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寵物 > 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很難改?都因媽媽碎碎念使孩子磨性子

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很難改?都因媽媽碎碎念使孩子磨性子

帶著孩子玩,這段時間發現他有給人吐吐沫的習慣,他覺得是高興好玩,就像豬八戒一樣不停的嘟嘟嘟,特別是高興的時候。

在其他小朋友的身上,也會發現類似的情況,有隨便扔紙屑的,有故意破壞東西的,這些情況並不是他們不高興發脾氣,而是非常興奮打鬧的時候故意為之,而且家長不停地提醒越說越來勁。

這類行為還有個特點,就是家長不斷的提醒「不能這樣」,可是一轉身,孩子又繼續搞,然後繼續的提醒,孩子是熱鬧不嫌事大。

人的行為選擇常常是缺乏理性的,小孩子更是如此,年齡小的孩子,常常是以自我中心思維,很多的行為都是下意識的反應,圍繞著自己的意願進行,不懂得為他人考慮,這是年齡階段正常現象,那麼這個時候就要有好的引導。

面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很多媽媽慢慢變成了碎碎念,嘴裡不停的嘮叨還有恐嚇,長期以後發現自己說的話竟然在孩子心中沒有一點點威嚴了。

這是由於最初不斷的提醒孩子造成的,例如,家裡玩具玩完亂扔,媽媽說:把玩具去收好。過了一會還是沒收,然後說:快去洗手了。發現還在玩橡皮泥。一整天下來,不停的提醒、要求,直到最後發火。父母習慣了提醒孩子,不斷的提醒,孩子不聽,那麼不提醒了呢?那就更不聽了。

事實上,孩子已經把提醒過濾掉了,習慣等待父母的提醒,慢慢的自己的事情也不操心,為什麼會養成這個習慣呢?當孩子在聽到父母的提醒的時候,多次無意或者假裝沒有聽見,而家長還在不斷的提醒,那麼對於孩子來說,這種拖拉的行為是被允許的,長期以後養成了忽視父母說話的習慣。

那無奈的父母該怎麼做呢?總結的說就是以行為效果來選擇行為,比如,當孩子主動收集好玩具的時候,及時的稱讚他的行為。當他摔了玩具,就說:玩具很痛,你不好愛護玩具,下次就沒有玩具玩了。當孩子因一個行為得到獎賞,他的行為就會得到加強,而因一個行為得到的是懲罰,那麼這個行為就弱化,隨著持續的懲罰,這個行為也就改正。

若是孩子稍大一點會寫字的時候,可以讓他寫簡短的檢討書,但不要濫用,一般來說,早起及時糾正的話,都會因這些小的懲罰而改掉毛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能的橙爸 的精彩文章:

咆哮式的輔導真的好嗎?我認為應當與孩子保持同樣的高度
父親節,才發現從未給父親說過:節日快樂!我想說:父愛從未缺失

TAG:萬能的橙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