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孩子愛哭就是「內向」的表現?家長可曾知道孩子也會產生「焦慮」

孩子愛哭就是「內向」的表現?家長可曾知道孩子也會產生「焦慮」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許多父母會認為孩子愛哭是因為性格出了問題,太過內向的緣故,因而不太重視。但事實卻不盡然,孩子也是會有內心焦慮的狀況,但父母卻根本沒發現這點。

如果父母沒有發現孩子的這一情況,很可能會讓孩子在人際關係、學習方面甚至是行為方面,都會有明顯的「不同」,嚴重的話可能會變得神經質、不愛說話,進而學習狀態也會跌落千丈。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焦慮」的情緒呢?父母其實可以檢視一下自已平時的行為。

「內向」和「焦慮」到底有什麼不同?

1. 內向是什麼?

藍藍今年已經初二了,學習成績保持良好,平時各方面表現也都不錯,但就是一直不敢去主動爭取、競爭。

比如說學校運動會,請各同學踴躍報名參加,但藍藍卻無動於衷,就連拉拉隊都沒有去報名;班裡的聯歡會,同學們都是各自準備著各自的節目,藍藍也不敢;學生會競選等,藍藍也沒有自心信參加。但其實她在各個方面都很優秀,就是不敢好好表現自己。對此,藍藍的父母一直都很煎熬,不知道該怎麼鼓勵女兒。

簡單來說,內向的孩子,通常都喜歡安靜,喜歡一個人獨處、一個人獨自思考,不太喜歡與別人有過多的接觸。

根據心理學上所指的「內向」,是氣質中指向性的一種。人的言語、思維以及情感,常常會指向於內者的即為內向。

而艾森克個性問卷,對於典型的內向性格描述則為「安靜、保守、離群」。做事情有規劃,不容易一時衝動,但鮮少有主動進攻的行為,偶爾還會有些悲觀。

2. 焦慮是什麼?

小小今年就讀大班,在學校只要稍微遭受一點指責就會淚眼汪汪。自小班開始,便開始會擔心自己做錯事情或者是說錯話,也不太敢跟同學玩,多數時間都是一個人在一旁默默的玩。最近,小小變得越來越不敢說話了。

焦慮,主要與社會因素、遺傳因素有關係。往往焦慮的孩子都是性格較為內向、情緒比較不穩定的。在學校或者是家庭等環境,如果遇到應激情況,就會有焦慮情緒,並且顯現出逃避、或是依戀行為,多數都是曾經有過創傷的經歷,比如父母突然分離、病故、不幸意外等。

而其主要的表現癥狀有情緒上、行為上以及生理上紊亂等癥狀。不一樣年紀的孩子,表現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孩子的焦慮,多數會體現在這幾方面

1. 情緒的波動

在孩子情緒上表現得會很明顯。一般狀況下焦慮的孩子情緒都會異常急躁、愛哭鬧,且還會不分時間與場合,但凡哭鬧起來,就很難安撫好情緒。

2. 生理上的波動

在自主神經系統中會明顯出現紊亂的癥狀,且很容易有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興奮的情況,所以在生理方面的表現一般都是異常興奮、出汗、呼吸急促等癥狀。

3. 行為上的波動

在行為方面會有明顯的膽小害怕、不想父母離開、粘人、愛哭等,甚至還會拒絕上學等,年齡稍微長些還會伴隨著恐懼以及常常有不祥感覺。

什麼情況讓孩子產生「焦慮的心情」

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的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家長有社交焦慮障礙的,相應的他們的孩子患焦慮症的風險更大。研究發現,父母的焦慮行為會引起孩子的焦慮,其中也包括缺乏親情溫暖以及各種批評和質疑。

小紫今年剛上初中,父母皆是成功人士,因此對小紫的要求,也事事尋求完美。但小紫的父母感情一直都很不好,大吵小吵,甚至動手打架的次數五根手指頭都算不清,久而久之小紫似乎也習以為常,仍舊一如往常的努力學習。在學校吃著中飯,小紫也會拿著書看著,老師曾不止一次勸小紫先吃飽了再看書,但小紫總說:「不行,我得先看完這本,家教老師會抽考。」

不僅如此,小紫一天的計劃也是很縝密的,幾乎沒有遊玩時間,更別談和朋友出門逛街、談心了,以致於小紫在班上連一個要好的朋友也沒有,即使有也是想要蹭點她學霸的風光罷了。

一日,小紫撐著身體不適感,上完了一整天的課程,準備去家教老師家時,意外昏倒在路上,被路人看見趕忙送醫,送醫路上還能依稀聽見小紫嘴邊念著:「等等上完奧數,還得接著上外語……」可見小紫的壓力有多龐大。

1. 父母之間的爭吵

父母出現的冷戰、爭吵,在現今來看似乎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其中不少父母會認為比起暴力衝突,冷戰是一種較為合適的矛盾處理方法,其原則就是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執」。

但卻不知道,感受到父母間「冷冰冰」相處方式,會讓孩子更感焦慮。

孩子開始認為父母冷戰是因為自己,進而擔心父母持續冷戰下去就不相愛了,最後孩子對父母間的行為就會特別敏感,表現得越來越戰戰兢兢的。

倘若父母有頻繁的冷戰情況,千萬別以為沒正面衝突對孩子就不會有影響,要知道孩子可是很敏感的,長期的接收父母這樣冷冰冰的感情相處,就會讓孩子性格變得較為患得患失。

2. 壓力過大

根據國外一項研究數據指出,父母太過追求完美或是父母屬於完美主義者的話,孩子的焦慮情緒會增強許多。

雖說這一類的孩子在日常學習方面與能力方面,都會明顯好過其他孩子,但是父母太過追求完美,是會讓孩子太過分看重「必須把所有事情完美的處理好」,不僅心中壓力加劇,焦慮感也會隨之增加。

3. 交不到朋友

孩子可能會有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甚至不想去上學的情況,不穩定的情緒便會讓孩子難以融入同年齡層的圈子裡,使得孩子沒有什麼朋友,也沒了普通的社交活動。

家長怎麼減少孩子的「焦慮」?

1. 讓家裡充滿愛

良好的家庭環境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父母的一些焦慮、敏感、多慮情緒等都會影響到孩子,因此要想孩子遠離焦慮,父母勢必得先避免掉一些焦慮情緒上身,碰到事情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果斷、自信、冷靜的處理,並盡量控制自己焦慮的情緒,不要再孩子面前展現。

2. 多鼓勵孩子

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好、有進步的時候,即便是小的進步,父母都不要吝嗇表揚孩子,比如寫字整潔、遵守時間、自主安排時間等。當孩子獲得正面表揚時,孩子會擁有滿滿的成就感,也能有效減少焦慮感,並把這樣好的行為保持下去。

3. 多和孩子溝通,共同解決問題

能夠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是一種最佳最有效果的解決焦慮方法。

當孩子有焦慮的行為時,千萬不要急著要幫孩子處理問題,而是嘗試著鼓勵孩子自行描述一下當下的感覺與想法,在這過程中,心理學稱為「情緒凈化」。

平日可以通過家庭會議的方法,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擔憂,也可以安排固定的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聊天,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倘若是個性較為壓抑的孩子,父母可以改用遊戲的方法,來了解孩子的情緒,讓孩子也能從中理解並表達出來。

在臨床上,往往都是孩子問題好處理,而最難處理的就是父母本身的情緒管理能力了。所以父母應當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保有正向、彈性且樂觀的穩定情緒,才能是協助孩子情緒發展的最佳辦法。

我是Ainee媽咪,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2歲寶寶的媽媽,我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兒母嬰的經驗和知識,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nee媽咪 的精彩文章:

育兒路上家長不能「溜號」,孩子注意力集中,人生才不「開小差」
孩子變成「粘人精」,家長要付出更多耐心,才能建立良好關係

TAG:Ainee媽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