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安徽深山有座避暑勝地,連名字都帶著「坑」,夏天入坑卻很清涼

安徽深山有座避暑勝地,連名字都帶著「坑」,夏天入坑卻很清涼

夏日要找到一處避暑的地方可並不多,但位於安徽的木坑竹海或是一處。當我們的車子駛到離目的地不遠的地方時,鬱鬱蔥蔥的竹林便映入眼帘。連日來於各大景點間奔波的疲憊感,在目光觸及到這一片養眼綠時,頓時消去了不少。

【攝影:lightmeister(新加坡)環球旅行攝影師|來源:去驢行】

雖近幾年名氣有所上升,但與安徽黃山、宏村等景點相比,木坑竹海只能算是小眾旅遊景點,除了一些小長假之外,實際上來的遊客也並不是非常多。

木坑,就如其名,是個四面環山形如金斗的「坑「,谷縱深約6公里,谷的四面密密麻麻生長著至少也有八九米高的毛竹。偶有陣風入竹,漫山遍野的竹林隨風搖蕩,發出巨大的沙沙聲,整個木坑霎時翠浪迭起,猶如海上翻滾的波浪,木坑竹海因此而得名。因竹子四季常青,竹葉翠綠欲滴,木坑竹海還有另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滴翠谷「。

在木坑竹海的底處,落有一小小的村莊——星光村,建築是典型的徽州古建築,白牆黛瓦。從高處往谷底看,整個星光村掩映在一片綠色中,幾乎要被綠海淹沒。

下車後忙不迭地奔向竹林後,口水差點留下來。要不是頭頂上的竹葉以及邊上其它相對粗壯的竹子提醒,差點就將橫在眼前的幾株手臂粗的毛竹,當甘蔗啃了,實在長得太像了!擦拭口水,將內心的那份激動按下後,才發現竹林里要比想像中的清幽涼爽許多,因有大把陽光穿林而入,又不覺得陰暗潮濕。走在竹林里向谷底延伸的石階上,看石階上陽光斑駁,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在林中隨著石階七拐八繞,沒多久腳下的石階就沒了,但路還在,還繼續向前延伸,只不過換成了土路。雖沒石階乾淨好走,但這土路卻讓眼前的環境多了幾分質樸的鄉土氣息。

雖然周邊可看的景色不多,除了竹子還是竹子,但在竹林中待久了,整個人不由得靜下來,有種神清氣爽的感覺。其實,旅遊的意義不只在於欣賞美景,能在旅途中發現自己找到對的狀態也不錯。純屬個人的感受!

在林中的土路繼續走了一陣,便有雞鳴聲傳入耳中。又過一會,只覺眼前要比剛剛明亮許多。頭一抬,目光穿過竹子,發現我們已到達了木坑竹海的底處,谷底的星光村就在前方豁然開朗的不遠處。

走近,發現密林中遠離塵囂的村子十分的乾淨整潔,傢具大都就地取材,簡單卻質樸,隱隱有種脫俗之感。抬頭望向四周的竹海,雖在谷底,心境卻異常的開闊。此刻算是有點明白蘇軾「不可居無竹」的心情,清幽自在,這種環境的確會讓人上癮。

和村裡的人聊過才知道,木坑竹海還有更美的時候,是在雨後。大雨過後的木坑竹海雲籠霧罩,猶如仙境。此外,可玩的地方也不少,高空滑索、玻璃天橋,都是不錯的項目。這裡的農家菜也是吸引遊客前來的一大原因,食材大都是現采現摘現殺,不少是山中的野菜野味,味美肉鮮,綠色養生,十分受歡迎。

突然發現,其實類似木坑這樣的地方,國內許多地方都有,光我們福建就非常多,但因為交通、宣傳、經濟等各方面因素影響卻鮮為人知。那些有資源卻苦於不知如何做的地方,木坑的成功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模本,或許可以借鑒下,保不準會有不錯的效果。

但縱觀我國大部分以竹為主題的生態旅遊,哪怕是大名鼎鼎的四川蜀南竹海,除了自然生態光觀之外,在文化上其實並不豐富。要知道竹在中國文化上代表著一種「寧折不屈」的品質,文人騷客更是把竹林當成一種清靜無為的旅居環境。

流傳到今天,我們是否能夠藉助現代的美學觀念,豐富竹海文化的居住空間,同時藉助旅遊浪潮,扶持一些竹子手工藝品的文化遺產,比如在這一點上我們早前採訪的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竹海鎮,就做得比較成功了。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去驢行 的精彩文章:

安徽黃山腳下的古村:路過門前拍幾張照,轉身就想離開

TAG:去驢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