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學者胡適語錄

中國學者胡適語錄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安徽績溪上庄村人,現代著名學者。

語錄:

人人都是一個無冠的帝王,人人都可以做一些改良社會的事。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何以有生,而在於自己怎樣生活。

夢想作大事業,人或笑之,以為無益,其實不然。天下多少事業,皆起於一二人之夢想,今日大患,正是無夢想之人耳。

在解放上面,以精神解放最為重要。

把自己鑄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於社會。真實的為我,便是最有益的為人,把自己鑄造成了自由獨立的人格,你自然會不知足,不滿意現狀,敢說老實話,敢攻擊社會上的腐敗情形。

不顧社會非難,可以獨行其事。

「朋友們,在你最悲觀最失望的時候,那正是你必須鼓起堅強的信心的時候。你要深信: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我們生活在這個年頭,看見的、聽見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們悲觀、失望的——有時候竟可以叫我們傷心,叫我們發瘋。這個時代,正是我們要培養我們的信心的時候,沒有信心,我們真要發狂自殺了。我們的信心只大一句話:『努力不白費』,沒有一點努力是沒有結果的。」

「個人造成歷史,歷史做成個人。個人造成社會,社會造成個人。」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何以有生,而在於自己怎樣生活。」

「成功不必在我,也行在我千百年後,但沒有我也決不能成功。」

「這些話字字句句都可以應用到今日思想界的現狀。十幾年前我所預料的種種危險——『目的熱』而『方法盲』,迷信抽象名詞,把主義用作蒙蔽聰明停止思想的絕對真理——一一都顯現在眼前了。」

「大家少說點空話,多讀點好書!」

「時間不值錢,生命自然也不值錢了。」

「不顧社會非難,可以獨行其事。」

「人生的大病根本在於不肯睜開眼睛來看世間的真實現狀。」

「若要改良社會,須先知道現今的社會實在是男盜女娼的社會!

「社會的風尚從此改變,把先前所怪的反視為常了。」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

「我要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因為我年紀越大,我越覺得容忍的重要意義。」

「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試金石。」

「去偽存真,決不會有害於人。」

「多研究些具體的問題,少談些抽象的主義。」

「訟棍是不能保障人民權利的。」

「個人想不問政治,政治卻時時要影響個人。」

「人人要負責任,要尊重自己的主張,要用正當的方法來傳播自己的主張。」

「只要我們有信心,我們還有救。」

「信心只是敢於肯定一個不可知的將來的勇氣。」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能說八分話。」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認真的做事,嚴肅的做人。」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寧嗚而死,不默而生。」

「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我要說一句我個人的信仰。我常說:『做學問要於不疑處有疑,待人要於有疑處不疑。』若不如此,必致視朋友如仇,視世界為荊天棘地。」

「要有話說,方才說話。」

「要說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

「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它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不做無異事,一日當三日,人活五十年,我活百五年。」

「名利之求,何代無之?」

「我所宣揚的,不應該只是傳統的道德價值,而是普世的價值。」

「讀古人的書,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聰明到怎樣,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樣。」

「身行萬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無人。」

「對人事可疑處不疑,對原則不疑處存疑。」

現在有人對你們說:「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的自由!」我對你們說:「爭取個人的自由,就是爭取國家的自由;爭取個人的人格,就是爭取國家的國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做為一個領袖人才,千萬不能淪為干政打雜的小角色,而要自處於無知,無能和無為……進而以眾人之智為知,以眾人之能為能,更以眾人之為為為!」

「從前種種,歸於今我,莫更思量、更莫哀,從今後,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

「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

「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幾次細思量,情願相思苦。」

「現在我們更知道,連沉默的自由,那裡也沒有。」

「戰則必大敗,和則未必大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孫中山演講:民族主義第一講
劉伯承回憶錄:我們在太行山上(1)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