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感言收復河套者,斬」,難道明朝對故土那麼不在乎

「感言收復河套者,斬」,難道明朝對故土那麼不在乎

首先肯定不是無知,因為無知者不可能管理一個國家。簡單地說,豐臣秀吉侵略明朝,定鼎中印有這兩方面最重要考慮。

其一:歷史傳承和宗教文化信仰;其二:豐臣秀吉為了自身統治,打造的「太陽之子」信仰。

(1)歷史傳承和宗教文化信仰、地理限制等因素

眾所周知,自從唐高宗時期的中日第一次戰爭——663年的白江口之戰後,日本即開始全面儒家化。在此之前,經過中日之間的聯繫和日本與東南亞的聯繫,佛教在全面中國化前就接受了此宗教。作為儒家、佛教文化圈的邊緣者,日本或者打造不同於二者的文化,或者成為二者的核心。

日本也確實一方面以打造「神道教」為新的文化、歷史語境;一方面也希望成為儒佛的核心。

與這兩個因素外,日本是一個睚眥必報的國家,同時,因為島國的地理環境,隨著人口增長,日本需要更大的領土。為此,日本就需要打造對外侵略的各種理論,白江口之戰就成為日本報仇的借口。

(2)「太陽之子」需要光照世界,這是為了自身統治

豐臣秀吉攻打朝鮮、日本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出身低微,通過不斷地改姓抬高了自身身份,同時,藉助強大的武力不斷臣服了各地大名。然而,隨著地位穩固,豐臣秀吉只能通過武力彰顯自身的強大,也即自己是「太陽之子」的「自我神話」。

天正十八年(1590年,萬曆十八年,日本後陽成天皇)十一月,再給朝鮮國王的信中,豐臣秀吉首先闡釋了「這一神華」,即他的母親在懷他的時候,夢見日輪落入懷中。相士說壯年時他將陽光普照世界。

1591年,豐臣秀吉告訴葡萄牙印度總督:日本是神國,天竺(印度)和震旦(中國)都是在神國普照之下。在印度被稱為佛法、在中國被稱為儒道,在我們日本被稱為神道。

1592年,日本開始入侵朝鮮,開始以「三教統一」為手段打造它的「太陽之子」的傳說。

綜上所述:豐臣秀吉因為歷史、現實的原因,在主觀誤判(明朝軍事實力不行、皇帝昏庸)的基礎上才敢於發動入侵朝鮮半島,有了以此為跳板入主中國、統一亞洲的瘋狂想法。

以一小國妄圖入主中國、統一亞洲,雖然狂妄但蒙古帝國的前車也足以讓「正處於權力頂峰」的人認為「自己也可以做到」。而且,第一步入侵朝鮮半島,以此為基礎入侵中國;再以中國為基地,入侵印度等國又有何不可能呢?

因此,這一瘋狂想法,豐臣秀吉並非開創者,也非絕後者。

日本在三百多年後不是還有如此此瘋狂想法嘛。未來還有沒有不敢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科舉乃古代唯一正途,唐伯虎雖然輸了卻人生仍然成功
正義終將來臨:古巴的關塔那摩終會脫離美軍百年佔領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