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靠高額補貼帶貨,巨頭為何要入局智能音箱市場?

靠高額補貼帶貨,巨頭為何要入局智能音箱市場?

靠高額補貼帶貨,巨頭為何要入局智能音箱市場?

美國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Analytics預測,到2023年全球智能家居設備銷量將超過智能手機銷量,達到19.4億台。據了解,2018年智能家居相關硬體、服務以及安裝等費用總支出約為960億美元,到2023年該數據將達到155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0%。雖然智能家居市場潛力龐大,但是目前大家更聚焦在智能音箱領域。

價格戰幾時休?靠低價策略打出來的天下

在2017-2018年期間,全球智能家居設備產品銷量增加,包括智能音箱、安全攝像頭、智能燈泡、智能門鎖等在內的多個品類的銷量增長都非常出色。其中,智能音箱2018年的銷量為6,900萬,年增長率同比超過100%,其占智能家居設備市場的份額也由2017年的4.97%上升到2018年的8.29%。

靠高額補貼帶貨,巨頭為何要入局智能音箱市場?

圖1 2017-2018年全球年度智能家居各細分行業的銷量佔比(單位:萬台) 製圖:國際電子商情

較之其他對技術要求更高的產品,智能音箱是AI技術應用落地的初步嘗試。早在2014年11月,亞馬遜就已經推出其全新概念的智能音箱Echo,該產品植入了智能語音交互技術,賦予了音箱人工智慧的屬性。Echo累計銷量突破1000萬台用了兩年時間,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年底是Echo銷量高速增長的時期,到2018年11月其銷量累計已經突破4200萬台。

而在中國,以百度、阿里、小米為代表的智能音箱廠商迅速崛起。Canalys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音箱的出貨量增長了500%,已經超過美國,佔據51%的全球市場份額。中國的智能音箱在2018年才開始起量,去年其出貨量就已經突破了2000萬台,同比增長1051.8%。

靠高額補貼帶貨,巨頭為何要入局智能音箱市場?

圖2 中國智能音箱三巨頭2018 Q1-2019 Q1的出貨量 製圖:國際電子商情

·廠商貼錢加速催熟市場

不過,一邊是智能音箱的井噴式發展,另一邊卻又是廠商倒貼錢加速催熟市場。早在2017年,時任暴風集團CEO的馮鑫就公開表示,智能音箱市場至少要做好3年燒掉15億的準備。

以中國的智能音箱市場為例,2017年全年,中國市場的智能音箱總銷量為150萬台,其中前10個月的累計銷量僅為10萬台。2018年第四季度,國內智能音箱出貨量為860萬台,占年度總出貨量的40%,年底出貨量更多的趨勢重現。

筆者注意到,通過促銷的方式來降價在國內外市場都非常普遍。在「黑五」期間,亞馬遜Echo的折扣最高可達到50%,在「雙11」和「雙12」期間,國內廠商也頻頻以降價的方式大舉進攻推升銷量。

同時,再參考表1各廠商的定價方針,中國智能音箱廠商的定價方式十分靈活。眾籌價與發售價不同,嘗鮮價和首發價也不一樣,購物節期間的價格又與平日的價格不同。由此可見,高額補貼已成為廠商佔領市場的重要手段。百度的補貼行為已初顯成效,2018年第三季度百度才開始大批量出貨,到今年第一季度已經反超阿里和小米成為國內出貨量最大的智能音箱品牌。

靠高額補貼帶貨,巨頭為何要入局智能音箱市場?

表1 各品牌智能音箱的定價方針

另外,新產品推出時的定價也更趨於低價化,此前已發布的產品也迫於後續新品的定價策略而選擇降價。比如,定位在高端市場的蘋果Home Pod最初的定價為349美元,後永久性降價為299美元;谷歌Nest Hub最初定價149美元,後降價為129美元。

從智能音箱切入智能家居市場

業界認為,智能音箱出現價格混戰的主要原因在於,廠商想通過推出低價位的產品來催熟市場。目前,國產智能音響的價格甚至低於成本,由廠商輸出高額的補貼。按照廠商目前的打法,沒有足夠的資金就無法在該行業立足。

正如移動出行的主戰場並非打車而是移動支付,同樣對廠商而言,智能音箱作為單獨的設備意義並不大,其語音交互系統背後支撐的整個智能家居大市場才是重頭戲。

據了解,通過智能音箱的語音交互系統,用戶無須在電腦和手機上做任何設置,即可實現智能組網、紅外控制等功能。在未來,一句話控制家電、門窗、衛浴等都將成為現實。作為切入智能家居的入口,只要佔領了智能音箱市場就有機會成為智能家居行業的領導者。因此,廠商寧願倒貼錢也要堅持價格戰的行為顯得十分合理。

·中國智能家居市場面臨更多挑戰

在切入智能家居市場之後,廠商們還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據市場調研公司Statista統計,目前全球約有7.7%的人在使用智能家居,其中美國智能家居普及率為15%,英國則有8%,而中國僅為1%。作為智能家居全球最大的潛力市場,為什麼其在中國的普及率這麼低?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 沒有統一的通信標準。目前,國內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提供所有的智能家居產品品類。而不同品牌的家電產品的通信協議都不一樣,從而難以形成統一的家庭網路系統。

第二, 智能家居正處於單品智能化階段。以智能電視為例,雖然該產品具備了一些「智能」的基礎,但是在內容、資源、軟體以及晶元等方面還不夠完善。

第三, 中國消費者沒有養成使用習慣。廠商砸錢催熟智能音箱市場,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為了促使消費者養成使用習慣,希望以智能音響為槓桿撬動起智能家居這個大市場。

第四, 沒有長期的商業化方向。一些廠商只是把第三方解決方案內嵌到自己的產品中,既缺乏長期商業化布局,也沒有思路清晰的技術路線,這樣的廠商最終將被市場淘汰。

第五, 具有安全性風險。以智能音箱為例,該產品採集了大量的用戶使用習慣、生活習慣、消費習慣及語音數據,這些數據一旦泄露或被濫用,後果將不堪設想。

·智能家居生態鏈複雜

實際上,智能家居的定義是「主要以住宅為平台,利用各種綜合布線技術、網路通信技術、 安全防範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技術將與家居生活有關的設施集成,構建出高效的房屋設施與家庭日程事務的管理系統,以此來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等,同時實現環保節能的居住環境。」

其中,「設施集成」和「管理系統」兩個詞標誌智能家居並非簡單的零散設備,它是一個複雜的生態體系,主要由智能家居系統和智能硬體設備構成。智能家居系統包括網路布線系統、智能照明系統、安防監控系統、背景音樂系統、家庭影院系統、電器控制系統、環境控制系統、智能控制系統等八大系統;智能硬體設備包括智能音箱、智能燈泡、智能家電、掃地機器人、智能門鎖、智能廚房、智能衛浴、智能網關/控制中心、安全攝像頭等。

上述設備和平台通過AI和IoT技術融合起來,才構成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智能家居生態圈。自2014年起,亞馬遜、谷歌、蘋果、三星等巨頭爭相進入智能家居領域,智能家居的熱度迅速席捲至國內市場。

到現在,國內已經有多個廠商在布局自己的智能家居生態系統。有業內人士按業務屬性將這些廠商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硬體廠家,以南京物聯、紫光物聯、歐瑞博、杭州古北為代表。其產品主要以智能家居設備和系統為主,系統絕大部分不可兼容其他廠家;

第二類是傳統家電廠商,以海爾、海信、美的為代表。前期採用其他硬體公司的核心部件,配套自己的產品系統,後期再自研產品。其最終成品也採用私有協議;

第三類是平台運營廠商,以華為、阿里、小米、蘇寧、京東等為代表。主要是利用自身平台能力做資源整合,整合硬體系統廠家、智能單品廠家的產品,平台內產品能通過雲端相互配合來實現場景式控制,不過平台間無法相通。

目前,三類企業都「各自為政」,缺少一個互聯互通的智能家居行業標準。各品牌採用不同點的協議,智能家居產品很難便捷地連接,消費者一旦選用了一個品牌的某樣產品,就意味著選擇了該品牌的生態體系。這也使得智能家居企業的「壟斷性」非常強,按照目前的各類標準,只有將所有的設備都換成同一品牌的產品,才能獲取最大的交互性能。同時,也只有解決了這類問題,智能家居產業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電子商情 的精彩文章:

NXP將以17.6億美金收購Marvell無線連接業務,明年第一季度完成交易
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第三季NAND Flash價格回升無望

TAG:國際電子商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