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江挽救了東晉,挽救了南宋,為什麼沒能挽救南明

長江挽救了東晉,挽救了南宋,為什麼沒能挽救南明

長江,是我國最為著名的一條大河。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向東奔騰6000多公里,在崇明島附近入海。它的無與倫比的長度、寬度、水量,使得它穩居亞洲的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的寶座,對我國歷史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

長江自西向東奔流到海,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成為一條極為顯著和特殊的地理分界線。波濤洶湧的萬里長江,橫亘在北方到南方的必經之路上。在交通條件落後的古代,無論是行人商旅還是軍隊,在南北方之間來往,長江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也正因為如此,長江具有了獨特而重要的軍事意義。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代中原王朝針對北方游牧部族,一直有兩條防線,一條是長城,另一條是長江。通常情況下,古代中原王朝以長城為外圍防禦幹線,禦敵於國門之外。一旦敵軍實力雄厚,突破長城進入中原,那麼長江作為第二道防線的重要性立即會凸顯出來。

如上所述,長江河流寬闊,水深流急,在古代有限的科技水平和工程技術條件下,數千年來也沒能在江面上造出一座大橋。要想渡過長江,必須依賴渡船。

在古代,要讓成千上萬乃至數十萬軍隊渡過長江,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一是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找到或者製造出如此之多的大船,也難以找到如此之多的艄公水手。二是北方游牧部族將士大多不習水性,對長江這樣煙波浩渺的大河有著刻骨銘心的畏懼。三是江南一方往往會依託長江布置水師防線,派出大量戰船阻遏北方軍隊渡江。

如此一來,長江對北方軍隊而言,就成為一道令人生畏的軍事天塹,絕大多數時候,他們只有兩種選擇:要麼知難而退,要麼勉強渡江被南方水師戰船擊敗。長江因此起到了極為重要的防禦作用,西晉滅亡後,東晉在長江庇護下得以倖存,北宋覆滅後,強悍的金國人面對長江也心有餘而力不足,勉強渡江後又面臨後路被切斷危險,東晉和南宋都得以在長江庇護下偏安百年。

然而到了明末清初之際,局面卻驟然改變。崇禎死後,南明弘光帝在南京繼位,想依託長江重演東晉南宋故事。誰知茫茫長江,這次表現卻很不給力。弘光朝廷成立不到兩年,豫親王多鐸就指揮清軍大舉南下,於1645年五月初八發起渡江作戰,毫不費力渡過長江,弘光朝廷徹底崩潰。

此後清軍一路南下如入無人之境,南明小朝廷被追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名存實亡。為什麼長江這次沒能發揮天塹的防禦作用,保住南明?

原因有三點。一是當時的造船和航運技術已經完全成熟。明朝時,隨著鄭和七下西洋,標誌著大型船舶的製造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加之明朝時江南的糧食生產和絲織行業極度繁榮,大型商船貨船往來南北,無論找到或者製造能容納成百上千人的大型船舶並不困難。

二是當時的南明,缺乏一個有凝聚力、有號召力的統治核心。南明的幾任皇帝,無論弘光帝、紹武帝、隆武帝、永曆帝,要麼貪圖享樂,要麼昏庸無能,朝廷威信蕩然無存,根本駕馭不了明朝兵驕將惰的各路軍閥。清軍已經抵達長江北岸,明朝軍閥左良玉卻和權臣馬士英挑起內戰,大打出手,長江防線形同虛設。如果坐鎮南京的是崇禎,則局面將大為不同。

三是明朝當時長江防線,根本沒有組織起一支強大的水師。當時明朝的水師主力都在東岸沿海閩粵一帶,長江防線是由明朝的步兵臨時上船改成水師,對於水戰並不在行,面對清軍戰船一觸即潰,最終導致長江防線全面崩潰。

由此可見,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之中,人和無論在何時都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南明方面萬眾一心拚死反擊,把清軍擋在長江以北並非不可能。可惜歷史沒有這麼多如果。

參考資料:《南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文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瓦崗好漢中他的名氣很小,李世民卻把三百萬平方公里國土交他守護
順治皇帝到崇禎墓前哭著說了一句話,證明他才是崇禎的知音

TAG: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