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叛逃者」到「愛國者」,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傳奇

從「叛逃者」到「愛國者」,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傳奇

拋妻棄子,不忠不孝,叛逃者;

模範夫妻,能得諾獎,愛國者。

完全矛盾的兩種標籤,形容的卻是同一個人——林毅夫。

這些標籤從40年前,他做出那個改變他一生的決定開始,便幾乎註定要跟隨他的一生。

人們猜測不斷,眾說紛紜。怒罵者有之,膜拜者有之。

前者讓他整整40年,有家不能回,甚至連父親的葬禮都沒能參加;

而後者卻讓他成為曾經的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傳說中最有可能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中國人,甚至是領導人的智囊。

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放在40年的維度里來看,林毅夫的人生確實終走向了旁人難以企及的高處。

只是,當仔細閱讀他的人生,我意外地發現了一件神奇的事情——面對人生的每一次重大選擇,他都在走向低處。

台大優秀學生休學了

20世紀50年代,台灣宜蘭。

每至午夜,總有一個小孩悄悄起床,念書寫作業,直至天亮,然後背上書包去上學。父親林火樹給這個小孩取名林正義。

沒錯,這是林毅夫最初的名字,此後,他還兩度改名。

這是一個貧窮的五口之家,父親林火樹開了個理髮店,母親給人洗衣謀生。林正義還有兩個哥哥,為了供林正義讀書,都輟學工作了。

林正義也十分懂事,每天放學後,就騎著自行車到很遠的親戚家,提泔水回來餵豬,然後吃晚飯。在夜市的嘈雜中倒頭大睡。待午夜人群散去時,起床讀書。

雖然環境艱苦,但林正義的成績非常好。初中畢業後,被保送宜蘭高中。1971年,考上台灣最好的大學台灣大學,主修農業機械。

受父親的影響,林正義酷愛讀史。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給他講《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故事。中國曾經很強大,中國近代被欺凌...他全然皆知。他覺得這個民族要復興,國家要強大,自己有責任。

但只學農業機械,是救不了國的。

還是大一新生的他,就成了學生會主席。他愛台灣,愛那片土地。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那一天,為了表示抗議,他甚至帶領學生一起絕食,之後還發動學生遊行。

彼時的林正義,台灣最頂尖大學的明星學生。像他這樣的天之驕子,畢業後,大多都選擇了一條路——赴美留學深造。

這條路的盡頭,幾乎都光明無限。

可一次尋常的軍訓,卻改變了林正義的一生。

1971年12月,林正義和同學們一起,上成功嶺受訓8個星期。

窮孩子林正義很能吃苦,受訓很認真,連棉被都疊得有稜有角,班長排長都愛。

但林正義卻不高興了。他覺得和真正的軍隊訓練相比,這個也太輕鬆了,有啥用呢?

於是,受訓第四五周的時候,他便向"參謀總長"賴名湯請纓投筆從戎。他要在疆場上為國效命。

賴名湯答應了他的請求,併當面嘉獎他。

台大明星學生林正義,棄學從軍了。

這是他人生第一次選擇,帶著一腔熱血,從一條光明坦途,走上了誰也不知道未來的路。

明星軍官林正義"叛逃"了

1979年5月16日夜晚,一位名叫林正誼的連長,從金門馬山抱著兩個籃球,一路游到大陸的廈門。這個故事在兩岸流傳了數十年。

當然,後來證明,抱著兩個籃球是假的。畢竟,誰能抱著兩個籃球游泳呢?

可林正誼"叛逃"是真的。

剛剛棄學從軍的林正義,怎麼就變成了明星軍官林正誼呢?又為什麼要叛逃呢?這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縈繞多年的謎團。

1972年,請纓從軍的林正義趕上了一個好時機。

因為台大去美國留學的學生,實在太多了,政府很不滿意。林正義這一舉動,簡直像是扔在台大學生中的一個炸彈。

台大各學生社團負責人,特地在校園裡,為林正義舉行惜別會。幾乎每一個見到他的人,都對他說:"我佩服你的行動!"

更讓人意外的是,林正義放棄了台灣數一數二的軍校——中正理工學院,選擇了訓練極其嚴格的陸軍官校。

他說:"從軍就是接受磨鍊,"陸軍官校"的環境最適合他。如果我選擇舒服的路,如何能喚醒別人?"

這樣的典型不上報紙,誰上報紙?

台灣《聯合報》專訪林正義,刊出特別報道。

在他請纓從軍兩天後,大同工學院化學系的陶立民,便也申請轉讀陸軍官校。

媒體們再次發布報道:"這是響應林正義的行動"。

這樣的青年不是模範,誰是模範?

賴名湯代表蔣經國,給林正義頒發了"優秀青年獎章"。

果然林正義不負眾望。3年後,以全校第2名的成績,從陸軍官校畢業了。學習期間,他還領導10位通信兵科的同學,制出一具牛頓反光式天文望遠鏡。

這項成果製作的成功,在台灣各大專院校中尚屬首創。

其實正常來說,畢業後都是要去野戰部隊帶兵的。

可蔣經國一直關注著林正義的情況。他特別批示,林正義不必立刻下野戰部隊帶兵,可以以軍職身份,公費進入政治大學企管所讀MBA。

從這所大學出來的學生,畢業後可以免試當縣長或者各級官員。

蔣經國還囑咐當時的"總政戰部"主任王昇,特別照顧林正義。當時整個台灣對林正義的關注,可見一斑。

1978年夏天,讀完MBA後,林正義到金門防衛司令部284師馬山連任連長,軍階上尉。

因與長官同名,遂改名林正誼。

別看是個連長,這個連長可非同一般。

因為馬山,距中國大陸的解放軍據點角嶼,僅約2公里,是國民黨部隊前線的最前哨。長官和外賓們時不時就來視察,只有最優秀的基層軍官,才能擔當此職。

國民黨對林正誼有多重視,我想不言自明。

可明星軍官林正誼報效祖國的夢想,卻在一瞬間破滅了。

1979年1月1日,《中美聯合公報》發布,中美正式建交。與之同時進行的,是美台斷交。

台灣要富強,幾乎只有統一一條路。可台灣反攻然後統一中國大陸,幾乎沒有了任何希望。而中國大陸走向世界,然後統一台灣,幾乎是必然。

林正誼當然可以每天在前線,和來視察的人一起拍拍照;甚至回去當個官,一家幾口過著舒坦的生活,可談何報國呢?

他買了一個收音機,每到夜深人靜時,就悄悄地收聽大陸電台。

他知道,中國大陸正在打開國門,進行改革開放。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一個偶然的機會,林正誼聽說,10年前,一名排長向蛙人借了"蛙鞋",只說要下海學游泳,卻泅水到了對岸。第二天一早對岸就廣播,宣布那名排長"起義歸來"。

林正誼的內心,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1979年5月,林正誼回家探望了自己的父母,3歲的兒子,還有懷孕的妻子陳雲英,然後又返回前線。

5月16日傍晚,他"假傳演習命令",下達宵禁令,由連傳令兵通知沿海崗哨:

不準駐防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點名後走出營房;?若發現海中有人游泳,嚴禁開槍射殺,以讓游泳者順利泅水"叛逃"對岸;?即使聽到槍聲,亦不準一探究竟。

其實,那個"游泳者"不是別人,正是上尉連長林正誼。

幾個小時後,人們才發現,連長不見了。

台灣軍方全面封鎖消息。

金門全島雞犬不寧,所有駐軍出動,連夜展開全島水陸兩域地毯式搜索。

就算挖地三尺,也要把林正誼找出來。

人們發現,連內少了救生衣、指北針、急救包、軍人補給證等。還在海邊的沙灘上,發現了寫著"連長"字樣的球鞋。

照明彈從凌晨打到天亮,機槍瘋狂射擊海面可疑漂浮物。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找到屍體,也沒有聽到對岸廣播消息。

人們分析,林正誼葬身大海了。

一年後,陸軍總部宣布"林正誼死亡",給家屬發了46萬元的撫恤金。不過對外,找了和林正誼相似背景的學弟陳憲良來頂替他。

畢竟,面子還是得要的。

其實,林正誼早就算好了,晚上10點,是海水水位最低的退潮時間。也許當被發現時,身為游泳健將的他,早已游到了對面。

拋棄了當時相對繁榮的台灣,林正誼來到了一窮二白的大陸。

被諾獎得主賞識的北大學生

1979年,北大經濟系,收到了一個來歷不明的學生的申請。這個學生叫林正誼。學校派經濟系副主任董文俊去考察一下。

北京西直門的一個招待所里,董文俊見到了這個二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和他一談就是一下午。

董文俊問他:為什麼要投奔祖國大陸呢?

林正誼答:士不可以不弘毅,不可以沒有宏圖大志……

董文俊又問:為什麼要攻讀中國經濟專業?

林正誼答:台灣回歸大陸是早晚的事,那時,既需要懂大陸經濟的人,又需要懂台灣經濟的人,我想成為第一個這樣的人。

一下午的你問我答,好像都沒有什麼毛病,董文俊甚至還十分喜歡這個學生。1米8的大高個,有理想,有抱負。

後來他們分析,收下他,最壞的結果,是最後發現他是個特務,可經濟系又沒有什麼情報。

董文俊決定:收。

北大教授董文俊

1980年,沒有考試,林正誼被北大經濟系錄取。

為了安全,他改名叫林毅夫。

北大對別人說是來自新加坡的華僑。除了極少數老師外,沒有人知道這個青年的真實來歷。

就在這所中國的最高學府,林毅夫遇到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人。

198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西奧多·舒爾茨造訪北大。

800多人的北大辦公禮堂擠得滿滿當當。可諾獎得主又不懂中文,自然就需要翻譯。找了北外研究生來,可他們不懂經濟,專有辭彙根本翻譯不了。

董文俊想到了林毅夫,英文好,又是經濟學專業,來當翻譯再合適不過。

就是這麼短短的相處時間,沒想到,舒爾茨十分喜歡林毅夫。

他問林毅夫:"你想到美國讀博士嗎?"

幾乎未經思考,林毅夫便答:"想呀。"

所有人都以為這只是隨便說說,沒想到,回去不久,舒爾茨就給北大來信,邀請林毅夫到美國讀博士,還提供全額獎學金。

1982年,北大經濟系畢業的林毅夫,實現了許多學經濟的人求而不得的夢想,到芝大師從舒爾茨學習農業經濟。

已經封門10年的舒爾茨,甚至還破例收林毅夫為關門弟子。

他要把他的衣缽,交給這位來自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

芝加哥大學

也正是這一年,林毅夫的妻子陳雲英突然得知,丈夫正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一瞬間她欣喜若狂。

林毅夫曾對她說:"如果有一天我不見了,你可能要像王寶釧一樣,苦守寒窯18年……"

本以為只是個玩笑,沒想到真的不見了,別人都說林毅夫死了,連婆婆也這麼說。

幾年來,陳雲英獨自承受了所有壓力。照顧公婆、撫養兩個孩子,還要去工作。此時,得知林毅夫在美國工作的她,恰好已通過了托福考試,準備去美國讀碩士。

1983年,陳雲英獨自前往美國。闊別四年後再次相見,兩人抱頭痛哭。

半年後,陳雲英把兩個孩子也接到了美國。

陳雲英帶著兩個孩子,讀完了碩士博士。

而林毅夫,也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拿到了大部分人要花5-6年時間,才能拿到的博士學位。又去耶魯大學讀了博士後。

林毅夫,不回來了嗎?

1987年,到了林毅夫回國的日子。

可北大經濟系的師生里,流傳著一個猜測,林毅夫不會再回國了。人家老婆孩子都在美國,自己在做博士後,老婆也拿到了博士學位。

在美國要啥好生活得不到,為啥還要回中國呢?

那時候,幾乎所有電視劇,都在演一個共同的主題——努力拚搏,海外留學,然後留在那片土地上,過上幸福的生活。誰又不羨慕呢?

這樣的生活,林毅夫唾手可得。

他的畢業論文《中國的農村改革:理論與實證》受到舒爾茨的盛讚,也得到了經濟學界的廣泛認可,被譽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聖地亞哥分校等等,很多美國大學和科研機構,甚至世界銀行,也對他拋來了橄欖枝。

去世行,一天的工資,是他在國內全年的工資;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書,兩天的工資等於國內全年的工資。

而回到中國,就是白手起家。

面對這樣的條件,大概99%的人都會選擇不回來,大家的懷疑也不是沒有緣由。

曾經把林毅夫帶到經濟系的董文俊,以前每個月都會收到林毅夫的兩封來信,可這一個多月,林毅夫音信全無。

儘管每次別人對他說林毅夫不回來了,他都會堅定地說:他一定會回來,你們不了解他。可他的心裡直打鼓。真的不回來了嗎?這麼遺憾嗎?

不過一天晚上,他突然收到一封電報,說第二天晚上11點左右,會到達北京。

電報署名林毅夫。

原來最後一個月,林毅夫覺得周圍有點異常,害怕安全出現問題。拿到登機牌後,他才發了電報。

和他一起回國的,還有30箱英文資料。

多年後有記者採訪,問他為什麼回來?

他說:1979年我都回來了,更何況1987年!對我來說,在回不回國的問題上,從來沒有一點猶豫,因為只有回國才能更好地作貢獻。

就這樣,他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回國的經濟學博士。

回國不久後,他拿到博士學位的妻子也帶著一雙兒女,回到了北京。

雖然剛剛回國,但林毅夫早已經小有名氣,很多機構向他跑來橄欖枝,他再一次面臨著人生的艱難選擇:做官,還是做學者。

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邀請他到農村發展研究所任副所長;國家教委,邀請他到教委國際合作司當司長。

他找到董文俊商量,董文俊說:如果當了官,這麼多年的學問不是白做了。

最終,林毅夫選擇了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任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在這裡,他終於開啟了他的學術夢。

幾年裡,他發表了多篇關於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論文。1990-2000年,他的論文在國際上被引用次數,排名全球經濟學家第205位,在華人經濟學家中排前兩名。

1994年,他找哥哥林松旺,找世界銀行,找福特基金籌款,與易綱、海聞、張維迎、張帆和餘明德6人,收拾出北大一個荒僻的院子,創辦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後改名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成為中國領導人的智囊。

1994年,他的書籍《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被相繼翻譯成英文、日文、韓文、法文、越文、俄文等,並被數次增訂。

2008年,他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世界銀行副行長。這是中國首位經濟學家有此殊榮。

到第三世界國家去,他被各個國家的領導人親自接見。

林毅夫與盧安達總統卡加梅握手

著論無數,光環加身,他是人們口中的明星經濟學家。

學術之爭

其實,帶著這樣的光環,林毅夫大可以輕鬆過自己的生活。但每次都往低處走的林毅夫,再一次逆流而上。

改革開放40年,有無數人不認可中國經濟的很多發展模式,這其中包括大部分中國經濟學家。

林毅夫卻獨樹一幟地,40年如一日,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

他和許多經濟學家辯論、吵架,幾乎每一次都紛紛揚揚,滿世界皆知。

他和楊小凱爭。

楊小凱認為:落後國家傾向於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管理,卻不去模仿發達國家的制度,這樣會帶來很多問題,幾乎不可能長期發展。發展中國家有"後發劣勢"。

林毅夫卻覺得:一個後發國家的經濟和社會體制固然要改革,但卻不必學了英美的憲政體制,再去發展經濟。

我們可以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所形成的"後發優勢",規模化加速經濟發展,然後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他和張維迎爭,而且一爭就爭了10年。

張維迎認為:如果沒有國家參與,經濟發展可能會更好。

林毅夫卻說:政府做的95%以上都是正確的。如果沒有"絕大多數的正確",中國不可能連續35年保持每年平均9.8%的增長,也不可能成為現在唯一快速發展的新興大國,並且沒有發生經濟危機。

他說:政府干預可能失敗,但不干預必然失敗。只是干預多少的問題。

他們的爭論,至今沒有定論。因為放在世界的範圍內來看,他們都有各自的理論支撐,觀點也都在某些國家身上應驗。

但因為林毅夫的觀點,總是和政府一致,於是有很多人稱他為官方經濟學家。也有人暗地裡覺得他圓滑,是政客。

不過,經濟學家華生在微博上為他辯解:他本質上是一個學者,而不是政客。

經濟學家華生

林毅夫自己卻不在乎。

他說:"我不曾提出任何觀點和建議去討好任何人,也不曾有任何觀點和建議和我自己一貫秉持的理論體系相矛盾。"

國發院院長姚洋也說,"林老師本人的觀點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他對中國現實的清醒認識有很大關係。林老師的政策建議不是從固有的理念出發,而是從現實出發。"

的確,過去,他的很多看似不可能的預測,都在現實中被驗證。

1994年,他在《中國的奇蹟》中預測,20年後的2015年,根據購買力平價,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

那時候,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天方夜譚。還有人宣揚"中國崩潰論"。

但現實的打臉來的更快。

2015年,他的預言得到應驗。一些人開始說他是預言家。

其實,這種"中國崩潰論",幾十年來,每隔幾年都會來一次。

也包括這一次的貿易戰,很多人都覺得,中國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林毅夫覺得很奇怪:明明中國經濟發展得這麼好,為什麼大家都覺得,中國經濟到處都是問題?

他說:中國是過去四十年當中,唯一沒有出現過系統金融、經濟危機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不僅沒有出現過,當其他國家、地區出現危機的時候,中國還發揮了穩定的作用。

1997-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如此,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亦如是。

國際上普遍承認,這是中國的貢獻。

幾十年來,他看好中國經濟的很多判斷,都對了。這和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分不開。

他能4年從芝大博士畢業,?代價是4年幾乎沒出過校門。

他很少在晚上12點前回家,但經常一回家,西服未脫往沙發上一坐就睡著了。

他的學生常常在凌晨一點收到他的郵件。

世界銀行4年任期結束,他給自己的"大放鬆",是和妻子看了一場電影。

他說:將士當馬革裹屍還,學者應累死在書桌上。

尾聲

台灣省最高學府的明星學生,卻棄學從了軍;

軍隊中的明星軍官,卻冒著生命危險,泅水到一窮二白的大陸,一生背上"叛逃者"的罵名;

博士後畢業,各知名大學和世界銀行搶著要,卻放棄三百多倍的工資,回到了貧困的中國;

那麼多人不看好中國經濟,他卻幾十年如一日,和大家反著來。即便在今天轟轟烈烈的貿易戰面前,也依然如此。

林毅夫的一生,讓很多人看不懂。

因為他似乎,一生都在和主流反著來,一生都在往那個看似更低的方向走,最終卻走向了最高處。

其實,如果有仔細體悟,你會發現,支撐他做所有那些選擇的理由只有一個——熱愛他生活的土地和國家。

他擔心台灣的命運,所以才來了大陸;他擔心中國的發展,所以才回到了中國。

只是,諷刺的是,他這個一生擔心台灣命運的人,至今,都被認為是個徹頭徹尾的"叛逃者",一回去就要被抓。

父親走的那一天,他只能在大陸視頻連線,妻子帶著他的麻衣回台灣替他奔喪。

在他身上,我第一次發現,愛國居然是一件這麼難的事。

他一生拼搏勤奮至此,民間曾盛傳:林毅夫是最有可能得諾獎的中國經濟學家。

對此,林毅夫說:中國經濟學家會得諾貝爾獎, 但大概不是我這一代人,應該是我的學生,或是我的學生的學生的那一代。

他說,因為,21世紀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

因為他相信,這個世紀,也是中國的世紀。

來源:酷玩實驗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訊飛聽見M1升級版:聽見的是科技的質感與溫度,更是世界的聲音
外媒:5G網路開發商在亞洲如何與華為競爭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