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無為而無以為」這句話和「無為而無不為」哪個正確?

「無為而無以為」這句話和「無為而無不為」哪個正確?

「無為而無以為」。更原始些。「無為而無不為」更多是因後來不同的斷句而出現的一種了。要論論這兩句話,咱們不能斷章取義望文生義,先從《道德經》看看樣話的出處吧,大概有三處,

第一處就是,「上德無為而無以為」。這句取自《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原文內容如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

第二處,就是《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將欲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只不過此章另有一種斷句「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三處,是《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恆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另一種常見斷句就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光這三處估計寫幾篇論文也夠了,更不要說深入結合整卷《道德經》和結合社會實際分析了。但是,長話短說,多少試試說個梗概:

第一處譯文大意是:上德的不妄自為德,不自以為有德,這是有德;下德的總是要立德自以為有德,反而是無德。

因為「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意思就是,崇尚道德的人順任自然而無心作為 。他並沒有用道德來對待別人,也沒有這樣做的動機和理由。這裡「無以為」就是沒有自以為,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概念,沒有這樣的動機,結合老子有言,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這也是老子的道德觀,在老子眼中混沌懵懂的嬰兒是「德之厚」的,就是有所謂「厚德」的意思了。

顯然,老子此處所認為的厚德與《易經》里的厚德載物的厚德是有區別的,厚德載物更多是能承載能包容的意思,粗枝爛葉污泥爛水都能包容,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嘛,把君子搞成就像大地一樣,能包容承載萬物生養萬物。不過,有心學大地,有意承載包容萬物,不就是有為嘛?不自然了,需要些變態的本領才能做到,此處「變態」不妨就解釋成改變心態改變心性的本領吧。可見,在《老子》里按「上德不德」而論,厚德載物是無德的,至少是不符合上德的。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刻意的要學習什麼大地這就是有為,而且是有以為,以為自己有德,反而沒德。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赤子啥?剛生下的嬰兒,他無心承載萬物呀,嬰兒很自然的。老子眼中的上德,吾理解的是好像就是沒有德那個概念,不知道啥是德,更無意。

從上德往下滑一坡就是「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意思是上仁是有意的作為,但同時,他又是無以為的,他不自以為自己上仁。他有所為的用仁慈來對待別人,對他人施以恩惠。他這樣做完全是發自內心而出於無意,是不求別人回報的。上仁,有心為之,但無意回報。

再往下滑一坡「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崇尚忠義和信義的人,「為之而有以為」,有所作為而且是已經出於有意了,用忠信來對待別人,是希望別人會回報他的忠心耿耿,他這樣做的動機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報酬」。上義,是有心為之,有意圖的。

滑坡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此時,崇尚禮儀的人,禮尚往來嘛,在他的言行舉止中,他為了得到別人的回報而表現出彬彬有禮,假如「為之而莫之應也」,他之所以「為之」,是希望別人回報,一旦別人沒有回報,他便會對抗他們,罵曰無禮,揚著胳膊使人強從。上禮,有心的有意圖的,一不小心失禮就有是非矛盾了。

那麼,下面緊接著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等等。意思就很顯白了:本來是自然的,自然的大道理都是這樣的,有所付出有所回報,有所權利有所義務,這都是本應該的,自然的。其實,這也是顯然的道理,在遠古時期,人們樸素,生活簡單,餓了自然知道吃呀,困了自然知道睡,出外狩獵,本能的都是互相配合,畢竟集體協作才能對抗野獸毒蛇之類的對人類的威脅。這其中沒有什麼德啦、仁義啦的規定,都是自發的,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隨著人類分工的出現,商品交換,漸漸本始樸素的那些品質都必然漸漸破壞掉了,也就是老子所說呀,這個自然的大道理遭到人為的有意破壞,人們就嚮往用德來要求,當德也破壞了,喪失了道德,人們就會很崇尚道德,十分懷念道德。當達不到有道德的境界,人們便又會退而求其次,追求仁愛。達不到仁愛的層次時,人們就又會退而追求忠義。然而,當達不到忠義的話,人們最後就又會退而追求禮儀。禮,標誌著忠信的不足,而禍亂的開端。

因此,大丈夫要立身敦厚,而不居於淺薄;存心篤實,而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薄華而採取厚實。意即告誡君主,真正想把天下治理好的話,要努力使自己處在德的境界,而不處在仁、義、禮的境界,故應該去仁義禮而取道德。在這裡,老子並不是絕對地反對仁義禮,而是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德」,賢明的君主所要做的便是竭力立身修德。這些所言說的對象都是作為統治者的國君,老子所言的道德是對統治者的要求,這個得明確。

第二處,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裡要問「學」與「損」是不是都是「為」,是的話,吾想,「以至於無為」這個斷句就不合理了,因為「損」就是為嘛,「為」是對誰的要求,省略了主語,君主,是對國君的要求。所以吾贊成這種斷句「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意思就可以說,學習好比是做加法,要不斷有心的積累知識,但是悟道,就好比做減法,要不斷的減少那些人類妄為的有意識創造的累贅的不合自然大道的沒用的知識,這樣才更合自然的生命的大道,君主遵從大道的無心無意作為,而一切本就合於自然而是有德行的作為。「有」、「無」在《道德經》中是一對辯證統一的概念。道德經開篇也有言,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第三處,道恆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將自正。很顯然,主語是「道」,說給的對象也是侯王,這與第一處,第二處都是一脈相連的,無為的只能是「道」,「道」是對侯王治天下的高境界要求,順應道,道法自然。「道」更多是一種客觀規律。但是換到任何事任何人都是無為,那就是斷章取義,人不是道,也不能代替「道」,無為而無不為前面不能去掉主語「道」。

如果要是,無為無不為的話,那引申開來就有,不作為就是有作為了,黑的就是白的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了,等等,這樣的意思了,這是油滑的詭辯狡詐而已。

其實,無為的只能是「道」,所以叫道法自然,古代國君的管理不妄為不刻意作為,這就是守道了,大道破壞了,沒悟道,沒修到一定境界的德行,根本沒得道,開口說,無為無不為,差不多就等於是推脫搪塞詭辯。而現代社會基本上根本不可能是老子所言的那個原始部落時代的淳樸的社會風氣。所以,但凡說「無為而無不為」差不多都差不多是一種陰謀詭辯而已。掉在地上的杯子,你「無為」它,它不會自己(而無不為)跑到桌子上去;「無為」良田,良田不會自己(無不為)的長出莊稼,不為,良田就要荒蕪;一項社會的建設工作,你「無為」它,它不會自己(無不為)的就建設好了......

總之,綜上,無論是「無為而無不為」還是「無為而無以為」。都要加上本來應有的主語——道,還要分清語境與對象——國君。這樣才能說得通。但是,現在社會,那個「無為而無以為」的理想的「上德」境界是不現實的,環境早已不在,自然淳樸的原始部落時代早已被文明社會取代,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是沒有迴路的。但願,或許有一天當這個世界徹底天下大同了,或許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的社會就真的實現了。所以,就現在而言理想的社會,吾認為還是要有心有意的建立依靠公平公正的法律來保障要求的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健全的法治體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八卦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道德經》中未出現易或易經?
你覺得人活著最終的意義是什麼呢?

TAG:太極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