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名言漫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名言漫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古語說:「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語出自王安石《命解》,說的是君子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檢查自己的行為,言出必須符合準則。意指嚴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不違背道德準則。

「君子當守道崇德,蓄價待時,爵祿不登,信由天命。」《顏氏家訓》教育子孫後代:君子要遵守各種道德規範,逐步提高自己的聲譽,以等待機遇的到來。即使一時間得不到高官厚祿,也應聽從上天的安排。如果一味奔走追求,不顧羞恥,與別人攀比,聲色俱厲,怨天尤人;或抓住別人的一點過失就要挾他人;大聲吵鬧就為了吸引別人注意以謀官職;通過這種方式得到官位,還硬說是靠自己的本事得到的,這種行為和那種偷取食物填飽肚子,偷盜衣物求得保暖的行為有什麼兩樣呢?古人大肆倡導「立大志」「修人品」,認為君子當矢志不渝地追求高潔品德,將修身與報國作為不可分的兩大人生信條。

戰國時,孟子對宋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

宋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

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恩惠施於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這便是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要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修身潔行的努力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事與願違,人往往在顯達時忘記高潔之志,潦倒時與世人同流合污。「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蓬昔日長在大麻田裡,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細沙混在黑土中,也會跟它一起變黑。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里,才能得到健康成長;而在污穢環境里,人也自然會隨著污穢環境而變壞,周遭環境以及文化往往對思想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同是托物言志,北宋詞人周敦頤《愛蓮說》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卻描繪了另一種高風亮節。蓮花從污泥中長出來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裡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它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詩人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彰顯出蓮堅貞的品格,被後人嘖嘖稱讚的正是蓮這種潔身自愛的高潔品格以及灑落的胸襟。古往今來,有多少故事描寫了官場黑暗,世風日下。要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但詩人依舊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品格,這種對貪圖富貴和追名逐利的鄙棄和堅持自身品格的努力是值得我們後人去尊敬和學習的。

點評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政治家和詩人,他的《離騷》以「香草」意象表達自己對美好高尚的道德境界的追求,「既替余以蕙蘘兮,又伸之以攬茝」,屈原以服飾、服食香草來隱喻自己對修養善德的追求,這與儒家「修身」「慎獨」的品格一致。「願蓀美之可完」,蓀美象徵國君,可見屈原的政治理想就是要通過自己引導使國君達到先代聖王的道德境界。「昔三後之純粹兮」,他這種積極進取、治理國家的入世精神正是對修身潔行的絕佳詮釋。

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關於「仁義」「德行」的故事,比如漁翁幫助伍子胥逃命,孔融收留張儉,孫嵩藏匿趙歧等,《顏氏家訓》推崇「前代之所貴,而吾之所行也,以此得罪,甘心瞑目」,即確立人生道路,樹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是人生之根本。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這時更需要堅持自己的人生信條,樂觀面對,眼前就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凡事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廣交益友,享受生活帶給你的樂趣,

發現人性之美。堅持做對的事情,積德行善,敢於擔當民族大義之事,這些都是我們今人應當向古人學習的美德。

家風警語

治家之餘,日取經史傳記三五百言讀之,以養德性,以長識見。毋博弈嬉戲,虛費時日。

——泗門謝氏八世祖明贈謝瑩立《家訓二十四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