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領導者應該倡導怎樣的團結

領導者應該倡導怎樣的團結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鍾憲瑞

「團結」一詞,許多領導者都琅琅上口。組織是否能如同領導者所期待的那樣團結一心,頗值得觀察——倡議團結,有時還會引發分裂及對決,類似的情境,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過。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任意廢立,實施恐怖統治,引起各地刺史、太守起兵反對他。各路人馬超過10萬人到達酸棗縣(位於河南)後,公推袁紹為盟主,但各路將領終日酒宴,「因權奪利,將自生亂」;袁紹本人又是「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不願與董卓對戰。

與之對照的另一組聯軍,是秦末各諸侯聯軍與秦將章邯對戰於巨鹿,各諸侯軍隊作壁上觀,只有項羽勇猛出戰、破釜沉舟擊敗章邯後,各諸侯軍隊才敢追擊秦軍,項羽也成為能夠支配及分封諸侯的首領。兩相對照發現,無法展現效能、又無意完成任務的領導者,很難喚起團結的氣勢;故而領導者在感慨不團結時,應該先檢視自己。

項羽雖然有分封諸侯的威勢,但分封失誤讓他失去諸侯的支持。成吉思汗則給予部屬豐厚封賞,統一蒙古草原後,他將佔領區的人戶編成95個千戶,分封給功臣及貴戚;蒙古軍滅金及西征花剌子模,攻下主要城池後,允許蒙古將士入城搶劫,這種現在看來極不人道的吞噬他國的方式,在當時是有效鞏固部屬的忠誠及團結的一種重要方式。

以蒙古游牧民族的生產方式而論,游牧居無定所,在生產技術面,有效放牧又僅需要部落等級的人數規模,所以部落間無須團結,較不易創建大規模的軍事組織,成吉思汗除了以其優異的組織能力,再輔以巨大封賞,得以團結零散的眾部落。所以,作為領導者,若是僅從價值面呼籲眾人要團結、卻忽略實利面,可能要失落而返。

蒙古帝國吞噬到了極致的元帝國,難以繼續擴張時,團結也就到了盡頭,實質分裂成各個汗國。(蒙古第二次西征時於列格尼卡戰役擊潰波蘭與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圖中左為蒙古突騎、右為波蘭與日耳曼聯軍。)

如果團結意味著消滅他人,卻還硬要團結,便可能要結成仇,南明諸王可說是經典範例。在農民軍攻破北京城後,崇禎自縊,沒有任何他的直系子嗣或兄弟順利轉進至南方,眾多甚至要追溯到朱元璋才牽得上關係的皇室遠親,紛紛自立為王,其中唐王隆武政權及魯王的紛爭頗值得後人借鑒。

南明第一個政權弘光政權覆滅後,唐王及魯王都在部屬擁戴下建政,唐王隆武政權成立較早、又更得各省地方政權支持,唐王希望能團結各方力量,派使者前往魯王處宣布,兩家不分彼此。魯王朝臣對於是否承認隆武朝正統立刻分成兩派,反對承認隆武為正統的認為「高皇帝子孫,皆當同心戮力,共圖復興,成功之後,入關者王」,然而魯王見不少朝臣贊成尊奉隆武為正統,忿忿不平宣布退位,但幾日後拒絕接受隆武正統的大臣又迎回魯王,唐魯之爭愈演愈烈。

隔年隆武帝又派御史到魯王轄地浙東犒師,被魯王部將所殺;魯王多有文官武將向隆武朝上疏效忠,隆武帝為其加官進爵,魯王也挖隆武朝的牆腳作為回應。

究其原因,魯王抗拒固為一因,但環諸史事,漢高祖、漢光武帝、唐高祖、明太祖等都不是在先統一團結各方力量後、才得以擊潰前朝,所以隆武帝強以「消滅之意」逕行團結,恐怕才是對立的根本原因。

團結的倡議者,必須理解「團結」不是無上律令。倡導團結,需先檢視自己是否真正服膺組織整體任務、足為表率,再思量團結對其他人有何實利,更重要的是不能以團結之名、行消滅之實,否則團結恐怕會結成仇。

(作者是中國台灣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向死而生 超越自我
傳承基本功:解說、陪練都不能少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