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戰場上的保命竅門,只有四個字,劉邦張獻忠都靠它保住性命

古代戰場上的保命竅門,只有四個字,劉邦張獻忠都靠它保住性命

戰爭,是人類歷史上一種歷史極為悠久的社會現象。早在原始社會,人們連種地寫字都不會,就已經被迫展開部落之間的戰爭,為了爭奪勢力範圍和獵物而打得不可開交。五千年古代文明史中,戰爭更是如影隨形伴隨社會進步發展。人們厭惡戰爭帶來的慘痛殺戮與生命財產損失,但又不得不為了抵禦外敵、保衛家園、爭奪生存空間而戰。

在冷兵器時代,每一次戰爭都會帶來極為嚴重的人員傷亡。人們上了戰場,必須做到兩點:第一是盡一切手段戰勝敵人,第二則是盡一切手段保全自己,兩項缺一不可。但在刀山箭雨的古戰場上,敵我雙方殺得你死我活,刀來槍往刺刀見紅,想做到這一點也真不容易。

不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的人還真能在戰場上琢磨出一套保命要訣,一到危急時刻就把這一招使出來,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往今來的很多名人,都曾把這一招當成救命毫毛,屢試屢效。

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奪天下展開了楚漢之爭。單論用兵打仗,劉邦比項羽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即使有張良、蕭何、韓信這樣的天下奇才相助,劉邦還是沒少吃敗仗。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之戰中再度被項羽擊敗,落荒而逃。

項羽的部將丁固,在亂軍中看見劉邦,拍馬舞槍緊追不捨,想要宰了劉邦建立不世奇功。《史記》記載,眼看丁固即將追上劉邦,劉邦情急之中回頭對丁固說道:「兩賢豈相厄哉!」《楚漢春秋》則記載,劉邦對丁固喊:「吾非不知公,公何急之甚!」丁固聞言,立即止步,放過了劉邦。

南北朝時期,東魏武將侯景發動叛亂,遭到大將慕容紹宗帶兵討伐。侯景雖然兇悍善戰,但慕容紹宗是一代名將,文韜武略俱佳,打得侯景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慕容紹宗發現侯景正在催馬狂奔,立即死死盯住侯景不放。侯景走投無路,回頭對慕容紹宗說:「景若就擒,公復何用!」慕容紹宗聞言,當即收兵回營。

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中,張獻忠的實力在義軍中排行第二。崇禎派遣大將左良玉,統兵征剿張獻忠。左良玉在明朝武將中雖然不是什麼一流角色,但打起張獻忠來卻得心應手。有一次,他帶領重兵把張獻忠堵在山凹里,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張獻忠派人給左良玉送去一份厚禮,告訴他「獻忠在,故公見重。無獻忠,即公滅不久矣」。左良玉聞聽此言,「良玉心動,縱之」。

看到這裡,讀者們應該已明白了八九不離十。這條保命要訣就是四個字「養寇自重」。這四個字,可稱是古代武將的一個難以彌補的軟肋。古代皇帝與武將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一種相互利用、相互防範的複雜矛盾關係。

天下戰亂,強敵未滅,武將們自然有很高的利用價值,皇帝們還要利用武將去消滅競爭對手,所以此時武將們的地位最為安穩。但一旦天下太平,強敵已滅,手握兵權的武將不但沒有了利用價值,還會對皇帝產生威脅,兔死狗烹之事在所難免。

皇帝與武將之間的這種複雜關係,為「養寇自重」現象提供了極好的生存空間。很多武將都會敏感意識到,為君主除掉大敵,從長遠來看對自己並沒什麼好處,於是就會故意放跑敵人。

「養寇自重」對武將們還有一個好處,救人一命可以為自己多留一條後路。爭奪天下之戰,不到最後永遠不知道誰是勝利者,因此在作戰中放敵方主帥一馬,可以收到左右逢源之功。

劉邦和張獻忠等人久歷戎行,深知武將們的心理,正是利用了武將們的這個心理弱點,危急關頭提醒敵方武將「養寇自重」,成了他們的保命竅門。不過,這種現象有悖於儒家忠君大道,並未得到人們認可,只是在古代特殊歷史條件下出現的一種畸形現象。

參考史料:《陔余叢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文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朝一個江南女子在旅店牆上寫了首詩,為何會引起外國人很大興趣
越南面積不到元朝百分之三,為什麼能三次讓元朝大軍折戟沉沙

TAG: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