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快樂竅訣

快樂竅訣

快樂竅訣

法喜禪悅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無苦之樂

想得到快樂其實並不難。

你到菜場買一條魚,放進河裡,

魚很快樂,你更快樂。

同樣在這條河邊,

為了快樂,你去釣魚,

能不能得到快樂決定權就在魚身上了。

放生是無苦之樂,放的時候快樂,生生世世都快樂。釣魚是有苦之樂,一桿投下,連接起的就是生生世世的惡緣。動機都是為了快樂,但方法不同,命運完全不同。

追求快樂,這是生命的本能。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尋求快樂的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我們說80後是在電視機前長大的,90後是在電腦前長大的,00後、10後是在手機和平板前長大的,現代傳媒提供的五花八門的信息為我們的感官帶來了快樂。除此之外,傳統的快樂模式也依然在進行:搓麻將的快樂,逛街的快樂,旅遊和戀愛的快樂……

人們一味追尋著快樂,至於這快樂真不真實、長不長久並不願意過多思考。不思考不代表不發生——我們本來是為了追求快樂,但追著追著,結出的卻往往是痛苦的果實。

世間的一些快樂,容易讓生命迷失。它就像釣魚時撒下的魚餌,等哪一天你上勾了,就會知道樂是假的樂,苦是真的苦。

一部《無量壽經》,裡面最關鍵的八個字就是「苦多樂少,喜短憂長」。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真相。就好比再好吃的飯,二十分鐘也吃完了,但做出這頓飯卻需要兩個鐘頭。

那麼,「快樂」到底在哪裡?其實真正的快樂不用外求,它是生命天然自有的大自在與大安樂。之所以我們現在很少感覺到發自內心的快樂,是因為我們的生命基本處在自我浪費的狀態。從腦細胞的開發上講,我們95%以上的腦細胞一輩子都沒有被使用過。

在生命沒有得到完全的開發之前,世間所有追求快樂的方法,最後的結果都只會是痛苦,這叫「求生反墮」。在這個時代,五蘊昌盛,「眼耳鼻舌身意」對著「色聲香味觸法」,正知正見的建立變得很困難,邪知邪見的傳播卻變得很容易。

追求快樂是生命的本能,但獲得快樂需要智慧的加入,本能是不能獲得快樂的。以智慧了知因果,這是人之所以尊貴的地方。世間人不信因果,迷惑顛倒,在自以為的樂境前沉溺執著,這就是無明。無明就是眾生苦的根源。

佛教是生命的教育,研究的是生命的規律,給出的是生命獲得快樂的方法。這快樂不是苟且偷生的快樂,是從修行中得來的終極快樂,叫「法喜禪悅」。這種快樂沒有副作用,一勞而永逸。

阿羅漢證得無漏的時候,滅盡定現前,所有的能量不再流失,這時他的快樂就不是世間感官刺激的快樂可以比擬,甚至連玉皇大帝、大梵天王的天堂之樂都望塵莫及。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世間法上的快樂與享受都是生滅的,是靠不住的,你超越了它,生命才能真正發揮到極致。極致的生命是最快樂的,這種樂叫「無苦之樂」。它的光明沒有一絲一毫的陰影。

世間的樂,表面是樂,實際是苦,一日造的業,百千萬億年會受到苦的果報;修行的苦,是了苦之苦,表面很苦,實質卻是通往涅槃極樂的途徑。所以世間的樂,佛比喻說就像飲海水而欲解渴,是越喝越渴,是苦上加苦。

以修行來覺悟生命、開發生命,這是快樂正確的打開方式。然後,在自己離苦得樂的同時,積極地利益他人,令其得樂,這就是更大的快樂。

凡人和聖人的區別在於:凡人只為自己著想,自私自利,所以到了今天還輪迴在苦海;佛菩薩成佛前在因地修行時,是只願眾生得安樂,甘心自己捨身命,所以早已成佛。

「利他等於快樂」,這是佛經早就告訴我們的答案。以他人為中心,就決定你是一個有道德和操守的人,你的一切修行就能真實地利益他人,同時在利他的過程中增加自己的資糧,成熟自己的生命。

每天早晨一醒來,我們都應該如此勉勵自己:我將學習菩薩的心及行為,我要毫無例外地對每一生命直接或間接地奉獻自己所有的快樂與協助,並且以自身來取代一切如母眾生的傷痛!

這是非常偉大的悲願!哪怕僅僅念誦一遍,都能為我們帶來慈悲的正念能量。菩薩以智慧為寶劍,以慈悲為路徑,利益一切眾生,最後圓滿的果位就是佛陀。

在物的層面里迷失,活在膚淺的現象的狀態里,這是生命的失敗。只有學了佛,找到了生命的皈依處,恢復了佛性,人生才有真正鮮活的美。

那時候,一陣清風吹過都能讓你無比喜悅。

迴向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聲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公眾號:fojiaohuiri60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喜法師 的精彩文章:

降魔記

TAG:傳喜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