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洲人的傳統禮節

滿洲人的傳統禮節

朱家溍先生說,影視劇裡面的請安基本上沒有正確的。

一、請安、跪安(雙腿安)請安之禮

此禮始於大金(金史三十五卷、志十六、禮八所載),金朝是女真族人。按「金之拜制,先袖手微俯身,稍後卻,跪左膝……凡跪安搖袖,下拂膝I則至左右肩者,凡曰」。後以手按右膝,單跪左膝而成禮。女真語曰:「撒速」。即曼殊「請安禮」之來源。跪安俗名雙腿安。在請安時,先跪右腿,然後兩手扶左膝,左腿半跪,只聽鞋底擦的一聲,就起來。接安者先稍彎腰用手接安。

跪安僅限於有爵的人,如:王、公、貝勒、貝子、近支宗室家使用,一般滿人及八旗滿蒙漢人,只請單跪安。如有「上賞」『(皇帝御賜),准在大典、喜慶、壽日、三節時,可請跪安,以示「尊貴」。這是「曠典」,也是「異數」。在當時得意覺著榮貴。我有此禮,因八世祖和素公繫世宗「帝師」,賞用此禮。按安者方式不同,有雙手接安,有單手接安,還有微視而已。方式不同,關係各異,由於親疏遠近不同、輩分、地位不同而定。

按禮節說:孑女向阿瑪(滿語:父親)、奶奶或額娘(滿語:母親)請安,必須先叫一聲再請安。父母只微視一下,也有稍微低應的。侄輩向伯父母、叔父、嬸母請安,也須先叫一聲再請安。伯叔父母示意和以點頭或低應之。外甥、內侄、表侄、族侄向老爺、姥姥、舅氏、舅母、姑丈、姑母、姨丈、姨母及近本家長請安時,這些位長輩尊親屬,可以單手接安,或點頭示意也可。若遇遠親、遠族子弟請安時,均應雙手接安,以示客氣。微視、點頭、立、坐均有分寸行之。單手接安多立。雙手接安,立必須稍彎。因為請安者跪腿矮下半截,一方面以示客氣,另一方面形式才能恰當。

二、單腿安

請安中,以單腿安為最普遍。滿族人及八旗中滿、蒙、漢人,凡男人在見面禮時都對請單腿安,原來形式右手下垂,右腿跪下,左腿微曲,後來漸漸簡化,左腿微曲,右腿深曲下跪,右手下垂,身軀筆直蹲下,面向尊長;尊長接安時,即可起立。無論是爵、是官、是吏、是民,即無等級,亦無限制,形成了滿族人及八旗滿、蒙、漢旗人和老北京人的見面禮。其實這是女真金代的傳統,滿族清代的遺風。

三、相擁

滿族人男子外為官、有事、或從軍,在時間較長的送行上,或許久沒有見面時,限於平輩兄弟、至親、至友行此互相抱肩相擁禮,以示憐元惜珍重的禮節。乾、嘉前,常右戰役,家庭戚友間多行此禮。後來行伍事少,則很少有人行此禮了,似己漸廢,漸漸消溶了。可是滿族小孩一起玩,高興時,自自然然的尚存抱肩相擁,以示特別親熱。這說明女真遺風,滿族禮節尚在, 但是在成年人中已不多見,志之以存遺軼很有必要。

四、滿洲女子禮節

甲,蹲安,

滿族人女子相見,見面禮必須行對請蹲安禮。蹲安的形式,是左腿微曲高些,右腿多曲低些,雙手扶膝做左手扶左膝,右手稍垂在右膝上,腰要筆直,既不前探,亦不後仰往下蹲去,姿勢庄婉,這就是蹲安。

乙,摸頭(摸鬢)摸頭,俗稱摸鬢,

是滿族婦女的禮節。主要是用在跪拜禮時,站立時還禮時也可常用,大部用於嫂子還小弟(小叔子)的禮,或大姐姐還弟妹和兄弟媳婦禮時不用還安,摸鬢即可。省事又莊重。說說摸鬢的形式,行此禮時,以右手摸「兩把頭」(滿族人梳的頭)的右頭襯,因平時不梳「兩把頭」,只梳「挽髻(讀音為鬮)」由於沒梳「兩把頭」,只好摸鬢。時間傳久了,就叫摸鬢。實際跪下摸頭時,還是要摸「兩把頭」頭襯,沒有摸眉的,那不成了行洋禮嗎?正說明摸鬢是便宜行事,好在主要在摸字上,以別請字,所以磕摸頭俗稱摸鬢。丙、雙拉手,

雙拉手也是滿族婦女的禮節。這個禮節不是一般的,不是對人都行此禮。可以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兩位非常要好的至親至友;一種是輩分不同,表示尊敬疼愛之意。前一項同輩互相拉雙手,然後請蹲安;後者是晚輩見至親至友尊長來,急趨遞上雙手,長輩拉過雙手;晚輩再行蹲安。晚輩表示特別尊敬長者,長輩表示特別疼愛晚輩。

五、滿洲禮節的打橫

打橫也是禮節之一。

平輩相遇,有時可不請安,打橫亦可。打橫姿勢;當兩人見面時,都雙手下垂,並腿並齊,各往後退一步,腰微屈立定示意,就叫打橫禮。除此以外;有時為大伯與弟婦專用禮。意思是弟婦向大伯請安時,大伯不能接安,所以用打橫禮。姿勢是大伯要倒退一步,面向後,面向後,弟婦請完安,大伯再轉過來;或者當弟婦請安時,大伯也可或左或右一閃,也是可以的。總之都是表示不敢當之意。看來滿族禮最重小節。嫂嫂與弟婦則是對請蹲安,兄妹相見不請安,亦用雙方打橫之禮,總有一句話對說:「哥哥早」;「妹妹早」。還有,如果對長輩己見過禮,如再還時,即可打橫,不再請安, 只向旁邊一閃,侍立,讓路之意。

六、滿洲垂手正直侍立

滿族習俗,凡晚輩在尊長面前,如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舅氏、舅母、姑丈、姑母、姨丈、姨母、年丈、世丈、老師或屬員在堂官(滿語:高級長官及直接上司)前,無論談事或有所訓示時,均須垂手正直侍立。每語除有答覆外;均須應聲曰:「斟、扎、嗻、是」(滿語應諾之意)。常用總是用一個「嗻」字,表示服從點頭之意。不得稍有含忽,輕率之態,否則謂之不恭。事雖輕微,習以為常,每每都很重視。不如此,則在親朋戚友以及同僚共事時,多笑不懂事,可不慎乎?

七、賀喜祝壽請雙安

無論男女、凡遇姥姥、姑姑、姨家或表親姻婭之家,年誼、故舊、世誼、譜兄弟之門,如有男婚女嫁,老中少壽日,生兒育女洗三、滿月之際,前往祝賀、祝喜,對長輩、平輩先請一安,這是見面禮,接著嘴裡就要說著「給您道喜」或「道壽喜」,再請一安。尊長或平輩必說:「您費心」。若問到家中長輩、平輩時,必須簡明作答,並代說請安問好。恭恭敬敬,不可疏忽。

八、叩首禮

甲、一跪三叩首~

滿族一般遇有親友喜慶、壽誕、弔唁,均用一跪三叩首禮。惟喜事請雙安,來的客人請雙安的意思是:頭一個安是見面禮;再一個安是賀喜的意思。本家迎接客人者,頭一個安是見面禮;再一個安,則是致謝之意。雖均是請雙安,禮節內容有所不同。也從無叩首賀喜之禮。此所以異於別族者,亦在於此。遇有親友壽誕之日,前往祝壽見面請雙安外;還要到壽堂向老壽星(指生日之人)長輩,要行一跪三叩禮。如平輩,則再請一安為拜壽禮。如果親友系有爵的,如:王、公、「貝子」『(滿語)等,女眷系「福晉」(滿語)夫人者,均應行「六素禮」。就是兩跪六叩首禮。弔唁時,無論男女來賓見喪家人時,只請一個安,喪家人向來賓俯首請一安。同時來賓必說:「請節哀」以示弔唁,。喪家人謹致謝意。再到靈堂行一跪三叩禮。滿族禮俗,異於別族,在行禮時,必須奠酒。長輩對晚輩弔唁,是站著奠酒。當奠酒時,有值勤人兩名在旁,一執壺,一把盞,將酒斟好,遞給來賓,來賓向靈前高舉,一盞一奠,將酒奠人靈前高几「奠池」之內,再舉再奠,三舉三奠。禮成。因為是長輩不能行禮。在高几上奠酒,這禮節叫「高奠」。若是平輩弔唁平輩或晚輩弔唁長輩,均須「跪奠」,就是來賓到靈堂前,向靈堂一跪,兩位值勤者在來賓左方同跪,然後一位執壺,一位把盞,斟上酒交與行禮者,行禮者接過酒盞高舉一奠,然後將酒灑入「奠池」行一叩禮,再奠,三奠行三回叩首禮,禮成。女眷與此相同,只是跪下奠一次,行一次「摸頭禮」而己。旁為女值勤者執壺,把盞。無論長輩、晚輩丶平輩奠完酒後,必須到喪家跪靈處弔唁慰問,以盡關心之意。

乙、二跪六叩首~

滿族的兩跪(二跪)六叩禮,不是對於一般親友行此禮。這是個別情況。只對親友家中是封贈有爵者而言。如: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爵等,遇有壽日、新年見面時,才行「六素禮」,這是滿族體制,享此尊崇等級之故。當時非常注意這種禮節,不可巰漏,以勉失禮,即叫人家笑話於你,亦必受自家長輩呵責。

丙、三跪九叩首禮:

三跪叩首禮,一般人用不著。只有當時有爵秩者,或大小官吏在上朝時或引見時向皇帝或皇后,太后行三跪九叩禮。形式是嚴肅恭敬,行一跪三叩首,再跪三叩首,三跪三叩首,共討三跪九叩首。這在封建禮節中最莊嚴隆重尊貴的禮節。也是一般人看不見的,也不能使用的禮節。

九、拱拳、揚右手

滿族人對人禮節,非常注意迎與送這兩節。在迎接人時,彼此已經看見,但尚有距離時,就要捧拳相應兩人緊走幾步;到了對面,這才對請單腿安,以示尊敬。如遇長輩則恭恭敬敬側立不動,等候長輩到來趨前請安。後隨著跟在長者後面走,要有點距離。以示跟隨之意。送人時刻揚右手示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漢族喜歡四,滿洲喜歡八
敦化滿洲旗人家庭的老照片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