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七雄中唯一的姬姓諸侯國,實力不強,卻是秦滅六國的最大助力

戰國七雄中唯一的姬姓諸侯國,實力不強,卻是秦滅六國的最大助力

春秋中後期,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兼并戰爭也更加激烈。

到了戰國時期,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大大減少,有七個實力比較大的諸侯國,這便是戰國七雄。

燕國的歷史悠久,是唯一一個進入戰國七雄的姬姓諸侯國(魏國和韓國雖然是姬姓,但早已和周王室分家)。

但是相比其他六國,燕國的知名度一直很低,原因在於實力始終處於中下游,而且地處東北角,遠離中原。

西周時期,燕國的記載並不多,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姬奭在燕地。

《史記》記載,「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

到了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逐漸激烈,一些諸侯國趁機崛起,比如齊國、晉國、楚國等。但是燕國的存在感不強,一直沒有太多亮眼的表現。

曾經有一次出場也是打醬油的角色,被山戎偷襲差點滅國,幸虧齊桓公伸出援手,不僅打跑山戎,還順手送給燕國500里土地。

這時候的燕國,實力雖然不強,但是版圖卻不小。

到了戰國時期,燕國轉身一變,不再是諸侯爭霸的配角,而且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因為有了燕國,秦國才能順利統一天下,從某種角度來說,燕國是秦滅六國的最大助力。

在短短百年時間內,燕國只出手兩次,卻改變了天下大勢。

春秋戰國數百年,燕國雖然疆域廣袤,但並不適合農耕,想向中原發展,卻一直被齊國壓制。

對燕國來說,齊國是最大的敵人。因此,燕國第一次出手的對象就是齊國。

戰國中期,魏國的霸主地位被拉下,天下形成「東齊西秦」的雙強格局。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數十年,國力逐漸增強,但也不是齊國的對手。桑丘之戰打得秦國二十年不敢出兵。

在隨後的函谷關之戰中,更是讓秦國割地投降,不久又趁勢吞併了宋國。這時候齊國有一吞天下之勢,

但是在這關鍵時候,燕國聯合秦國、韓國、趙國、魏國組成五國聯軍,共同征討齊國,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五國伐齊」。

《史記》記載,「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

雖然田單擊敗了燕軍,齊國成功復國,但是實力大大衰弱,已經淪落成二流國家,不能與秦國再次爭霸。

自從以後,北方唯有秦國一家獨大,楚國雖然在南方也頗有實力,但與秦國的差距越來越大。

齊國之後,趙國成為北方諸國抵禦秦國的橋頭堡,經過胡服騎射的變法後,趙國一躍成為軍事強國,能夠與秦國掰腕子。

從地緣來看,如果齊國是燕國的第一仇敵,那趙國就是燕國的第二仇敵。

長平之戰中,趙國雖然死亡四十五萬,秦國作為勝利方也不好受,死傷人口也達三十萬,這都需要一代人的時間來恢復元氣。

可是燕國不給趙國機會,強行起兵六十萬,讓趙國雪上加霜。

雖然廉頗憑二十五萬老弱之兵擊退了燕軍,但趙國的情況更加惡化,耽誤了恢復元氣的絕佳時機。

《史記》記載,「燕軍至宋子,趙使廉頗將,擊破栗腹於鄗。」

自此之後,不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關東六國再無實力抵禦秦國,天下形成一強六弱的局面,統一之勢已成。

燕國最後一次表現是「荊軻刺秦」,這屬於太子丹的個人行為,雖然在歷史上頗有名氣,卻無法改變秦滅六國的趨勢。

從地緣政治來看,燕國與趙國和齊國是天生冤家,這與春秋時期的吳越兩國是一個道理。

當然,這也是燕國成為秦滅六國最大助手的原因。

(參考文獻:《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味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高平陵之變中,曹爽為什麼相信司馬懿不動殺機的諾言?
戰國七雄中,六國都當作過國號,為何「韓」沒有

TAG:趣味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