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有酒,有故事,中國古代酒連著文化,千古名句或許有「酒味」?

有酒,有故事,中國古代酒連著文化,千古名句或許有「酒味」?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同樣中國酒的也源遠流長。有傳說的杜康、儀狄酒,自此我國五千多年釀酒與飲酒也構成我國一個獨特的「酒文化」。對於酒,世人歷來褒貶不一。有人罵酒是禍國,還有人認為喝酒傷身,特別是把酒與「色」相連後,酒幾乎成為一個罪惡的詞。但無論如何看待酒,幾千年來的酒文化在這裡擺著,而且很多歷史故事及千古名酒,與酒有緣,或因酒而生。但在我國歷史,唐代最盛酒,其酒文化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有酒,有故事,中國古代酒連著文化,千古名句或許有「酒味」?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酒禮

我國古代很多有名古人,都與酒有緣,也借酒寫出很多千古名句,比如曹操「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白斗酒詩百篇,自稱是酒仙。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些千年流傳的名句都與酒有關。

有酒,有故事,中國古代酒連著文化,千古名句或許有「酒味」?

但唐朝時的酒,不僅僅得到文人墨客的喜歡,也成為唐朝承襲中原文化的一個象徵,唐朝把酒當成為一種禮儀的開始。在唐朝,皇帝慶祝國泰民安用大宴群臣,而且無論皇室還是民間,祭祀要以酒來表示,迎接賓客也用酒來表達。節日、喜日等場合,都要飲酒。

在唐朝酒既是一種禮儀的代表物,唐朝先人在禮儀場合上飲酒。上至皇室、大臣和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禮儀飲酒的習慣。據史料記載:「天寶以來,海內無事,京師人家多聚飲」,記載唐玄宗時期民眾飲酒的景象。

有酒,有故事,中國古代酒連著文化,千古名句或許有「酒味」?

「酒」作為一種禮儀的媒介,宴請親朋友好友,祭祀祖先等時機時,唐朝人以酒表達主人對賓客好客之情,對家族的敬畏之心。在每年最後一天,唐人會以飲酒慶祝這一天,有唐詩記載「年年到此日,灑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唐人用灑酒的方式送「窮」,迎接來年的富貴。

到了清明節時,並不是現在以祭祀為主的節日,這一天唐朝人看花踏青,帶著酒出去遊玩,有詩記載「細雨鶯飛重,春風酒釀遲。」

有酒,有故事,中國古代酒連著文化,千古名句或許有「酒味」?

到了端午節時,唐朝人飲蒲黃酒,「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重陽節時,唐朝也會飲菊酒,「風欲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英香。』,中秋日圓之際,人們「解醒須滿酌,應為潑新酷。」「酒用林花釀,茶將野水煎」。而到了春節除夕之夜時 「取酒蝦蟆陵下,家家守歲傳危。」酒更是不可或缺的物品,此時家人把酒言歡,歡聚一堂慶祝新年。


酒量

在唐朝,並不是節日慶典時喝酒,平時唐人也喝酒。甚至宴飲時,還有歌妓伴舞,文人吟詩。而宴飲規模分官方與民間,有大有小,就是相聚在一起喝酒的宴會。但唐朝喝酒,不是按三餐喝,他們甚至從早上喝到晚上。可見唐人的酒量有多大。

唐朝人喝酒的地點,除了在家喝,大部分在室外園林中喝,猶如現在室外野餐。在名園吃飯,是唐朝的一個時尚。

有酒,有故事,中國古代酒連著文化,千古名句或許有「酒味」?

現在我們把能喝酒的叫「豪飲」、「海量」,但在唐朝有海量的人很多。據考古專家推測,唐朝的酒大都是米酒,度數低,因此喝很多也不知道醉,這就造成唐朝人「豪飲」的印象。

能豪飲必然喜酒。很多唐朝人喝到醉倒為止。關於醉酒的事,歷史上有很多趣聞,比如李適之「雅好賓友,飲酒一斗不亂,夜則宴賞,晝決公務,」李適之還寫過一首詩:「朱門長不閉,親友悠相過,今日過五十,不飲復如何。」他被免職後,照樣天天嗜酒如命。

據史料記載,唐朝有個叫石裕的大臣也嗜酒,而且他嗜酒從古至今都少見。據說他釀出一缸酒後,甚至脫光跳到酒缸里洗浴,他還對別人說:平時喜歡喝酒,但是身上卻沒聞到酒味,用酒洗浴才算實現了人生願望。

有酒,有故事,中國古代酒連著文化,千古名句或許有「酒味」?

杜牧作為晚唐詩人,他同樣是一個酒鬼,而且每次大醉後,一睡就十幾天,甚至「吊慶參請,多亦廢除。」《玉泉子》有一則故事:節度使裴均宴請賓客,但裴弘泰卻故意因故遲到,裴均就不高興,罰他飲酒。裴宏泰也不推託,而且還說他要喝光酒罈里所有的酒,但喝完這一壇後,所有酒都要歸他。沒想到裴宏泰成功獲得所有的酒,並把酒缸放在客廳里。

李白斗酒更不在話下。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李白喝酒根本不拘小節,而且是狂飲。但喝完酒後,才思更為敏捷,被稱為「酒聖」。由此可看,在唐朝喝酒不僅是一種習慣,而且嗜酒的人多,如果穿越到唐朝,不會喝酒,都是一件怪事。

有酒,有故事,中國古代酒連著文化,千古名句或許有「酒味」?

據《雲仙雜記》記載,元載剛當官時,他不會喝酒,同事們就強迫他喝,而元載卻以不能聞酒味推掉。後人有人故意用針挑破他的鼻尖,對他說身有「酒蟲」,逼著元載喝酒。後來元載果然能喝,一天一斗酒,成為嗜酒如命之人。


酒令

由於唐朝盛酒,因此在唐朝釀酒業也比較發達,酒的生意很紅火。現在人飲酒時,有的地方還有行酒令之說,那麼在唐朝是否有助酒的酒令呢?答案是有的。

有酒,有故事,中國古代酒連著文化,千古名句或許有「酒味」?

飲酒不僅是一種生活的追求,也是一種精神的享受。老友闊別多年相逢,飲酒暢懷。但在唐朝飲酒時,會有很多助酒方式,比如吟詩清淡,還焚香助興,以及歌曲、船游及冬季圍爐而喝。助酒方式很多,歌妓伴唱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助酒方式,另外還有一些奇怪的喝酒方式,比如靖安李少師署月臨水飲酒時,用荷葉當酒杯喝酒,參加喝酒的人用筷子捅一小洞,用嘴接著喝。如果喝不幹凈,就要罰酒。以這種方式盡歡。

除了助酒以外,唐朝喝酒時,還會有遊戲和行酒令。遊戲是指投壺遊戲,這是古代宴會上常見的一種遊戲。讓賓客多喝酒,表示對主人的盛情感激。另一方面,增加宴會的歡樂氣氛。據考證這種遊戲在春秋戰國時就流行。唐代投壺遊戲,男女坐在一起邊飲酒邊投壺。可見那時女人也飲酒,並沒有後期女人不上桌之說。

有酒,有故事,中國古代酒連著文化,千古名句或許有「酒味」?

劉向在《說苑》中記載,行酒令是戰國後斯魏文侯所創,最初是喝酒時,推選一個賞罰分明,防止出現酒禍的令官。後來演變一種喝酒賭輸贏的一種遊戲。唐朝也在宴會中推選一人為令官,其他人輪流唱詩作詞,或者玩遊戲,由輸者喝酒。

有酒,有故事,中國古代酒連著文化,千古名句或許有「酒味」?

對於唐朝的酒令,歷代史書並沒有詳細記載。宋朝王說寫的《唐語林》曾記載「不復曉其法矣」。因為無論酒令還是投壺遊戲,都是在達官貴人和文人中進行,普通百姓就是用手指猜拳,這種酒令也流傳下來。


酒詩

現在人喝酒也伴隨著吟詩作歌,但在唐朝時喝酒唱詩是一種習慣。從古至今無數風流才子無不與酒有關,而且有的詩人嗜酒如命。前文我們說了,李白稱為「醉聖」,但他與賀知章、李進、李適之、崔宗之、蘇晉、張旭、張遂並稱為「酒中八仙」。「李白一斗詩百篇」雖然只是比喻,但據史料記載,都是與其喝酒後創作出來的。

有酒,有故事,中國古代酒連著文化,千古名句或許有「酒味」?

據記載,唐玄宗與宮人行樂,讓李白過去賦詩,但李白已經喝得大醉,他見到皇帝時,腿都站不穩了。唐玄宗就讓侍從扶著李白作詩,李白隨即「取筆抒思,略不停綴,十篇立就,更無加點。筆跡遒利,鳳躊龍擎。律度對屬,無不精絕。」成就千古流芳的《宮中行樂詞》。他的《清平調》有三首也是在喝酒後完成的。

白居易自封為「醉尹」,他寫的2000多著首詩中,與酒有關就有900多首。杜甫也是一個嗜酒的詩人,他寫的一千多首詩中,與飲酒有關就300多首。

有酒,有故事,中國古代酒連著文化,千古名句或許有「酒味」?

唐高宗時,大臣楚賓雖然才思敏捷,但必須喝完酒後才寫文字。唐高宗每次讓他草擬詔書時,都會命人準備金銀杯盛酒,寫完詔書後,金銀杯賞賜給楚賓。

我國酒文化歷史久遠,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與我國酒文化想比。當然並不是單純的飲酒,而是通過酒,我們能透視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如果單純把酒當成「禍端」,太過片面。我們喝的不僅是酒,而且「喝」的是一種文化。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泥腿看客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為何執意得到元朝「酒具」?並非珍貴,而是涉及民族尊嚴
美國為何不敢對伊朗動武?伊朗兩少數民族讓美國擔憂,好戰且愛國

TAG:泥腿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