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杜甫同一年的兩首經典之作,千年之後,依然像金子一樣在閃光

杜甫同一年的兩首經典之作,千年之後,依然像金子一樣在閃光

杜甫是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少年時就胸懷壯志,雖然時運不濟,仕途坎坷,一生大多數時間都是窮困潦倒,時常靠朋友救濟才能勉強生活,但他一直頑強地堅持。他一生經歷了各種磨難,科考落第、受人排擠,歷經戰亂、顛沛流離,幼子夭折、親人離去,但這些不僅沒能擊倒詩聖,反而讓他更強烈地體驗到生命的寶貴和人生的無常,也加深了他憂國憂民的沉痛之感。下面這兩首詩,就集中地反映了詩人博大的情懷。

登高

唐代: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56歲的杜甫時在夔州。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便創作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這首詩給人一種蕭瑟荒涼之感,作者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鬱不得志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沉鬱頓挫之能事,感傷之情噴涌而出。首聯開門見山,渲染悲涼氣氛。「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兩句動靜結合,構造了一幅以冷色調著墨的絕妙的水墨畫。詩人以鳥兒作為寄託,冷淡慘白的背景下,它們在荒無人煙的渚沙之中盤旋,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中寄寓了深沉的情懷,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詩人年老多病,獨自登上高台,艱、難、苦、恨等各種感覺一起湧上心頭,杜甫壯志未酬身先老,憂國傷時的情操躍然張上。

又呈吳郎

唐代: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在為後世留下了《登高》這首名作的同一年,杜甫又創作了另一首優秀作品。當時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干涉。後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不料他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寡婦向杜甫訴苦,杜甫便寫此詩去勸告吳郎。

首句開門見山,詩人告訴對方,原來這位西鄰竟是一個無食無兒的老寡婦,對於這樣一個無依無靠的窮苦婦人,我們能不讓她打點棗兒嗎?「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詩人給個台階讓吳郎下,好玉成此事。對老婦的同情,對親戚的誘導,都看出老杜的純善,如果這種詩不感人,還有什麼詩更感人。

接下來詩句落到吳郎身上,「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這兩句相互補充,言外之意是,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吳郎有點太不體貼人。她本來就提心弔膽,吳郎不僅不表示親善,還要插上籬笆。詩人措辭含蓄,擔心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杜甫借寡婦的訴苦,指出百姓們困窮的社會根源,一是官吏們的剝削,另一個就是安史之亂以來持續了十多年的戰亂。詩人由一個窮苦的寡婦撲棗的小事,竟聯想到整個國家,竟至於流淚,這是他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時也開導吳郎,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看得遠,不要為幾顆棗斤斤計較。

這首律詩曾被認為是律中最下乘,甚至說其不成言語,可是它卻打動了無數讀者,如今已被公認為是杜甫的代表作,很有點不給古代評論家面子的意思。杜甫同一年的兩首經典之作,千年之後,依然像金子一樣在閃光,其實正說明詩歌最高境界的美就是真與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王安石很有禪意的一首詞,駕輕就熟,如至化境
兩首南歌子,蘇東坡虛實交融,李清照娓娓道來,卻同樣的精彩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