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獎勵孩子七個「要不得」,助你捏好獎勵分寸!幫助孩子順利遠航

獎勵孩子七個「要不得」,助你捏好獎勵分寸!幫助孩子順利遠航

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避開棍棒教育,採用獎勵的方式推動孩子的積極性,可有些獎勵的方式卻出現問題,不僅不能幫助到孩子,反而產生多種不良影響。

七大「要不得」,看看你有沒有踩雷!

1、獎勵孩子的本職工作要不得

孩子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自己吃飯、第一次自己穿衣等等,都是讓父母們欣喜的事,適當的獎勵也是可以的。

但如果在之後的每一次都獎勵,每一次都對孩子說:「你真棒,想要什麼獎勵?」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孩子對獎勵麻木,每做一件事都希望得到獎勵,甚至一次比一次的要求高。

孩子日常必須要做到的事,如日後的穿衣吃飯、上幼兒園、完成家庭作業等等,是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孩子的本職工作,經常對這些事進行獎勵,不僅毫無意義,反而對孩子的價值觀建立造成不良影響。

2、只看結果的獎勵要不得

例如,平常孩子學習時,從來不對孩子用功學習的過程進行獎勵,孩子期末考試得了第一名,家長一高興,獎勵了孩子一台電話手錶。這樣的做法換來的是什麼?

孩子極大概率會認為,只要期末考好了,平常想怎麼表現都行,只要我分數夠高,家長就不會說我什麼!

只針對結果獎勵孩子,不僅換不來孩子的努力上進,反而會讓孩子只注重結果,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為得到父母的獎勵。

3、過度的獎勵要不得

例如,孩子絞盡腦汁、翻盡資料解出了一道超綱的題,本來是一件活躍孩子思維、增長知識的好事,父母只要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一句鼓勵的話語就足夠了,可有些父母突然跑過來:「寶貝真棒,獎勵你一百塊!」

這可真是辦了件大好事,孩子知道做題能夠得到一百塊,以後不管題目簡單還是複雜,只要做出來了,就拿到家長面前:「爸爸媽媽我做了十道題,你們要獎勵我1000元!」甚至還有可能會出現拿著簡單的、過去做過的題過來邀功。

這豈不是事與願違?

4、忽略集體的作用,只對身為其中一小部分的孩子獎勵要不得

孩子完成了一件過程相當複雜的事,例如班級拔河比賽、運動會接力比賽等等。

這個過程中可能有老師、同學、小夥伴等等多人的參與,但最後父母只是簡單的一句:「寶寶真棒,想要什麼獎勵啊?」

看起來是在獎勵孩子,實際上是忽視了孩子在完成這件事的過程中付出的所有努力,同時也可能會讓孩子覺得,這件事自己功勞最大,將一起努力的人統統忽略,這樣的人,在長期的社交活動中必然會被排斥。

此外,如果孩子沒有朝著上述方向發展,這類獎勵對於孩子來說,更是毫無意義。

這件複雜的事包含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無論孩子自己有多努力,一旦某個因素失控,很可能就達不成最後的目的,這樣的獎勵難以對孩子起到積極作用。

5、空頭支票要不得

最近看《少年派》,裡面的媽媽王勝男就經常給孩子開空頭支票。

王勝男本來和女兒妙妙約定好,期中考試進步多少名就獎勵孩子,結果到了兌現獎勵的時候,王勝男又把獎勵推到了學期末,到了學期末,又把本來給孩子的獎勵轉移到了給孩子報補習班的費用中…

一系列的操作,引來了彈幕集體吐槽:「太真實了,這就是親媽本媽」、「這媽真過分!」

此外,作為被開空頭支票的對象林妙妙,經過媽媽一次次的失信,明確對父母表示:「再也不要相信你們了。」

暫且不論空頭支票對孩子的成績會造成什麼影響,單單是極大的打消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這一點,其實就已經足夠致命。

那意味著,孩子在此之後有任何事情都會不願意告訴父母,哪怕是遇到真正傷害自己的事,第一求助對象很可能都不會是父母,甚至從始至終憋在自己心裡。

6、交易性的獎勵要不得

「期末考進前十,就給你買平板。」

「作業寫完,就給你買好吃的。」

「洗完碗就讓你看半個小時電視。」

這些話語對於部分家長來說,是不是很熟悉?

看起來最後的結果是達到了家長的期望,成績也考好了、作業也能夠獨立完成了、讓做的家務活也做了…

可是下一次呢?

經常對孩子進行這樣的獎勵,實際上是把獎勵當做了與孩子的交易。

就像是在超市買了一份牛奶,然後給收銀十元錢一樣,在孩子心裡,已經通過這一次次的交易性獎勵對每件事做了定價:

這件事應該有什麼樣的獎勵,我做了,父母就要給我;

那件事應該得到什麼獎勵,我不需要,我就不做了;

還有件事父母必須要我做,但是不給我獎勵我就不做。

獎勵變成交易,交易變成孩子要挾父母的本錢,這樣的獎勵,有何用?

7、把對孩子的愛化為獎勵要不得

看到了一件非常適合孩子的新衣服、一個孩子非常可能喜歡的玩具、一本孩子會喜歡的繪本等等,本來可以直接買給孩子,這些都是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之一,可有些父母不答應。

這些父母,把這些東西全部拿小本本記下來,然後對孩子說:「這次表現不錯,獎勵你一件新衣服。」、「昨天表現很好,獎勵你一個玩具。」「完成了一件值得表揚的事,獎勵你最喜歡的繪本。」

無論給孩子什麼,都以孩子的表現作為判定標準,錙銖必較,只要孩子沒有達到要求,甚至連一個擁抱都不願意給孩子。

這樣一來,在孩子心裡,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就變成了一次次的獎勵。

於是孩子們學會了向父母索要獎勵,學會了和父母討價還價,目的也許不是真的想要獎勵,而是把對父母愛的渴望,轉化成了對獎勵的需求。

避開上述這些「要不得」,然後再來考慮對孩子獎勵的方式,才能真正的將獎勵化作孩子前進的推動力,幫助孩子前進。

按照這些方法獎勵孩子,助孩子順利遠航

父母們給孩子的獎勵,可以大體上分為三大類:

1、社會性獎勵:微笑、關注、鼓掌、擁抱、表揚等

2、物質獎勵:食物、禮品、金錢等

3、特權或活動:看電視的時間、玩平板的時間、和小夥伴玩耍的、去遊玩等

教育專家推薦,對孩子進行獎勵時,優先考慮社會性獎勵。這種獎勵形式既不會造成經濟負擔,也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心理上的裨益。

1、把獎勵融入日常

當老師反映孩子課堂上表現得很積極,聽講很認真時;

當孩子作業完成得很好,正確率很高時;

當孩子很努力的將自己曾經弄不懂的題解出來時…

這些日常的小事件,其實都可以成為父母們鼓勵孩子的因素。

至於獎勵方式,一個鼓勵的擁抱、親吻、一句肯定的語言、多十分鐘看電視的時間、多十分鐘玩耍的時間、獎勵一個好吃的等等,既不耗費大量的金錢,也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積極作用。

2、把獎勵變成驚喜

以沒有約定獎勵作為前提,當孩子努力完成了某件事後,例如孩子獨立完成了作業,並且正確率很高,在檢查完作業後,送給孩子一個渴望已久的小禮物、答應孩子一個小小的要求等等。

這些既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也是關心自己愛自己的,同時也能對學習是快樂的這件事產生認可度,從而提升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3、把獎勵當作孩子好習慣形成的推動力

如培養孩子吃飯前洗手的習慣,父母們可以在孩子第一次願意洗手後,對孩子進行社會性獎勵。

當孩子第一次自主的洗手時,獎勵孩子一個小禮物,並且在孩子形成洗手習慣之前,對孩子的每一次飯前洗手進行社會性獎勵,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句好習慣的讚揚等等。

但在孩子的飯前洗手成為穩定習慣後,就可以將獎勵轉化為間歇性的,甚至不獎勵。

通過獎勵的方式,推動孩子習慣的形成,而不是把孩子飯前洗手這件事與獎勵對等,才不至於把獎勵變成負擔。

4、把獎勵定向孩子的具體行為或品質

親子教育家蒙謹曾經提出過觀點:

對孩子具體的行為或品質表揚,能夠幫助孩子發現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優點,增強他們的自信。

如孩子努力的完成了某件事,對孩子的努力進行獎勵,而不是單純的為孩子完成了這件事進行獎勵。

如孩子摔倒了堅強的自己爬起,對孩子的堅強進行獎勵,而不是獎勵孩子爬起來了。

父母們獎勵孩子,既有對孩子的愛,也有對孩子的期望,把握好獎勵的力度和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才能真正的將獎勵的作用發揮出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蓮媽媽 的精彩文章:

女兒偷偷「夾腿」被發現,三位媽媽的不同做法,造就三種不同人生
孩子說話晚,並非「貴人語遲」,有多種原因,父母要提高警覺

TAG:木蓮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