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一首贊畫詩,拉來兩位東晉大神助陣,杜甫如何將讀畫詩寫到極致

一首贊畫詩,拉來兩位東晉大神助陣,杜甫如何將讀畫詩寫到極致

怎麼誇讚一幅中國的山水畫呢?

很多朋友恐怕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在逛博物館時、參觀遊覽名勝古迹時、與一些喜歡藝術的朋友們聚會時,甚至有可能一位富貴朋友剛好收購了幾幅好畫,人家盛情邀你欣賞,希望從你的口中得到一些誇讚的話。

但是對於中國繪畫那些繁複的技法,如筆法、墨法、皴法、立意、為象、寫型、貌色等等缺乏了解,對那些深奧的題識、印章也不認識,對那些讓人高山仰止的前輩大師們的作品、風格也不熟悉,對各類門派之間的異同和他們之間的師承更缺乏研究,這時候該如何是好呢?

面對人家一臉盛情的期盼,總不能頻繁地重複:「美」、「太美了」、「實在很美」,或是「喜歡」,「好喜歡」,「太喜歡了」這一類隔靴搔癢的讚譽之辭。

應付這類情況,有一個以不變應萬變的口訣:記住這麼兩句:「啊,氣韻生動!」以及「啊,骨法用筆」——這兩句話來自南朝時期的繪畫理論家謝赫(約479年—502年),在其著作《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注1】。謝赫總結前人繪畫經驗提出的這六項標準,成為後世畫家、批評家、鑒賞家們所遵循的原則。比如宋朝繪畫史家郭若虛就說過:「六法精論,萬古不移」。

如果覺得這兩句似乎太提綱挈領,過於理論化,也缺少了文學性的優雅生動描述,那麼在上述之外,還可以加上第三句:

「何年顧虎頭,滿壁畫瀛洲!」

——早在1200多年前,杜甫就是這麼乾的。

這位顧虎頭,其實是指我們都熟悉的顧愷之。但需要記住的是,你一定要說虎頭,不能說愷之,如此你的讚譽才會更到位。

一首贊畫詩,拉來兩位東晉大神助陣,杜甫如何將讀畫詩寫到極致

插圖:南宋 趙葵 杜甫詩意圖卷 局部之一

如果拉上這位顧爺,覺得還不夠表達內心的敬仰之情,你還可以像杜甫那樣再總結一句:

「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遊」——這位惠遠(亦作慧遠,下文從慧遠)大師,絕非一般的大神,他就是創造中國「山水」這一文化概念的鼻祖。


壹 何年顧虎頭,滿壁畫瀛洲

「何年顧虎頭,滿壁畫瀛洲!」——這句話來自杜甫《題玄武禪師屋壁》中第一句。(編者按:瀛洲,傳說為海中三座神山之一,有版本將瀛洲作「滄州」,同指神仙居住的方外之境。)

杜甫作此詩時,應是寶應元年(公元762年),那時的他五十一歲。

上半年,杜甫在成都依然過著悠閑的半隱逸式的日子。他的好朋友嚴武在前一年底被任命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二人在成都聚會頻繁,這位西南地區軍政一把手也給予老杜經濟方面很多照顧。但在寶應元年四月,玄宗、肅宗相繼去世,唐代宗即位後,立即招嚴武入朝。七月嚴武離開成都時,杜甫一路送行,一直送到綿州奉濟驛(今四川綿陽)才分手。

而這時,劍南兵馬使徐知道開始造反作亂,扼守劍閣,阻塞嚴武歸路,這場兵變導致嚴武直到九月尚未出川。杜甫在這段時間也無法回成都與家人相聚,而是流寓梓州(今四川綿陽三台縣),正是在這段兵荒馬亂的日子,杜甫拜訪了玄武禪寺。

一首贊畫詩,拉來兩位東晉大神助陣,杜甫如何將讀畫詩寫到極致

插圖:南宋 趙葵 杜甫詩意圖卷 局部之二

有關玄武禪寺具體位置,現存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位於今綿陽市三台縣東。據宋《太平寰宇記.劍南東道.梓州》等記載,玄武山在梓州縣東二里。而據宋朝人祝穆撰的《方輿勝覽.潼川府路》等史料記載,玄武山位於今四川省中江縣。

無論當時這座禪寺在三台縣還是中江縣,都位於成都東北方向。從《晉書·顧愷之傳》等史料看,活動時間為東晉時期的顧愷之(約348~409)是否來過四川,到過川東地區並留下畫作,並沒有任何確切記載。

老杜此詩,應是為讚揚玄武禪寺的壁畫,故意拉上這位大畫家一起說事,意思是:這麼精美的壁畫,非得要顧愷之這類大神才能夠畫得出來啊。

後人評價老杜贊畫的高明之處,稱他用「何年」開始,「故作驚訝之語,以顯丹青之妙」,或稱他「通首皆贊畫,難在『何年』二字發端,便有千尋不可攀之勢。」

根據老杜這些誇張的描述和聯想,我們能夠知道,繪製於寺院牆壁上的是一幅山水畫。按照他的頷聯、頸聯的描繪,這幅畫的內容是:紅日當空下的碧波、山嵐,山中有鶴、水邊有鷗,都暗喻畫面中的山水是是神仙們所居的仙境。


貳 杜甫的瓦官寺往事

這不是老杜第一次拿這位顧愷之說事。

對於杜甫來說,顧愷之代表著一個時代,一個神話,也牽連著他自己一段意氣風發的青春往事。

早在四年前,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47歲的杜甫還在長安任左拾遺。(有關這段往事,可參閱本號文章:《安史之亂中,從政治春夢中醒來的杜甫、鄭虔、王維和李白們》)在這年春天,杜甫就寫過一首詩,在詩名中大致描述了內容:《送許八拾遺歸江寧覲省,甫昔時嘗客游此縣,於許生處乞瓦棺寺維摩圖樣,志諸篇末》。

杜甫作此詩前一年唐軍先後收復了長安與洛陽,年底返回長安的唐玄宗被他的三兒子唐肅宗李亨解除了武裝,從此被至於肅宗武力監控之下。為了讓這場大唐帝國最高權力的交接過程顯得更加自然,更加徹底、更無後顧之憂,必須還要加一些戲份。

一首贊畫詩,拉來兩位東晉大神助陣,杜甫如何將讀畫詩寫到極致

插圖:南宋 趙葵 杜甫詩意圖卷 局部之三

乾元元年正月,唐肅宗李亨只穿著紫袍去拜見已被解除武裝的李隆基,李隆基心知肚明,為他加上了一件黃袍,並為他加尊號: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這場權利交接的大戲唱完後,唐肅宗新弘孝禮,也推恩臣子,杜甫這位同樣擔任拾遺的同僚許八才得以奉詔省親。杜甫在詩作中所說的:「聖朝新孝理,祖席倍輝光」,便是指這一背景。

後人通過岑參、劉長卿等人詩作及碑文考證,杜甫的這位同僚應為家鄉在江寧縣(今南京)的許登。他是玄宗天寶元年進士。肅宗乾元元年,自右監門衛胄曹參軍遷右拾遺,與岑參、杜甫等同官相善。杜甫早年曾與他一起在瓦棺寺看過顧愷之的壁畫,並求得一件小幅的臨摹件。

南宋詩論家楊齊賢曾曰:「《瓦官寺碑》云:江左之寺,莫先於瓦官,晉武時,建以陶官故地,故名瓦官,訛而為『棺』。或雲昔有僧,誦經於此,既死,葬以虞氏之棺,墓上生蓮花,故曰瓦棺。中有瓦棺閣,高二十五丈。唐為升元閣。《景定建康志》:古瓦官寺,又為升元寺,在城西南隅。晉哀帝興寧二年,詔移陶官於淮水北,遂以南岸窯地施僧慧力,造瓦官寺。舊志曰『瓦棺』者,非也。」

朱注杜詩中,也引用《瓦官寺碑》稱:「瓦棺寺,建於晉武帝時期,以陶官故地在秦淮北,故名瓦官,訛做棺耳」。

按照上述說法,瓦官寺應其故址在如今南京市秦淮河畔鳳凰台西,花露崗南。據《現代快報》報道【注2】,如今的瓦官寺藏在集慶門的小巷中,是在花露北崗12號原悟庵上進行重建,原來的瓦官寺最繁華的時候有60畝,而現在面積很小。

一首贊畫詩,拉來兩位東晉大神助陣,杜甫如何將讀畫詩寫到極致

插圖:南宋 趙葵 杜甫詩意圖卷 局部之四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有異鳥三隻飛集瓦官寺,朝庭認為是鳳凰棲息的瑞相,於是在寺旁修築了鳳凰台。李白那句廣為人知的「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描繪的便是此地。李白還留有一首《登瓦官閣》,其中描述說:晨登瓦官閣,極眺金陵城。鐘山對北戶,淮水入南榮。(全詩見文後附錄)這首詩中提到的瓦官閣,修建於梁武帝時期,大概在瓦官寺內。

瓦官寺之所以名聲遠揚,主要是因為這裡被人尊稱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這一派的開創者智者大師曾於陳光大元年(公元567年)至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在瓦官寺居住了7年,然後才入天台山修行。他在瓦官寺期間,宣講《法華經》、《小止觀》、《大智度論》,為天台宗的創立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工作。

除上述原因外,瓦官寺「三絕」也被廣泛傳頌,很多人慕名而來主要是為了親眼看看這三絕: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晉義熙初獻一玉像,高四尺二寸,玉色特異,製作非人工力;其二是東晉畫家、雕塑家戴逵用其所創的乾漆夾紵塑造的五方佛像;其三便是顧愷之的《維摩詰示疾圖》壁畫。

杜甫在這首送給許登的詩作最後,就追述了當年遊覽瓦官寺的往事:「看畫曾饑渴,追蹤恨淼茫。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

其中提到的這位「虎頭」,便是指顧愷之。金栗影就是指維摩詰圖,杜甫此典出自佛教《阿含經》中所說:

「金沙地下,便是金栗如來。」


叄 顧愷之的首戰成名之地:瓦官寺

瓦官寺,正是讓年輕的顧愷之一戰成名的地方。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在很小的時候,已經展露出非凡的繪畫天賦。據說其母親早逝後,幼年的顧愷之反覆在紙上畫自己母親的肖像,每畫一幅便問他父親「像嗎?」,一開始他父親總覺得不太像,但當他8歲那年,畫過一幅母親的肖像,再拿給他父親看,他父親激動不已,說:「很像,跟真人一樣。」

顧愷之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無論怎麼書寫也不為過。他性格詼諧,精通詩文,時人稱他「才絕、畫絕、痴絕」。而他初次成名,便是在這瓦官寺。

據《京師寺記》記載:興寧中,瓦棺寺初置。僧眾設會,請朝賢鳴剎註疏。其時,士大夫莫有過十萬者。既至,長康直打剎注百萬。長康素貧,眾以為大言。 後寺眾請勾疏,長康曰宜備一壁,遂閉戶往來一月余。日所畫維摩詰一軀工畢,將欲點眸子,乃謂寺僧曰:『第一日觀者請施十萬,第二日可五萬第三日可任例責施。』及開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這一傳聞也被後世畫史作者多次引用。

顧愷之在他那個時代,已經獲得很高的評價。那位指揮過著名淝水之戰的謝安(公元320-385年)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被人稱作「江左風流宰相」,謝安非常自負,但他很看重顧愷之,認為他的畫,「以為有蒼生以來未之有也。」

顧愷之在繪畫理論方面也卓有建樹,留有《論畫》、《畫雲台山記》等著作,他提出的「傳神論」成為中國繪畫的基本理論之一。

在杜甫那個時代,無論是壁畫、絹本、白麻紙本或者是屏風的顧愷之原作,應該都能看到。據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等記載,顧愷之存世作品有七十多件,畫作內容涵蓋歷史故事、宗教、人物、山水等,包括有《異獸古人圖》、《桓溫像》、《桓玄像》、《蘇門先生像》、《謝安像》、扇畫《招隱》、《蔦鵠圖》、《荀圖》、《王安期像》、《列女仙》、白麻紙《三獅子》、《晉帝相列像》、《阮修像》、《阮咸像》等等。

但如今我們僅能夠看到他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和《列女仁智圖》三幅捲軸畫的後世摹本。(其中有關《洛神賦圖》的介紹,可參閱本號文章《《洛神賦》圖文賞析: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


肆 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遊

話題重新回到公元762年,杜甫在四川玄武禪寺觀看到壁上的山水畫時,便聯想到了幾百年前的大神顧愷之,用顧的畫技來讚譽牆上壁畫的精美。

而老杜在讚美畫家的同時,杜甫當然也不會忘記讚美一下這座寺廟的主人——玄武禪師,我們不知道這位禪師的具體法號,但一定是當地一位頗有聲望的高僧。

杜甫在尾聯兩句抒發了自己觀畫後的聯想與感慨: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遊——儘管他似乎抒發的是自己一種主觀心境:他從畫中似乎看見了廬山,希望跟隨東晉高僧惠遠一起遊歷,但潛台詞是用惠遠來比照這位玄武禪師,這亦是相當高的評價。

一首贊畫詩,拉來兩位東晉大神助陣,杜甫如何將讀畫詩寫到極致

插圖:南宋 趙葵 杜甫詩意圖卷 局部之五

這位東晉高僧惠遠有多厲害呢?

如果說比他晚20多歲的陶淵明給了中國人一個有關「田園」的文化概念,那麼這位慧遠大師則和他的弟子們一起,為我們創造了「山水」這個概念。

除了佛學的造詣外,他也是另一位在藝術史上留下大名的重要人物——宗炳的老師。

我們最為熟悉的那句「澄懷觀道。卧以游之」便是出自這位宗炳。(未完待續)

一首贊畫詩,拉來兩位東晉大神助陣,杜甫如何將讀畫詩寫到極致

插圖:南宋 趙葵 杜甫詩意圖卷 局部之六


注1

對於謝赫六法,一般認為是: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這種標法主要是根據唐代美術理論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述:「昔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但對此也有不同解釋,比如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第四冊論及這段文字,認為應作如下讀法,方才符合謝赫原意與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注2

見《現代快報》2014年6月24日文章《南京瓦官寺揭秘 千年古寺為何隱沒小巷》


附錄

杜甫《題玄武禪師屋壁》

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洲。

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海流。

錫飛常近鶴,杯渡不驚鷗。

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遊。

杜甫《送許八拾遺歸江寧覲省,甫昔時嘗客游此縣,於許生處乞瓦棺寺維摩圖樣,志諸篇末》

詔許辭中禁,慈顏赴北堂。聖朝新孝理,祖席倍輝光。

內帛擎偏重,宮衣著更香。淮陰清夜驛,京口渡江航。

春隔雞人晝,秋期燕子涼。賜書夸父老,壽酒樂城隍。

看畫曾饑渴,追蹤恨淼茫。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

李白《登瓦官閣》

晨登瓦官閣,極眺金陵城。

鐘山對北戶,淮水入南榮。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樂鳴。

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

杳出霄漢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氣滅,地古寒陰生。

寥廓雲海晚,蒼茫宮觀平。

門餘閶闔字,樓識鳳凰名。

雷作百山動,神扶萬栱傾。

靈光何足貴,長此鎮吳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