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散文」 靜

「散文」 靜

「散文」 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散文] 靜

作者:甲申

靜,曾經和現在一直比較奢望的名詞。寧靜,安靜,恬靜更是讓人可望而不可即。長久沒有空閑與停留的時光,讓片刻的須臾只留在最物質的基礎上苟延殘喘,無暇再顧及身邊悄然發生的改變。

與疲憊一起,是每個走在城市乃至基層的每個細胞的常態。直到有一天,想過了,留下沉思,那一刻終於回歸了靜的思考。

靜靜的,靜靜的聲音,靜靜的感官是最美的。水停止了,不是死水;腳步停歇,不是死亡。而是駐足享受安靜的思考。僅此而已。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

「散文」 靜

(一)秋風靜雨,靜中鄉情

九月下旬,秋的聲音如孤舟江上之嫠泣,哭訴了多少天的驟風冷雨夜,刺入腠肌,寒至心骨。等到終於裹緊陳倉許久的外套出來之時,明白了悲秋的滋味。

時未至深秋,卻有了深秋的影子。秋之蕭颯,如泣如訴。歐陽子方夜讀書,作《秋聲賦》,謂之悲壯,大有星月共愴之感。秋聲,秋雨,正如文中:「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像是不怒自威的長者,在思忖著生命家族的命理。

秋色多凄涼,自古文人多著墨之,言秋必悲。彷彿秋就是為悲劇而生,鮮有豪情之意。「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此大概,無論自然之理還是玄學之說,都難逃其悲愴肅殺的命運。也難怪古時困於縲紲之枷的死刑犯在秋後問斬,商生樂律,亦是傷與戮,不寒而慄。

寫秋的詩句,無論愛情小情,還是家國大恨,大多凄涼。塞外西風之烈烈,江南載舟而戚戚。然毛澤東主席筆下的《沁園春?長沙》卻一掃陰翳,先是看到金秋的霜林,染成漫天的紅色,濃墨成喜氣與美好的壯麗鴻篇,最後「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更是道出了一代偉人的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所傾灑的一代豪情。

凡三四天,陰雨與寒冷交加,告知秋雨的到來,獨立初秋,卻有寒秋之感。不知是悲是喜,已是第四天秋雨。

今之秋雨雖寒,而兵不錚錚,故不歲寒。只是淅淅瀝瀝,拍打在結著蛛網陳舊的窗前,打斷了思考的世界。

秋雨,夜裡風雨,帶著幽怨的秦箏,和著楚湘江的巫歌,漫不經心的回憶在遙遠而寒冷的戰國時代。一陣寒顫,雁未陣而驚寒,聲斷思憶之浦,秋雨之聲漸轉希聲,如綿綿之情,靠在窗前,側耳聆聽,只消是萬籟天音。

秋,秋聲,秋風,秋雨,秋夜,交織著多少故事與悲愁。然今天的秋雨確是闃靜,不是為何,只是雨有心生,心有一處甘怡,讓聲音打消在歷史的商聲去。

秋夜靜雨,如化成絲絲的音線,傳導在滴落於窗前的耳畔中久久迴繞,生出一朵美麗的浮雲,飄散在輕柔的有些微寒的秋風中,化為秋夜秋雨的思念,那思念乃秋之相思。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是每個在外漂泊的旅人對於鄉情的憂喜,這種矛盾的心理一直揮之不去,貫穿在每個天涯海角的遊子的心間。秋雨的靜思,是歸家的風雨。歸家的思念拍打在雨中的芭蕉,雨後的小巷。一條蚱蜢舟,在物是人非的家鄉遊離,莫過於最大的悲劇。每一個魂牽夢縈的地方,連泥土與雨水也是親近的鄉音,只可惜多半已無法觸及,掩蓋在滾滾開發與拆遷的轟鳴聲去。

雨總是思念的名詞,尤其是家鄉的相思。水是空靈萬物之載體,承載著多少情仇。古今,還是中外,各種名勝與古迹,名人和軼事,都和雨水有著千絲萬縷的鄉音。歷史的塤音,在巫聲中久久回蕩,楚懷王的無能,鄭袖的奸佞,楚國的無力終於顯現,屈子縱聲一躍,沉入汨羅江底,時至今日緬懷故人與楚國,還是為之感傷。說起楚國,垓下一役,項羽兵敗如山倒,聽聞楚歌,久經沙場的楚兵留下眼淚,在外疆場,楚音讓他們想念家裡的親人,怎麼不為之慟哭。歷史的鄉情,讓我們回到過去,咀嚼過後,是戰爭遺留給鄉情的苦澀與悲傷。

家與國,是一個更加深沉的相思。

家是一座房子,承載風雨;家不是一座房子,幾經搬遷,家人與溫暖猶在。家在而國不再,,國破山河,陳春草木,秋的顏色只會黯淡無光,只消是「秋風秋雨愁煞人。」闃靜的秋夜,獨思與窗前,痴痴地凝望透明與看不到透明的轉瞬即逝的雨水,悄悄地問她:」你的生命是歸去,還是離別。止在一瞬。」

「是歸去。」我分明聽到了夜裡那細細的對話。那是她滴落在泥土的聲音。

「請你轉告我的鄉情。」我對每一滴細如牛毛的秋雨輕聲地說。

她們是夜裡的遊子,也是鄉音的傳遞員,她們的聲音輕柔的飄散與拍打在每個幾平米的濕矮的弄堂,傳遞在每間佇立於清水旁的泥瓦舊式江南老房子,矮矮的小村落,已經滄海桑田雜亂無序抑或鱗次櫛比與一端的新式住宅房。幾經改變,換了面貌雖缺少了什麼,只是鄉音未改,吳儂軟語一開口,便知你是故人來。還是有點小激動。

秋讓人悲涼,此刻彷彿是靜美的。泰戈爾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秋葉隨著秋雨秋風的拍打,化作泥土,作為來年的春芳,只是以死為代價了,多少是別離的傷感。秋雨的靜美,泰戈爾說的是一種境界。我著筆與秋雨,止在吐露鄉音與鄉情,彷彿是靜靜的對著她端倪,把悲傷化成思考。

秋夜,手觸碰到一滴雨水,滑落指尖,回到她原有的地方。而我,夢裡的鄉音,穿過耳畔,走進寂靜的雨中。

「散文」 靜

(二)陽光靜美,靜中甘醇

別離,清秋節。與陽光獨處,因為幾天的雨季已告別。

寂靜的秋雨,天潮地濕,讓人思念頗深。陽光總在風雨之後,闃靜之後,依然恬靜自然。清晨,在周末的班得瑞的《清晨》的悠揚的鋼琴聲中蘇醒,與自然共一體,擁抱那一處溫柔的陽光。

拉開被雨水親吻而微潮的樸素的窗帘,一米溫柔並不刺眼的金色譜寫在我的臉上,猶如一個詩人,彷彿溫暖在冬日古塔裡面的歐式風情。詩人海子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並不面朝大海,嘿嘿,只是面朝陽台,自然花開。

陽光多溫暖,亦有夏日之乖張。「田夫荷鋤立,五月人倍忙。」此時的陽光在農家的身上曬出一道古銅的深色,那是辛勞的真誠,而陽光卻是醜惡與毒辣的混合體。時值九月,陽光普照,大有人家晾出久經雨水洗禮的潮濕衣物拿出來曬,終於守得雲開見日明了,我駐足在陽台的邊上,看著邊上的小雀,嘰喳著悅耳的鳴聲,讓我聯想到小提琴拉弦樂器的《春之歌》的聲音。九月的天氣,是陽光的賜予,讓我聯想到初春的氤氳空氣,輕靈的鳥兒照舊還在這個季節,開始深覺奇怪而突兀,想來多慮,誰不曾想在溫煦的陽光中享受詩意呢,何必再去過冬而已。我站在原地,早就想在這恬靜的陽光下殺殺菌了。

今天的周末,閑來的人兒並不吵雜,大多已出去奔走。我坐在家裡的木質椅子上,我的眼眸在陽光的撫慰下,舒緩了疲勞的沉重。片刻以後,決定聽一曲輕音樂《陽光海岸》,在寧靜的旋律中,和寧靜的陽光一起,輕輕地閉上眼睛,彷彿自己的指尖輕按在黑白的鋼琴鍵上,在一片瀰漫著溫祥的氣氛中,漫步在金色陽光鋪墊上鍍滿金光的海灘邊上,享受寶貴的恬靜的時光,在威尼斯的海灘,在北歐的海岸,在色彩斑斕的地中海岸的歷史和維京消融的溫柔的海岸線地理上,傾聽出潔白肚的海鷗盤旋著唱出的天堂般的聲音。此刻,它端坐著優雅地坐在一旁的藤椅,玉指纖纖,溫柔得托起咖啡杯子,飄出一股濃濃的沁人心脾的味道。音樂聲和陽光一起,彈出一曲和諧的篇章,此刻,只要陶醉如斯,入境神往,哪怕音樂已經結束。

還沒走出意境裡面的世界,只待畫中氤氳散去,才知入戲太深。人生如戲,讓陽光普灑劇本,在音樂的點綴中,人生在蒙太奇的寧靜中展現出別有的藝術氣息和感官效應。

此刻,寧靜留給陽光,陽光的靜美在我心田獨自享受。

如若有陽光,除了輕音樂,怎麼能缺少書本呢。在溫柔的陽光下,最常有我們手捧一本散文詩集,和陽光為伴,一起度過一個靜美的下午。秋風,在秋的陽光下顯得並不蕭颯與刺骨,多有嫵媚嬌態,她調皮而溫婉得無力輕撫書上屢屢皺起的一角,徜徉在自然的快樂中去,彷彿就這樣醉了,被陽光的酒精灌醉。醉人之意不在酒,在乎清風柔光也。那一低頭被輕柔在額頭的陽光,是靜美的永恆。

朋友,若有勞碌奔波以後的空閑,多傾聽一下陽光的寧靜吧。朋友,若是身處悲傷無奈的酸苦時,多駐足擁抱一下陽光的靜美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普希金告訴我們相信快樂的世界將會來臨,因為內心的陽光,融化了隔閡與疏離。

曾羨慕那天空飛翔的青鳥,可以沐浴在陽光的世界裡無憂無慮;曾同情那不停飛翔的無腳鳥,儘管享受陽光卻無法停歇直至死去。可是,那天空究竟已留下那曾經飛過的痕迹。而我,此時沒有那樣的喜怒哀樂,不想飛翔,因為我無法擺脫地心引力,只在椅子上坐著,享受這陽光的靜美。

可是,我還是得出去一趟,那樣才能走進陽光,和陽光一起,不在小圈子被施捨困擾,而應該和她一起擁抱,這陽光詩人的靜美。

「散文」 靜

(三)心靜自然,天籟之音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對於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想來最不陌生,這篇很早收錄初中教學的五言律師語言樸素而凝練,意境而深遠。古老山寺,禪房花木,青燈下古老的梵音,和清香花語,山光悅鳥一一應景,超凡脫俗。清靜悠然,獨步空心,掏空了自己,此刻萬籟俱寂,融入自然。乃人間大靜,境也。

對於靜的萬物,彷彿是沒有絕對的,只有在對比和參照而體會。禪房下俱幽,亦留鐘磬音,但餘音裊裊,是心之所誠帶來的心靈之靜,讓人置身桃源,沒有雜音,心悅空靈,就是靜,幽靜,靜美無疑。或許只有掏空自己,才能心靜如自然一樣,傾聽到遙遠的天籟之音。

「心靜自然涼」,這是一句我們常說的箴言。對於每個脾氣上來還是心有所燥之人,都是受用的,哪怕大旱高暑之時,汗珠直流全身,淋漓得無法自己,在身體所承範圍之內可以手執芭蕉扇,舒緩身心,儘管舊汗新汗如故,卻並不燥熱。大概就是如此。

心靜自然,往往也需要外界客觀事物的結合,若是長久至於重工業與機修之所,長久噪音轟鳴便是誰也靜不下來,那是噪音,在身體所承受範圍之外,久而久之只會神經衰弱與暴躁無常。所以心靜自然,如孟母三遷,環境也很重要。青山流水,在長久發展的工業園,被重金屬的色彩渾濁不已,儘管過濾之後還是腠肌俱臭,讓人望而卻步了。曾經美麗的家園,修身養性之所,大自然無法再擁抱之時,便是我們永遠無法心靜空靈之日。

客觀環境的靜,也需要主觀的自己。在秋夜靜雨,初日陽光之時,心靈的喜不自勝,得到洗禮,往往是天人合一,猶如金風玉露相逢,勝卻人間無數了。

心靜自然,以自然做知己,擁自己為懷,小小的世界裡,有自己的山莊,美酒,書婁……

下面來看一則故事。

曾經,樓上的小孩的笛聲總是斷斷續續,這是每個初學者的門檻。當然每當這個時候,好像又能聽到喧鬧與吵雜的詈罵之聲,看來,又是哪個音律沒有照著曲譜破音導致小孩被懂音律的母親責備了,緊接著小孩的哭啼與詈罵越來越響,完全沒有玉笛餘音,根本擾了情緒。

我乃音律門外漢一個,偶爾會傾聽徜徉在純音樂裡面安靜下來。喜多郎的《絲綢之路》通過電子音樂讓人浮想那個從長安通往塞外,駝鈴聲聲,遙遠的歷史。他的《古事記》雄渾與唯美相結合,用西方的樂器演繹了東方古老的歷史,滄海桑田,歷史被改變,卻永遠不會被遺忘,或許在史冊中找到,或許也在音符中聆聽到,那是靜中人物,靜中商聲。

這幾天,小孩的笛聲飄出樓上樓下的每一個角落,走在樓梯邊上就能讓耳膜陶醉洗禮。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這裡沒有洛陽城,卻讓我聽到洛陽城乃至長安城的聲音。幾個月以後,小孩音律大有所成,餘音裊裊,聽一曲,便是陶醉。據說小孩的笛聲來自一個心靈感應,當時小孩母親的責罵沒有效果,遂請了也懂音律的朋友來教。她沒來幾天,就帶著小孩出去逛了幾天,算是不務正業了。其實去了山水之間,古寺花木,傾聽了一下自然而言。音律的培養是需要自然的合一,也需要心靜共之,否則在小樓里永遠再像的音樂還是高級的匠人無疑。或許我沒有聽過多美好的音律,但靜美的世界裡,純凈天然,便是天籟之音。

王陽明的心學是唯心主義,我並不想探討唯物與唯心的世界,只是心靜自然,主觀的意識世界可以讓我們知行合一,聆聽到俱靜天籟。

當我心靜自然的時候,便如秋雨世界,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心誠所致,擁抱自然,陽光下,禪房花木,萬籟俱寂,靜得絕美。

心靜自然,天籟之音。

結語:

靜中山水,靜中花。

心中樓台,心中月。

「散文」 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