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每一個人內在都有瞋恚心,它是怎麼來的?

南懷瑾老師:每一個人內在都有瞋恚心,它是怎麼來的?

南懷瑾老師:每一個人內在都有瞋恚心,它是怎麼來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每一個人內在都有瞋恚心,它是怎麼來的?

本文摘錄自 《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講錄》

「瞋恚者」,有些人向來脾氣好,像說血型O型的人脾氣大,A型人脾氣好,其實不一定,每一個人內在都有瞋恚心。脾氣好的人就不發脾氣嗎?他生悶氣,悶在心裏面;脾氣壞的人,面孔上每一個細胞都討人厭。有許多人在笑的時候,都是一臉橫肉,苦惱相。換句話說,他細胞里都是瞋恚,沒有轉化過來。如果轉過來的話,哪怕你金剛怒目的時候,看起來都是慈祥的,那才是轉了習氣。「瞋」是外表,是粗的;「恚」是內在,是細的。瞋恚是脾氣大,你們裡頭脾氣大的太多了,一個比一個大,將來都成了氣大佛,八十八佛以外的。瞋恚是怎麼來的呢?你們檢查自己,看下面的許多原因就知道了。

「謂或因同梵行等,舉其所犯。」一群人在一起修行,就是同梵行,別人的錯誤你看不慣,脾氣就大了。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同學答:有。)不止有,而且太多了,看人家的錯誤,看得透徹得很,自己的錯誤都忘了,這就是瞋恚。然後氣得呀,自己打坐都坐不好,對不對?這就是障礙,就把自己蓋住了。你們檢查看看,你們不只要臉紅,要紅得發紫才是。

「或因憶念昔所曾經不饒益事,瞋恚之相,心生恚怒。」或者想起過去受了人家一句話的氣,現在打坐想起來了,越想越氣,有沒有?(同學答:有。)看!修行多難啊。

「或欲當作不饒益事,於當所為瞋恚之相,多隨尋伺,心生恚怒。」或者在打坐的時候,就像某教授當年一樣,二十幾歲跟我學打坐,腿子痛得受不了,看到滿堂都是有地位的老頭子,他越看越氣,想找一顆炸彈,把大家都炸死。這就是「欲當作不饒益事」,當場的瞋恚脾氣越來越大,然後聯想更多愈加火大的事。尋伺就是現在心理學所謂的聯想,今天害得我腿子痛,前天叫我念佛,剛剛還叫我跑香……越想越氣,這叫「多隨尋伺」。接著多方面的聯想都起來了,「心生恚怒」,心裡頭更氣,這是廣義的瞋恚相。

狹義的瞋恚相是自己討厭自己,打起坐來,唉!為什麼不得定呢?已經坐了三個月了,雙腿怎麼不幫忙呢?人生常常會對自己不滿意,個個都有這個經驗的。早上起來照照鏡子,化妝一下蠻好看的,有時候又很討厭自己,這就是狹義的瞋恚相所以自己修行為什麼不上路呢?不是因為打坐工夫不上路,而是理不透;如果把自己的心理檢查清楚透徹,沒有不得定的。所以要思維修,要參通這個理。同樣的,《瑜伽師地論》你們也會講,我也會講,為什麼我講的比你們賣座呀?就是因為我會說。你們為什麼不會說呢?因為你們沒有把自己身心投進去,懂了吧!自利利他是很困難的事,不是容易的。······

「順苦受處,是瞋恚依處,是忿恨依處。」順苦也是欲呀!現代人喜歡「馬殺雞」(按摩),明明是挨人家打,打輕一點就說很舒服,等於我們捏那個香港腳一樣,一直捏到流血,但是感覺很舒服,這叫做「順苦受處」,它屬於瞋恚的依處。又如愛發脾氣,有時候那個脾氣發了以後,覺得很舒服,那個就是虐待狂,或者虐待別人而自己痛快,或自己被虐待自己也很痛快。瞋恚依處是它的根本,也是忿恨的依處,心中很氣憤,高聲大罵才痛快,都屬於「順苦受處。」······

佛法要我們這些菩薩,去除貪、瞋、痴、邪見來修,我們反而是以貪慾瞋恚邪見來修菩薩道。簡單的例子,我們在佛堂念佛,如果有人的衣著在我們看起來不如法的話,就會一面念佛一面瞪他一眼,瞋恚心就來了,因為我們認為這樣才對,他那樣就不對。縱然在弘法在利生,心中貪瞋痴等煩惱一點沒有動搖。大的例子也有,有些人發菩薩心發得過頭,看到朋友或家人不信佛,氣得睡不得覺,講人家會下地獄,那個態度就是瞋恚心。如果拿宗教情緒來看,會覺得他是好的佛教徒,但是在我看來,他很可憐。你學你的佛,別人做他的人,各有各的路,你學佛究竟對了沒有,別人做人究竟錯了沒有,都是問題,不要用一個尺碼來看全世界所有的人。老實說,朋友或家人,可能就是看了你這神神經經的樣子才不信佛的。這就叫做「無慧方便」,所以把自己束縛起來了。雖然也是行菩薩道,因為自己沒有智慧方便,因為以貪慾瞋恚邪見等(包括心理各種狀態,包括《百法明門論》各種心所而起的煩惱)來「殖眾德本」,雖然是做好事,但還是有所夾帶。應該以無所求、無所願、無所得的心情來做好事,才是真正的菩薩在「殖眾德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養生文化:夏至養生重點在「養脾」(附8個健脾方法)
南懷瑾老師:我們常看到「四大皆空」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