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白海軍:放棄農業思維下的海洋眼光,建立全新海洋思維和海洋法則

白海軍:放棄農業思維下的海洋眼光,建立全新海洋思維和海洋法則

文/白海軍

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自古就是一個海洋國家,很早就有海洋概念,中國古代是海洋大國,海洋活動頻繁,海洋事業宏偉,並且形成了完整的海洋產業。

《史記》是中國的史學經典,班彪有「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視前,聖人之耳目也」之稱譽(《後漢書》卷四·上,《班彪傳上》)。梁啟超因稱「《史記》自是中國第一部史書」(《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史記》)。在《史記》中,也有對於海洋的關注,包括文化眼光和學術視角。《史記》最早明確突出計數了中國古代先古聖王有關「海」的事迹。《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記述黃帝「遷徙往來無常處」:「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記述的是黃帝向東行進一直到東海岸。據司馬貞《索隱》引郭子橫《洞冥記》稱東方朔雲「東海大明之墟有釜山」,則黃帝獲「王者之符命」的地方,也在「東海」。司馬遷說,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取得行政成功。裴駟《集解》引《帝王世紀》說,黃帝「得風后于海隅,登以為相」。裴駟《集解》引鄭玄日:「風後,黃帝三公也。」

關於舜,司馬遷有「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的說法。而自戰國至於秦漢,「四海之內」或說「海內」,已經成為與「天下」對應的語彙。《史記》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傳》所謂「臨制天下,一齊海內」就是典型的例證。「臨制天下,一齊海內」實則就是中國傳統大一統的政治理念表達,其邊界就是海岸線。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先後五次出巡,其中有四次行至海濱。《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錄了他「夢與海神戰」並親自持連弩射殺海中大魚的故事。也記述了燕齊海上方士以求仙為名的海上航行。《史記》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傳》第一次記錄了徐福出海「止王不來」。另外,在秦始皇陵墓中也存有海洋模型,體現出海洋已經是秦帝國明確的疆域範疇。

其實,中國古代不僅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只是中國古代的海洋觀較為淳樸,主要是自然海洋觀,即以海為田的資源觀、和為貴的外交觀。中國古代的自然海洋論認為:「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玄中記》);海洋之大無法想像,「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以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南華真經·外篇·刻意》)故古代稱海洋為「百穀王」、「無底」、「天池」等。戰國時,鄒衍(約公元前324年-前250年)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人類居住的世界相對很小,只是浮在浩瀚大洋上一些大陸島而已,稱為九大州,每個大州又有九個小州組成,中國只是其中一個,被稱為「赤縣神州」。每個小州有裨海環繞,大九州為大瀛海圍繞直到海天之際。赤縣神州只是浮在大洋上的81個大陸島之一而已,也並非一定在世界中央。很明顯,這並非是基於地理考察的海洋觀,只是一種帶有神話色彩的猜測而已。由於中國古代對海洋始終沒有確鑿的認識和了解,所以鄒衍的大洋中浮著大陸島的概念得到渾天論和天地結構論潮論的支持。渾天論在唐代之後成為中國古代占統治地位的宇宙論。

此時,中國對海洋的了解和當時古希臘時代對地中海以外的海洋的了解差不多,只是概念性的認識。西方認為海洋中存在種種怪獸,會吞噬遠航的船隻,中國也認為海洋中有神仙,戰國時,北方沿海地區就流傳著海外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的傳說。秦始皇更派徐福出海求仙、漢武帝也派人出海求仙。

古代以海為田的觀念實際上是很淳樸的農業資源觀,實則是一種大陸農田延伸觀念,海洋漁業、養殖業異常發達。中國古代以農立國,不僅發展陸地農業,河口、海岸地區也發展潮田,在海洋也是以漁業為主。在遼東半島直至廣東沿海的廣泛分布的「貝丘」就是原始人食用海產後的貝殼等物堆積而成,可見早在原始時期就已經有廣泛的漁業。先秦時, 《韓非子·大體篇》)記載有「海王之國」,「歷心於山海而國家富」,重視開發魚、鹽之利。在中國古代,海岸地帶漁場很多,遍布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產量高規模很大。在一些風暴潮嚴重的地方,還修建了雄偉的海塘堤壩和水利工程,因而潮灌發達、潮田廣布。

古代「以海為田」觀念深入而且廣泛,海洋養殖包括「蚝田」、「蚶田」、「蟶田」、「種珧」、「鯔池」、「珠池」等,這表明「海田」不僅包括海洋捕撈,而是一種海洋農業思想,其中包括了海水養殖。海產養殖除了傳統的貝類、魚類,還要大幅度引進新的品種;同時,開發除了食物資源,還有藥用、寶貨、建材、工藝品等。漁業養殖也形成了先進技術,例如,特殊捕魚法探魚法、魚汛捕魚、小船捕鯨法、多種種蚝法、人工養珠法、蠣房固基等;五縱五橫魚鱗築塘法、潮閘的多功能法、潮灌技術、潮汐起重機、水密隔艙、綜合地文導航法、季風航海以及航海羅盤、潮汐表、蓮子比重計等等。

古代在海洋資源開發的同時,中國古代也有了淳樸的生態保護觀念。《逸周書·大聚解》記載,傳說夏禹治國已有「四時之禁」,如「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先秦政治思想家已經主張「四時之禁」; 《管子·八觀篇》記載,齊國還提出了限制魚網的網眼以保護幼魚的法律,「網罟必有正,船網不可一財而成也。」

漢代時期,中國的海洋貿易已經開始繁榮,此後航海活動頻繁、海洋絲綢之路開拓,造船業發達。《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中國使臣去海外各國,航行南海、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已到達印度東南部和斯里蘭卡。至明代,中國海洋貿易已經遠及波斯灣,1405年-1433年之間,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到達55個國家,最遠到達東非赤道以南的肯亞。

但是,中國古代的重農政策和抑商政策也延伸到了海洋貿易中。中國古代對農業和海洋漁業多滿足於自給自足,對於沿海地區的自然經濟以及開發海洋水產資源等也基本停留在小農經濟的水平上,對海洋商業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有著一定阻礙作用。而且,繁重的土貢、漁稅、鹽稅以及鹽、珍珠等生產的官營也嚴重阻滯了海洋資源的進一步開發。

中國古代海洋文化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開發本國資源,滿足於自給自足,這與西方大力向海外拓展,以發現發掘海外資源、拓展殖民地、奴役他族迥然不同。

幾千年來,重農抑商已成為國策。在海洋對外交往中,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以鄰為睦,中外海上友好交流也源遠流長。隋唐時,日本遣隋使、遣唐使不斷來中國學習,得到中國的友善接待和無私幫助。唐代鑒真更東渡日本,傳授中華文化。宋元時,在泉州港甚至形成市舶司官員為外國商船返航祈求順風的禮儀。泉州的九日山祈風石刻遺址,充分體現了這種友好的政策。鄭和下西洋恢複發展了中國與東西洋各國的友好關係,國外使臣不斷來華。1413年印度古里派來使臣和隨從人員就達1200人。1417蘇祿國(位於今蘇祿群島)東王巴都葛·巴哈刺與西王、峒王率340人的大型使團訪問中國,受到明朝政府盛情接待。歸途中東王病逝于山東德州,就地埋葬。明成祖朱棣下令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親撰碑文。1419年鄭和船隊回國時就有17個國家的使臣來華。從洪武開始,明朝與琉球建立封貢關係,十分友好,冊封新國王一直就是琉球國政治上的一件大事。但是,所有這些都是官方的,事實上對民間貿易和民間海外交往封建統治者大加限制,制定嚴厲的法律禁止民眾海外經商。

古代雖有對外海洋貿易,但大多限於港口貿易;古代雖有海上絲綢之路,但中國公開活動的是使臣和宗教徒等,而民間由於對海洋貿易有大量的需求,所以大量民間商人被迫以走私形式進行貿易,這就形成了半商半盜的海盜。明代因倭寇之亂,統治者更實行「寸板不許下海,寸貨不許入番」的海禁政策。

由於沿海地區很多都是以海洋貿易生存的,所以民間商人多被迫進行武裝走私,成為海盜;統治者則把出海貿易的商人和水手視為棄民、盜匪。甚至,在對外關係中,官府對發生在呂宋、爪哇等地屠殺華僑的嚴重事件置若罔聞。這與歐洲海洋國家鼓勵民間海洋貿易,甚至發放「劫掠證」大為不同,在大航海時代,歐洲海洋國家經常要組織艦隊保護他們的海外權益。

在海洋貿易方面,中國古代的對外海洋貿易主要是港口貿易。古代對來華的外國商人採取十分友好的歡迎態度,除了貿易外,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還把港口貿易作為一種萬國朝貢的形象,明代竟一度實行朝貢貿易制度。

而在海洋貿易中,法律更為落後。古代港口貿易中,貪污、受賄、腐化之風十分嚴重。清代廣州港負責中外貿易事務的十三行與不法外商沆瀣一氣,狼狽為奸,坑害國家。鴉片就是在十三行幫助下偷偷運進中國的。這與歐洲國家不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大多都是誕生於海洋貿易中。由此可見,中國古代雖然是海洋文化大國,在航海和經略海洋上有著眾多偉績,但是在本質上仍是大陸思維,海洋制度、海洋文化、海洋貿易制度、海洋法律和海外拓展精神,都處在很低級、甚至完全缺失的狀態中。

直到現在,我們的國民的海洋意識仍然相當淡薄,很多人仍沒認識到強國必先強海。海洋是支撐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空間,強國必先強海,這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必然選擇。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始於中國漢朝,漢武帝下旨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東至朝鮮、日本,西去南亞,遠至今日的斯里蘭卡,還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樓船軍」,並以此向當時尚未統一的東南沿海進軍,海陸並進,最終統一了東南沿海地區。對外,迫使朝鮮臣服;唐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期,無論造船工業還是遠洋航行,中國均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而且貿易航線遍布東南亞,並延伸到了波斯灣,最遠伸展到了地中海。當時,整個海洋貿易覆蓋了中國近海、西太平洋、印度洋等遼闊的海洋,明朝初年,隨著鄭和下西洋,中國的航海水平達到巔峰。1405年鄭和開始七次大規模的遠洋航行,先後訪問30多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與地區。鄭和船隊的第一次遠航西洋,比哥倫布到達美洲早87年,比達·伽馬繞過非洲好望角早92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4年,他對海洋的見解和觀點比馬漢的「海權論」早460年。這些都是最基本的中國航海和世界航海常識,但是,如果你進行一次普遍性調查就會知道,很多人只知道鄭和下西洋,但是也僅此而已,稍微具體一點的海洋貿易事件就說不上來了,可見國民的海洋意識其實仍然相當淡薄、淺陋。

而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海洋歷史和曾經擁有世界級艦隊的國家,在近代和現代,海洋利益卻屢屢被瓜分---是時候了,該建立中國的全新海洋思維和海洋法則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碳客地理 的精彩文章:

新娘癌症晚期且心力衰竭,於是他們在ICU病房舉行了婚禮
別人家的孩子:3歲妹妹游泳池「倒栽蔥」10歲姐姐飛奔營救

TAG:碳客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