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唐詩閑讀:「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唐詩閑讀:「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月是故鄉明,身在黃州為官的杜牧想家了。

杜牧並不是沒有離開過長安,他到沈傳師幕中,到牛僧孺幕中,一去近十年,都不在長安,他卻很快樂地「贏得青樓薄倖名」。

那麼風流,他該是個不怎麼戀家的人吧?其實不然,一則那時年輕,知體上還有放浪的資本,總覺得未來可期;二則那幾次離鄉遠去都是他自己的主動選擇(他除了熬資歷別無選擇),他沒有被命運拋來拋去的無力感和挫折感。但這次是在黃州刺史任上,他開始認真的想家了,他老了,再加上,這次來黃州,多少有點被貶的意味(當然,只是他心理上的,其實他升了官品了)。

唐詩閑讀:「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杜牧像)

我們現在只要提起一個詩人,他幾乎都有想家的詩,詩人的敏感與浪漫使他們更需要歸屬感的支撐,杜牧當然也不例外,雖然他注又是注釋《孫子兵法》,又是寫政論意味很重的《阿房宮賦》,又是給邊關和平叛前線出謀劃策,但他骨子裡畢竟還是詩人,詩人是他最深處的人格底色。

唐詩閑讀:「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十一家注《孫子兵法》書影)

現在我們翻開杜牧的介紹,一眼就可以看到,他是京兆萬年(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安,就是長安)人,這很使他的人生獲得益處,至少他在參加進士試時,獲得了更好的機會(跟現在一樣,高考有地區差)。但杜牧的遠祖杜周卻不是長安人,杜周是正經的南陽郡杜衍縣(就是現在的河南南陽西南,如此算來,晚唐的大部分有名的詩人,包括白居易、李賀、李商隱,都是河南人)人,可是為什麼到了杜牧,卻成了地道的長安人了呢?說來話長:

漢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劉邦接受了郎中劉敬的建議,將各地的二千石以上大官、富族及豪傑大量遷徙關中,目的很簡單,既防範北邊的匈奴,又集中管制各地豪強,也為了減輕地方的管理壓力。但表面上的說法是召集大家為自己守陵,此後的皇帝們陸續採取同樣的政策,於是漢高祖的長陵,漢武帝的茂陵,漢惠帝的安陵,漢景帝的陽陵,漢昭帝的平陵依次下來,就成了所謂的「五陵」(後來還有「唐五陵」,但一般討論五陵,指的是上面說的漢五陵),豪強們也沒辦法,只能離鄉遷居,長安附近一下子多了大量的政治移民。

唐詩閑讀:「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劉邦塑像)

是金子到哪兒都發光,強者到哪裡都是強者,這些豪族移民雖然搬家了,但他們的貴族血統和頭腦卻依然保留著,當然,手中的財富也隨人遷移而遷移,「五陵」地區成了新的貴族豪強中心,後世的「五陵」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到了唐代,這個概念又在各大詩人的筆下不斷強調:

李白說「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少年行》);杜甫說:「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秋興八首》);白居易說:「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琵琶行》)……還有還有,盧延讓,韋莊,李商隱……都寫過「五陵」相關的詩,杜牧也寫詩稱:「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畫裙」(《詠襪》)。甚至到宋代、明代,「五陵」的概念依然影響深遠。

杜牧的祖上杜尹,死後封安平公,葬在少陵(少陵是漢宣帝許皇后的陵墓,根據禮法規制,只能比杜陵小,因而稱少陵),這就是京兆杜氏一脈;杜甫的祖先舉家遷到襄陽,開創了襄陽杜氏,但在唐時,襄陽杜氏遠沒有少陵杜氏名望高,所以杜甫寫詩,也稱自己是「少陵野老」(不止一次),不僅是因為他在那裡居住過,主要原因是,「少陵」名聲更響亮些(雖然老杜並不在乎這些)。

唐詩閑讀:「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自稱「少陵野老」的杜甫)

總之,杜牧其實也是「五陵」人,他的故鄉長安很讓他驕傲,也讓他懷念時名正言順。這還不算,更重要的是,他從小居住(包括他沒飯吃的少年時期)的長安,更是大唐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只有回到那裡,才有可能一展他的濟世安邦之才,他才不負平生所學。

因此,當他在黃州宦遊不快之際,長夜不眠之時,他不由自主地想家了,也因此寫了許多思鄉的詩,今天我們挑兩首詩讀讀,詩的標題是《齊安郡中偶題》,分別如下: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秋聲無不攪離心,夢澤蒹葭楚雨深。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詩是秋天在齊安郡(黃州)寫的,因為「西風」、「秋聲」明確交待出了寫詩的時節。此時他的情緒一定並不好,因為他給李德裕的用兵方略(不管是西北的回鶻還是澤潞的叛軍他都出主意了)顯然沒有迴音,一方面自己不能親臨戰陣,一方面自己的用兵方略不見採納,他有多失望啊!

事實證明,李德裕完全有能力擺平這些,因為843年二月,石雄破回鶻於殺胡山,844年秋天,澤潞也完全平定了。杜牧出了一大撂作戰方案,很可能被李德裕完全扔在箱底,一眼也沒有看,沒辦法,李德裕太強了(可惜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內耗上)。

唐詩閑讀:「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雄才大略的李德裕)

距鄉千里遠,有官不自由。日子一天一天地過著,平淡的公事絲毫不能讓他興奮,鬢邊的白髮倒是一天一天地增加了,身體一天一天地變差,年輕時能夠放開胸懷暢飲的酒也不能多喝了,試問,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想家。

「詩豪」劉禹錫死在842年,那是多麼豪邁的一個人啊!他死時,杜牧在黃州;「詩奴"賈島死在843年,那是多麼單純的一個人啊!他死時,杜牧在黃州……物傷其類,大唐帝國文化的凋零,又怎能讓人不起歸根之情,於是,他眼中的一切,都讓人焦慮不安。

唐詩閑讀:「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漸老的杜牧)

葉落歸根是當然是典型的老年心態,雖然杜牧這時只有四十一歲。

第一首: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兩竿,形容落日有兩竹竿高,黃州多竹,詩人以竹竿的的長度做為標尺衡量落日的高度,這跟我們後來用「日上三竿」形容早起的太陽思路一致,但用在此處,卻格外符合黃州的環境。

唐詩閑讀:「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樹林輕煙)

詩人站在溪橋之上,極目遠眺,落日正當西斜,對岸楊柳含煙,淡影朦朧。橋下有水,水面上荷桿亭亭綠意蔥蔥,底下是蓮葉田田相偎相擁。這本是沒有感情的落日晚景,但詩人卻由此引出了「恨意」為什麼會恨呢,因為一陣西風吹過,滿溪的荷葉都隨風翻轉,以荷背迎接無情的西風。

唐詩閑讀:「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落在竹竿頭的夕照)

何以「西風」就有恨呢,因為那是故鄉吹來的風,荷葉「背」向西風,不正是詩人「背」向長安,處在江湖之遠的姿態么,簡單的景語,在詩人這裡,凝結了心向長安的思鄉之情與報國無門之恨,因此他說,相倚恨!

唐詩閑讀:「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一時回首背西風)

第二首:秋聲無不攪離心,夢澤蒹葭楚雨深。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夢澤,就是雲夢澤。蒹葭指蘆荻,蘆葦。秋天是引人愁思的季節,秋風、秋蟲,秋天的任何聲音都會擾亂客子離人的心緒(他是長安的離人,他是廟堂的離人),雲夢澤上蘆葦蒼蒼,凄冷的秋雨一直在下,雨滴滴到台階前的大梧桐葉噼啪作響,關您什麼事呢?你要發出這哀傷的吟唱?

唐詩閑讀:「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詩人最後的一問看似無理,雨滴梧桐,自然會發出聲響,但是詩人卻討厭這種聲響,認為這是悲哀的呻吟,在思鄉的情緒中不能自拔的詩人,看什麼都不順眼,聽什麼都不順耳,總之,當前的情境他不順心,他坐卧難安,他「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他「到底意難平」,於是他胡攪蠻纏地發問,這個發問越是不講道理,其表達的思鄉之情越發深切。

843年到844年的秋天,杜牧在黃州無可奈何地滯留著,他自己也覺得這是一段休眠期,說「平生睡足處,雲夢澤南州」(《憶齊安郡》,下同),但他真的睡踏實了嗎,肯定沒有,否則他就不會感嘆「一夜風欺竹,連江雨送秋」了

唐詩閑讀:「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一夜風欺竹)

好在,這樣的日子很快就有變化了,到了844年秋天,當秋蟲再一次高歌,當異鄉的茱萸插遍,他被換到了池州任刺史,另一段宦遊時期開始了。

(【唐詩閑讀】之202,圖片引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唐詩閑讀:「秦地少年多釀酒,卻將春色入關來」
《說文解字》第166課:五個跟「笑」相關的漢字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