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90後抗戰視角—大會戰(九)

90後抗戰視角—大會戰(九)

1938年10月,日本佔領武漢和廣州。但日本非但沒有達到迫使中國政府投降的目的,反而遭遇到更頑強的抵抗。日本軍部「南進」派即認定:必須切斷中國對外最後的交通線,以期實現一舉解決「中國事變」的計劃。1939年4月15日,日本海軍部《情況判斷》認定,僅靠陸軍已很難進行內陸方面的大規模積極作戰,「在此情況下,由陸、海軍協同儘快佔領華南沿海的最大貿易港口汕頭。成功之後,即以一個兵團向廣西方向挺進攻佔南寧,以切斷敵經法屬印度支那方面的海外最大補給交通線。」 日本決心發動桂南會戰,為的是徹底切斷中國抵抗其侵略的最主要補給路線。據日本軍事偵察所得情報,中國獲得外援最重要的路線即法屬印度支那線,僅1939年9月運進中國總噸位14700噸中的12500噸即經此路線,達85%。6月,日本參謀本部《兵要地誌》也強調「一旦進入南寧,以該地為基地,則交通四通八達,遠可通往廣東、湖南、貴州、雲南。所以南寧―—諒山的道路,形成了蔣政權聯絡西南的大動脈。為了直接切斷它,首先必須奪取南寧。南寧一旦佔領,無須置重兵於東京灣附近即可以完成作戰目的。」

1939年11月中旬,日軍由北部灣侵入廣西,之後在賓陽縣境內的崑崙關遭遇中國守軍的反攻。12月4日,日軍佔領崑崙關,中日雙方在昆崙山一線山界形成對峙。

崑崙關位於南寧東北50公里處,周圍是連綿的山嶺,地形險要,構成南寧的屏障。它始建於秦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北宋名將狄青曾於公元1053年上元之夜,率軍奇襲崑崙關,一舉平定廣南,是為史上有名的崑崙關大戰。

南寧至崑崙關的三塘、四塘、五塘、六塘、七塘、八塘、九塘各點,同為戰略要地。此時的崑崙關,已成為保住中國海外補給線的關鍵點。

奪回崑崙關,蔣介石別無選擇。12月8日,指揮桂南會戰的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將蔣介石的反攻決定轉達各部,目標是「攻略崑崙關而後收復南寧」。12月中旬,中國軍隊集結基本完成。

白崇禧手裡的牌為:桂系的第十六集團軍,包括第三十一軍、第四十六軍,共約6個師;中央軍的第三十八集團軍,包括第五軍、第六軍、第九十九軍、第三十六軍,共約13個師;第二十六集團軍4個步兵團、第六十四軍2個師、第六十六軍2個師、第四十三軍1個師和教導總隊、駐桂林的空軍第二路(約100架飛機),連同輔助部隊,共30萬之眾。其中,杜聿明統率的第五軍是當時中國唯一的機械化軍,轄3個師,此外還有直屬的兩個步兵補充團、兩個戰車團和裝甲車搜索團、工兵團、汽車兵團、重炮團、輜重兵團等部隊,裝備精良,全軍約5萬餘人。而廣西軍隊素以作戰勇猛、紀律嚴明著稱,曾多次與白崇禧交手的林彪說過:「白崇禧的部隊,善爬山、爬樹,會游泳,跑起步來飛快,打起仗來像猴一樣精。」

白崇禧的對手是日本第二十一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第二十一軍下轄的第五師團,連同海軍陸戰隊(軍艦70餘艘)、空軍(飛機100架)共計約3萬人。

白崇禧將所有部隊分編為北、東、西三路:北路軍擔任崑崙關正面及側背的攻擊,為主作戰方向;東路軍襲擊日軍後方,破壞其交通;西路軍向高峰隘方面攻擊,牽制日軍,並以一部進至南寧東北的四塘附近,阻止南寧日軍向崑崙關增援,以配合北路軍主力作戰。空軍第二路於戰鬥開始後向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

12月16日,作戰命令下達,預定12月18日凌晨為攻擊開始時間,以第五軍擔任崑崙關正面的攻擊任務。時任榮譽第一師師長的鄭洞國在回憶錄中透露,第五軍的攻擊部署是:榮譽第一師、第二師為正面主攻部隊,軍重炮團、戰車團、裝甲兵搜索團、工兵團,協助主攻部隊作戰;新編第二十二師為右翼迂迴支隊,越過崑崙關,選小路進佔五塘、六塘,切斷南寧至崑崙關之間交通要道,堵擊敵增援部隊北上;第二師副師長彭璧生率兩個補充團編為左翼迂迴支隊,進佔七塘、八塘,策應正面主攻部隊對崑崙關的攻擊。

奇險的崑崙關,讓中國軍隊的戰車無法順暢前進,卻給日軍提供了有利的保護。結合先前失利的原因以及戰車團所遇到的困境,前線指戰員們開始調整作戰方略。

12月18日清晨,中國第一支裝甲師終於在崑崙關攻堅戰開局不利之後學會了戰車與步兵之間的協同作戰,這一次的進攻順利了許多。在戰車掩護下,中國軍隊衝到了山腰。

真正的血戰,也從這一刻開始。

「到山上以後就白刃戰,刺刀見紅。那時候,陣地上,刺刀撞擊聲、槍聲、手榴彈爆炸聲、喊殺聲,還有日本人的鬼哭狼嚎,響成一片。」時為第五軍軍部直屬戰車二團一營迫擊炮連副連長的許萬壽說,「白刃戰呢,戰車就起作用了,戰車既可以撞又可以軋。戰車接近敵炮陣地的時候,機關槍嗒嗒響,敵人的那些炮兵平時也沒有經過白刃戰的訓練,一般就一鬨而散,戰車就把敵人所有的大炮碾壞。」

經過激戰,崑崙關附近的金龍山、仙女山、老毛嶺等高地,一一被中國軍隊攻克。榮譽一師師長鄭洞國「從望遠鏡中看到,我軍官兵個個賽過猛虎,一路猛打猛衝,奮勇異常。約14時許,我軍又攻取了一兩個小山頭,日軍防線發生動搖」。

12月19日,榮譽第一師猛攻653高地。鄭洞國在回憶錄中說:

這個高地為崑崙關東北之要點,可以瞰制整個崑崙關戰場,有二百餘名日軍據險死守。從拂曉起,本師左翼第三團組織多次衝鋒均未奏效,傷亡較大,日軍趁我軍攻擊頓挫發動逆襲,雙方激戰甚烈。在此關鍵時刻,我軍連長楊朝宣、排長楊明率突擊隊,攜帶刺刀、手榴彈冒死突入敵陣,與敵短兵相接,將敵大部殲滅,終於控制了這個重要制高點。日軍惱羞成怒,在飛機掩護下不斷向653高地發動逆襲,並對我老毛嶺及441高地守軍猛烈反擊,激戰整日,但均被我軍擊退,損失慘重。日軍為了挽回敗局,於當日由南寧派出援軍分乘40輛軍車,強行通過我新二十二師在五塘的封鎖線,馳援崑崙關。這股敵人的意外到來,加劇了我軍的作戰困難。

崑崙關已成一片焦土。而在崑崙關上空,中日雙方的空軍也開始混戰。

12月19日,中國西路軍第一三五師和第一七師一部向高峰隘發起攻擊,但未能突破日軍陣地,反被日軍增援部隊繞到第一三五師側後,形成對第一三五師的兩面夾擊,第一三五師遂向後撤退。第一三一師、第一八八師和第一七師一部則切斷了日軍由南寧、龍州向北增援的道路。東路軍第一七五師和新十九師破壞日軍後方交通聯絡,策應崑崙關方面的作戰。戰局一片混沌。

12月22日深夜,由於戰事陷入膠著狀態,中國軍隊的進攻隨時都有可能因敵人得到南寧方面的增援而前功盡棄,杜聿明決定調整作戰方案,採用要塞攻擊法,集中優勢兵力奪取崑崙關周圍的幾個重要高地,最後再解決崑崙關之敵。

12月24日,榮譽第一師第二團突擊營經過肉搏戰,攻下日軍的重要支撐點——崑崙關西北的羅塘高地,突擊營僅剩下數十人。當天,日軍第二十一旅團在增援崑崙關途中,旅團長中村正雄遭中國軍隊炮擊,次日凌晨死去。

臨死前,中村正雄在日記本上寫道:「帝國皇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的稱號,那是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崑崙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更強的軍隊。」

12月25日至28日,中國軍隊稍事休整,制定最後奪取崑崙關的計劃。

此時的崑崙關日本守軍已是四面楚歌,鄭洞國回憶說:

日軍這時已處於我軍的四面包圍之中,僅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其彈藥給養尤為困難,幾陷於絕境。包圍圈內的日本鬼子將隨身攜帶的糧食吃光後,便生吞附近田間的稻穀,最後不得不摘拾樹葉、草根。一些鬼子兵因彈藥用盡,只好用竹子削成梭標來與我軍作戰。不少橫卧在山野上的被我軍擊斃的日軍屍體,看上去衣衫破爛,有的甚至只著一條短褲,渾身骯髒不堪,從中可見其處境之窘迫。日軍曾出動飛機空投物資,救援被困部隊,但不斷遭到我軍炮火攔截,有些降落傘也被我軍繳獲了,其中有做工十分精緻的餅乾、肉食、蔬菜、食鹽以及罐頭等。我們在前線曾享受過幾次日本人「奉送」的大餐。在我軍的沉重打擊下,這支曾經驕橫不可一世的日本「鋼軍」的士氣開始下降了。我軍繳獲的日軍作戰日記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數日以來,當面之敵對我猛烈攻擊,其戰鬥力為對華作戰以來從未遭遇者,因此傷亡極重,實足寒心。」

根據當地老百姓提供的情報,中國軍隊找到了一條小路,通過這條小路,可以繞過崑崙關直插日軍後方。廖伯群回憶:「當地百姓,為了運送物資而挖掘的翻越崑崙關的古道,是唯一一條可以繞過崑崙關主峰的山路。」

如能直插日軍後方,無疑將使中國軍隊更為主動。

「杜聿明就下命令,讓新編第二十二師派了10輛小戰車走小路越過去,另外派了工兵團,帶上了絞車。到了過不去的地方,就用絞車把戰車絞上去,那種小戰車只有三噸半重。下山的時候,同樣又絞下去。」第五軍二師十九團二營三連T-26坦克駕駛員廖伯群說。

據廖伯群回憶:經過先後5次運輸,新編第二十二師的戰車繞到了崑崙關日軍後方。

12月29日凌晨,中國軍隊在炮兵、裝甲車的協同下再次發起強攻,第二師、榮譽第一師、新編第二十二師與第一五九師均投入進攻。同時,繞到敵後的戰車也發動突襲。困守多日的日軍雖仍頑抗,但不足以抵擋中國軍隊的強大攻勢。至30日,大部分陣地被中國軍隊攻佔。

12月31日拂曉,第五軍在炮火支援下向崑崙關發起最後衝擊,至上午11時肅清全部日軍,佔領崑崙關。

據鄭洞國說:此役,日軍精銳的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基本被全殲,軍官死亡達85%以上,4000餘名士兵陣亡。杜聿明在崑崙關紀戰碑碑文里說:「攻堅之苦、犧牲之烈殆興軍以來所罕有,而攻堅克險實開抗戰之先河。」

蔣介石基於此戰勝利,便牽頭軍事委員會策劃組織一場新的更大規模的對日攻勢作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食材、美食、菜系

TAG:超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