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人誠信度全球倒數第一是誤解,研究是如何被濫用的?

中國人誠信度全球倒數第一是誤解,研究是如何被濫用的?

較真要點:

1、近日,《科學》雜誌刊載的一篇論文《全球公民的誠信》,因中國在其中的數據表現墊底,而引起國內輿論的質疑。

2、研究以聯繫錢包失主的反饋率來評價公民的誠信度。實驗結論為:當錢包中有現金時,絕大多數國家(40個國家中的38個)的反饋率高於無現金,有現金的錢包的平均反饋率比不含現金的高出11%。中國的無現金錢包的反饋率在40個國家中是最低的,而有現金錢包的反饋率,也低於大多數國家。

3、有不少人認為,中國人使用電子郵件較少、把失物交給警察的文化,以及不願意聯繫陌生人的習慣是中國數據表現差的真正原因。對此,論文作者同意了文化差異的問題,也認為沒有完全排除干擾變數對結果的影響。

查證者:反海外謠言中心

近日,頂級科學雜誌「Science」刊載的一篇論文《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全球公民的誠信)》[1],在中文網路上引發軒然大波,有不少自媒體和網友質疑,憑什麼說中國人誠信度全世界墊底?還有美國頂級學術期刊背書?[2]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研究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研究以聯繫錢包失主的反饋率來評價公民的誠信度

這篇論文名為《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全球公民的誠信)》[1]。這個研究是由美國密歇根大學、猶他大學、瑞士蘇黎士大學聯合完成的,主要探尋各種因素對誠信的影響。為此,研究團隊在40個國家中,選取了355個大城市,一共投放了17303個錢包進行測試。

實驗流程是,假扮成路人的實驗員,將一個能清楚看見其中物品的錢包交給一些公共場所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們:自己在街角撿到了這個錢包,但因為急事而沒空尋找失主,希望工作人員幫忙處理。說完後立刻離開,實驗人員不留自己的任何聯繫方式,也不要求工作人員提供錢包保管收據。實驗人員選擇了郵局、酒店、警察局、法院和其它一些公共場所進行實驗。

錢包中放置的物品是精心選擇的。裝有一把鑰匙,一張購物清單和三張名片,名片上的文字為當地語言,上面印有一個當地常見的人名和一個電子郵箱,讓拿到錢包的人誤以為這是當地人丟失的。同時還隨機挑選一些錢包里放入貨幣。錢包按裝有貨幣的數量分為三類:沒有錢(NoMoney)、當地購買力平價相當於13.45美元的該國貨幣(Money)、當地購買力平價相當於94.15美元的該國貨幣(BigMoney)。不過,最後這種類型只在美國、英國和波蘭投放,其他國家只有前兩種錢包被投放。

實驗者在投放錢包後的第100天,檢查錢包所附名片上印的電子郵箱,如果收到通知郵件,視為有反饋,即認為拿到錢包的人有歸還失主的意向。反之,視為無反饋。最終反饋結果如下圖所示:

統計圖表中,縱坐標為國別,橫坐標為反饋率,黃點為錢包中無現金時的反饋率,紅點則為錢包中有現金時的反饋率。

實驗結論為:當錢包中有現金時,絕大多數國家(40個國家中的38個)的反饋率高於無現金。含有現金的錢包的平均反饋率比不含現金的高出11%。

二、本次研究雖然暫時無意做跨國比較,但研究結果依然被輿論就此角度作了解讀

儘管論文中沒有提到跨國比較的結論,但圖中一目了然,在四十個國家中,中國的無現金錢包的反饋率是最低的,而有現金錢包的反饋率,也低於大多數國家。因此,「中國人誠信最低」的結論被迅速傳播開來。這激起了不少人的怒火。

對此,這項研究的主導者Cohn表示:「聽到有些人濫用我們的研究來傳播仇恨,我感到很難過。雖然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我想為此道歉。我們的研究從來沒有打算傷害過他們。」[3]

三、實驗沒有完全排除干擾變數對結果的影響,尤其在跨國文化差異方面

那麼跨國誠信度比較的結論是否成立?自媒體對研究手段的批評又是否成立呢?這要看這項研究的思路框架。

研究者認為,有四種因素可能影響到錢包歸還率:

留下錢包帶來的經濟回報;

聯繫失主可能付出的成本;

共情能力帶來的利他行為;

將自己視為竊賊的道德厭惡。

基於這種設想,才有了實驗中使用的錢包以及反饋方式。

作為實驗變數的現金,直接影響保留錢包帶來的經濟利益,同時也有使保有者產生自己是竊賊的自我厭惡。錢包里的現金越多,保留錢包帶來的經濟利益越大,但是同樣視自己為竊賊的道德厭惡也越強。而實驗最終的結論所代表的意義是,至少在100美元價值以內的經濟利益面前,成為竊賊的恥感大於對經濟利益的需求。所以,錢包里有現金的時候,拾到者的歸還意向,要比沒錢的時候多。

而錢包里的鑰匙,是一種對保有者無用,只對錢包原主人有用的物品。這是為了測試保有者因共情而產生的利他心理,是否對歸還意向有明顯影響。研究者也統計了有無鑰匙的歸還率,但在論文中未詳述。電子郵件則被選為唯一與失主聯繫的方式,其成本被認為是固定的。

錢包的外觀並非隨意選擇,透明材質使得保有者可以直接看到其中包含的物品,可以大幅降低不查看錢包內部物品就將其丟棄的可能性,而統一且簡陋的外觀也能最大程度避免錢包本身的形象對保有者的影響。沒有證據證明各國對於錢包是否簡陋的判斷有很大差異,同時實驗者在給實驗對象遞交錢包時,也聲明了這是一個被遺失的錢包,不存在錢包被誤認為其他物品的可能性。所以,一些自媒體對錢包外觀的質疑,是沒有道理的。

另一個常見的質疑是,郵件的回饋率,並不能反映各國間歸還意向的區別。這裡主要有兩大理由。

1、中國人使用電子郵件較少

這個提法有一定道理,發達國家互聯網發展早,電子郵件的使用率更高。而中國互聯網發展成熟時,國民已直接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使用各種即時通訊工具更常見,比如微信,很多人根本不使用甚至不會使用電子郵件。

不過,根據作者的說法,他們在更趨於使用電子郵件的場所(如酒店)投放錢包,實際結果相較於其他場所,並沒有統計意義上的明顯差異。

2、文化差異

質疑者指出,論文作者在被問及為何沒有選取同為東亞國家的日本時,回應是他們對日本進行預期調查後,發現日本人更趨向與將失物送至附近的警察崗亭,因為警察崗亭在城市裡非常密集。質疑者認為,中國也有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文化差異,同樣有交給警察的文化,並且中國人不太願意聯繫陌生人,這是和歐美的顯著不同。

其他國家的網民也給作者提了一些文化上的意見,不同的文化中,大家找警察的傾向性是不同的,比如美國人不願意接觸警察(因為持槍文化)而歐洲人更願意。比如有些國家法律規定,在歸還錢包後,拾到者可以合法拿走錢包里財物的10%,這就大大增加了反饋率。

作者同意了文化差異的問題,不同的國家由於文化差異,對失物的態度也確實導致了不同的處理方法,這對於失物的反饋率是存在影響的。即使排除了聯繫方式的差異,實驗還是沒有完全排除干擾變數對結果的影響。

其實,論文的結尾處也特別提到,跨文化比較要考慮很多其他變數,包括政治制度、文化差異、道德標準等。並認為這些是這項研究結束後,後續將要探究的領域。

所以,跨文化、跨國的誠信比較,屬於這篇論文的研究者們有心探索,但並沒有完成的內容。不過,即便存在這些變數的影響,這項研究對我們還是具有參考性的。

參考文獻:

[1]? ?A. Cohn, M. Marécha, D. Tannenbaum, C. Zünd, 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Science Rep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u8712

[2]中國人誠信度全世界墊底?還有美國頂級學術期刊背書?

https://mp.weixin.qq.com/s/fjYMk9NdzasFg_FKqLxdUA

本文編輯:zolazhang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較真 的精彩文章:

較真:NBA總決賽太過慘烈,湯神交叉韌帶斷裂,聽聽醫生怎麼說

TAG:較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