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學會拒絕,才懂珍貴,當娃的東西總是被「掠奪」,家長要反思自己

學會拒絕,才懂珍貴,當娃的東西總是被「掠奪」,家長要反思自己

小孩在一起玩耍時常會上演「搶玩具」的戲碼,大部分孩子都是這樣,自己家裡的玩具有很多,可是到了外邊還是覺得別人的玩具好,即使是和自己手裡的玩具一模一樣,也總是惦記著其他小朋友手裡的東西。

樂樂媽說自家孩子常常是那個被搶者,每次她拿出去的玩具還不到兩分鐘就被其他小夥伴瓜分完畢了,而樂樂雖然有些不願意,可還是表現出無能為力的樣子。有時候媽媽會「慫恿」樂樂搶回來,樂樂總是在退縮,如果媽媽說急了她就會哭,「真的很窩囊」,媽媽這樣評價樂樂。

而浩浩的爺爺奶奶則有著相反的擔憂,一歲半的浩浩儼然成了小區里的小霸王,每天各種搶小朋友的玩具,不經人家允許就亂翻別人的小推車,然後隨意拿出自己喜歡的玩具。

有次浩浩槍了一個小妹妹的扭扭車玩,走的時候說不什麼也不下來,大吵大鬧,小妹妹的家長無奈地說:「你先拿走吧,等浩浩睡覺了再還回來。」因為浩浩太能搶,現在奶奶帶娃專挑沒孩子的地方去,奶奶表示「實在是操不起這個心了,我家熊孩子咋這樣呢!」

孩子們在一起玩或是發生矛盾的時候,對於孩子的性格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映照,除了太過霸道老是搶走別人的東西外,如果總是做承受者,被搶走東西不做反抗,其實也並不一定就是什麼好事,家長如果忽略了這點,總是把善良二字放在孩子身上,孩子長大之後很容易變得懦弱,被人欺負了還不懂得還擊。

關於「搶」和「被搶」,是父母永遠也操不完的心。可是被搶的孩子不吭聲,就一定是膽小或缺乏自信的表現嗎?未必!孩子不搶玩具、不反抗,還可能是以下這些因素造成的,了解了這些,家長才能因材施教,及時挽救孩子於危瀾之中。

第一種:孩子天生「溫潤如玉」

案例:

小強從小就是個氣質溫和的孩子,就像每次玩滑梯他總是讓著其他的小朋友,如果說先讓小弟弟小妹妹玩,寶媽還覺得孩子有謙謙君子之風,可是每次和同齡孩子玩,小強也總是先人後己,這讓寶媽有些生氣,覺得娃是被人欺負了。

每當這時候寶媽都會讓小強去爭搶,可是孩子卻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不僅是滑滑梯,在玩具上也是如此,小朋友想要他就給,特別好說話,而且每次看其他小朋友玩得開心,小強也很開心的樣子,寶媽有些疑惑了。

分析:

有的孩子性格就是溫潤如玉類型的,屬於天生氣質溫和。他們不是沒有脾氣,而是覺得像這類「身外之物」沒有計較的必要。他們也不是沒有在意的東西,只不過對眼下這些看似小兒科的東西不是很上心。

應對:

針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其實不必強求,如果是特別貴重的玩具,考慮到孩子「大方」的性格以及有可能被損壞的風險,家長放在家裡讓孩子玩就好了,沒必要拿出來。

如果孩子覺得分享是件特別快樂的事情,天生就是如此,那家長也不必強求孩子去怎樣,讓孩子呆在他的心理舒適區就很好。當然這類孩子畢竟是少數,父母還是要多觀察。

第二種:孩子還未形成「物權意識」

案例:

瀟瀟16個月,奶奶說他是「老好人」,自己的玩具拿出去總是被其他小朋友搶走,而他卻絲毫沒有反抗的意識。有時候別的小朋友玩夠了,主動將他的玩具送回來,瀟瀟也沒有太大的反應,好像這件事情自始至終就和他無關。

可是瀟瀟也有自己喜歡的東西,當他看到其他小朋友的新奇玩具,也會伸手去摸,不過只要其他小朋友一喊,他就嚇得呆在原地哇哇大哭了。對此奶奶非常氣憤,認為瀟瀟性格太過軟弱了,怒其不爭。

分析:

對於16個月的寶寶來說,他的物權意識可能還沒有建立起來呢,他不知道玩具和自己的關係,更談不上所有權和使用權了。對自己的東西是如此,對他人的東西也是如此看待。因此娃既不會護住自己的玩具,在動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時也沒有「是否同意」這個選項,只是單純的喜歡。

一般來說,在孩子兩歲左右才能萌發出物權意識,開始區分「你的」、「我的」、「他的」、「公共的」,目前這個階段孩子還沒有這樣的概念,而且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不完善,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因此被搶了也不還擊,並不是軟弱。

應對:

孩子的物權意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家長不要過於心急,更不要輕易就給孩子下定論、貼標籤,那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家長此時最該做的,應該是幫助孩子建立起物權意識,而不是批評和指責。

具體來說,要幫助孩子實現對自己物品的管理和分配,不隨意處置孩子的東西,教會孩子珍惜自己的物品,懂得規則,不破壞和侵佔他人物品,養成邊界概念。懂得借與還、搶的區別,知曉分享和輪用的概念等。

第三種:被父母強制「分享」

案例:

元傑以前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現在卻變得氣質有些憂鬱,其實這和父母的強勢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寶媽,經常會強迫元傑「分享」自己的玩具,這讓孩子感到很不開心,卻又無力反抗。

最開始有其他小朋友來搶玩具元傑是拒絕的,可是寶媽或許是因為愛面子,往往會責備元傑說「不要這麼小氣,真不懂事」,有時候還會到元傑的手裡把玩具掏出來給其他人玩。寶媽在小區里非常受歡迎,可是孩子卻變得不快樂了。

分析:

如果分享是強迫的、被動的,那孩子的內心肯定是不快樂的。寶媽這樣做並不是教孩子變得懂事,而是將孩子推向了自卑、沒有主見的邊緣。長此以往,孩子覺得反抗無用,自然在表面上服從變「乖」了,可是內心卻很受傷。

應對:

尊重孩子的意願,不強迫孩子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徵詢孩子的同意再行動,要讓孩子看到家長是和他站在一起的,給孩子支持和理解。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了,家長還應該說一句「需要媽媽幫忙嗎」,這樣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是有主張,有節制的娃。

下次,當孩子玩玩具正在興頭上,如果有個大孩子過來搶,家長首先要做的是按住玩具,然後問問自家孩子是否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你就和那個孩子說:「不好意思,小弟弟正在玩,等他不玩了再給你玩。」不要被所謂的面子傷了孩子的心。

最後,善良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但不應該和懦弱劃等號。如果你家孩子在和其他夥伴相處中總是被搶的那個,還不懂得反抗,找准原因來解決很重要。與其讓孩子「搶回來」,不如教會孩子如何讓自己變得強大,能禮貌而又不失分寸的交往,無論是對小孩子還是對大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果媽媽 的精彩文章:

父母這幾種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性格越來越軟弱,長大後容易吃虧
手機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不出三年,這四個負面影響會越來越明顯

TAG:糖果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