留給後人的不僅是有形的財產,更可貴的是精神財富」「要讓這種精神成為學校留給社會、今天留給後人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

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

1911年5月12日,蔡旭出生在江蘇省武進縣後塘橋蔡家村。蔡旭的父親是清末秀才,為人厚道。母親操持家務教養子女,還要養豬、養蠶和種田。在母親辛勤勞動的旋律下成長,蔡旭深深體會到衣食來之不易,在幼小心靈中播下了立志農業的根苗。尤其在母親認真勤勞、艱苦樸素美德的感染下,他自幼養成了正直淳樸、堅毅進取的性格。

1930年,在江蘇無錫中學畢業後,蔡旭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先學蠶桑,後轉入農學系。蔡旭的青年歲月,正處於我國國難深重的年代,他深切理解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含義,愈發意識到自己肩頭保衛國家、科學救國的沉重責任。1934年,蔡旭畢業留校任教。他住在農事試驗場,半天在校教學,半天在農場從事小麥研究工作。他在40多畝地上種植了國內外小麥品種數千份,開展上萬個穗行和整套純系育種試驗。在老一輩植物遺傳育種學家金善寶教授指導下,蔡旭選育和推廣了「中大13-215」等品種,這是我國最早一批推廣的小麥良種。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冬天,南京中央大學被迫內遷。到達重慶後,沙坪壩的一間堆柴小屋,成了蔡旭的棲身之所。不懼敵機時時侵擾,蔡旭和同事們把費盡周折帶來的麥種播種在一塊山坡地上。在這塊小山坡上,蔡旭和同事們培育出「南大2419」小麥良種。新中國成立後,「南大2419」迅速推廣到長江中下游、黃淮平原以至西北高原,直至20世紀80年代仍有種植。「南大2419」成為我國小麥種植史上推廣面積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一個良種,也是我國大面積推廣的第一個抗條鏽病品種。

1939年冬天,蔡旭陪同金善寶教授沿嘉陵江、涪江北上,前往川西北進行農業生產考察。成都平原的無邊麥浪吸引了蔡旭,更讓他欣喜的是,這裡有當時規模最大、條件最好的農業研究單位—四川農業改進所。不久,蔡旭就請調來到川農所工作。在這裡,他推廣了「南大2419」小麥良種,還篩選了「矮粒多」「中農28」「川福麥」等品種,主編了《四川小麥之調查試驗與研究》,書中提供的試驗結果和作者的論點基本上構成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小麥生態區劃的基礎。1945年春天,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蔡旭赴美留學。他先後在康奈爾大學、明尼蘇達大學深造,併到堪薩斯州立大學等院校考察、訪問,比較深入地了解了美國一些大學在小麥育種上的思路與實踐經驗,並逐步形成了回國後開展小麥育種工作的戰略構思—以高產、抗病、穩產、優質為主要育種目標。與此同時,他還奔波於華盛頓州、堪薩斯州等美國幾個產麥區進行廣泛地調查研究,每到一處盡量收集各種農業資料和小麥品種資源。

為祖國貢獻力量的時候到了

當抗日戰爭勝利的消息傳到蔡旭耳邊時,他立即決定回國:「為祖國貢獻力量的時候到了!」1946年夏天,蔡旭帶著三個皮箱,萬里歸國。回來後,三個箱子只剩下兩個:裝著生活用品的箱子不知所終,蔡旭腦子裡只想著看護好另兩個箱子—這裡裝著他辛苦收集的3,000餘份小麥品種資源,這為新中國小麥育種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華北地區是我國主要麥區,為了發揮自己的專長開展小麥育種研究,蔡旭應邀北上來到北京大學農學院任教。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這一年,周恩來總理接見了蔡旭,他後來回憶這段往事說:「周總理親切地和我握手,他闡明了黨的統戰方針和知識分子政策,勉勵科學家們努力工作,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給新中國。」從此他更堅定地下了決心要把自己畢生的精力,貢獻給我國的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教育事業。

育種工作是為民造福的事業

1950年,農業戰線豐收在望,小麥條鏽病(黃瘟病)卻在全國範圍大面積流行。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小麥條鏽病防治工作,確定成立全國小麥條鏽病防治委員會,點名蔡旭參加這項工作。經過深思熟慮,蔡旭提出防治小麥條鏽病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是培育優良抗銹品種。在他的積極推薦下,北京農業大學培育的抗銹品種「農大1號」「農大3號」等先後在京郊、冀中、晉中南和渭北高原種植,成為北部冬小麥區推廣的第一批抗銹豐產良種。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期,經雜交育成的「農大183」「農大36號」等「農字型大小」小麥良種在北部冬麥區大面積推廣,有效控制了北部冬麥區條鏽病的流行。此後,蔡旭又進一步提出:必須讓全國各地農業科研機構協同作戰、密切配合,使優良品種合理布局。他將上千份原始材料及品種毫無保留地送給15個省、市小麥產地的農業科學工作者,指導和幫助他們開展研究。

「育種工作是為人民造福的事業」,蔡旭把事業放在首位,他主張「開放育種,育種材料不應該保密,更不應據為己有,應該加強各科研單位間的合作,以避免工作的重複和人力、物力的浪費。」在蔡旭的積極推動下,「北京5號」「北京6號」「石家莊407號」「太原116號」等優良品種陸續被培育出來。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推廣的第二輪、第三輪冬小麥品種中,約有數百個品種,其親本均有「農字型大小」的血統。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蔡旭主持育成了四批,共20多個小麥品種,其中「東方紅1、2、3號」「農大139」四個品種在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河北省科學大會獎。

雜交小麥優勢利用研究,一直是國際農業重大科研攻關項目。我國小麥雜交優勢的研究始於1965年,蔡旭是我國小麥雄性不育雜交優勢利用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按照「協作攻關,開放育種」的技術路線,在他的呼籲、倡導下,我國分別於1972年和1982年兩次組織全國協作攻關,使小麥雜交優勢研究取得新進展,並培養、發展、壯大了雜種小麥研究隊伍,為後來取得重大進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科學家尊重的只能是科學

「我恪守作為一個科學家要正直,要堅持科學態度和求是的信條。」蔡旭堅持真理,維護科學,能仗義執言,敢於向權威挑戰。「我知道科學的東西不能虛假,虛假的東西永遠不會成為真理和科學。不實事求是,不講科學怎麼能行?」他說:「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科學工作者尊重的只能是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也體現在蔡旭的教育理念中。在他主持制定的新中國農業院校農學系第一個教學計劃中,強調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十分注重對學生的全面培養,他反對只要求讀書而不進行生產勞動教育,也反對單純參加勞動而不注意理論學習。

在指導論文選題和課程設置上,蔡旭也充分體現了這種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1982年,蔡旭與剛入學的孫其信談話:「要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要多思考,敢於提出問題共同探討。」從此,孫其信在學習規定的基礎課程的同時,還在導師的帶領下直接參加了「六五」「七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小麥雜種優勢利用研究」的工作。後來,他在導師的鼓勵和支持下開創了「電子計算機在遺傳育種中應用」的研究。

蔡旭為人和藹,但在科研工作上卻要求嚴格。蔡旭的弟子、在一起工作十多年的北京三元農業公司技術員王宏錦記得:一次生產隊給小麥地澆了水,兩天後蔡旭去看這塊麥田時發現有一片沒有澆上水,他用拐仗戳著地發火,連聲責問。等工作人員補澆了水,他才放下心來:「我的脾氣不好,大家不要生我的氣。」大家都知道,在蔡旭心中,科學不能有半點差錯,更不能有半點虛假。

我的一生都要為人民服務

「在漫長的歲月里,蔡旭挨上的春天不算多……」與蔡旭共同生活了52年的老伴王潔陪伴著他為堅守科學真理而遭遇批判,也見證了他與「病魔和勞累」賽跑,為國家農業建設貢獻畢生精力。

「文化大革命」期間,蔡旭因患嚴重克山病,從陝北回北京休養。路經洛川時,他卻停留近一個月,對那裡種植的育種材料作了詳細觀察、選擇。回京後,一家五口擠在一個小屋裡,他又整理出屋旁邊半畝荒地,搞起了小麥育種試驗。1974年,河北涿縣農大試驗站遭到哄搶,1,000多畝小麥育種試驗田被挖毀,全部抗銹育種試驗材料和600多份品種材料被鏟走。蔡旭與同事們從頭再來,從殘餘材料中選育繁殖出新品種「農大198」。這個「一批不怕棍棒的人在棍棒之下劫後餘生育成的品種」,被人們譽為「抗棍棒的種子」。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接到參會通知時,68歲的蔡旭興奮不已:「我要抖擻余年,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宏圖大略獻全力!」20世紀80年代初,蔡旭年逾古稀,仍堅持科研工作。1984年至1985年間,他因患心肌梗塞,數次住院搶救。醫生告誡他必須長期安心靜養,他在給助手的信中寫道:「醫生說對我這種病還沒有靈丹妙藥,如果再犯,就沒有辦法了。但我靜不下來,總是挂念著工作。」1985年12月15日清晨,蔡旭因心肌梗塞突發,搶救無效病逝,終年74歲。前一天晚上,他一直工作到深夜11點多,半夜三更還在查看試驗研究資料「記載冊」……「他心中全是小麥,唯獨沒有他自己。」蔡旭逝世後,人們震驚而惋惜。

「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蔡旭生前曾說:「我的一生,我的全部工作都是要為人民服務。」蔡旭逝世後,人們以塑像的形式表達紀念,也藉以景仰他赤忱報國、科學為民的事迹和精神。消息傳開,35個單位主動贊助,農大師生、農村干群950多人自發捐資,在中國農業大學樹立起校園裡第一座人物塑像—蔡旭半身銅像。

蔡旭曾說,搞育種離不開土地和農民。今天,他把生命交給土地,依然守望著心中的麥田……(作者:何志勇,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

《北京教育》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北體大舉辦第三屆「運動與健康中國2030國際論壇」
「青少年閱讀教育關愛 公益行動」啟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