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世凱為什麼要稱帝,難道真的是為了體驗當皇帝的滋味?

袁世凱為什麼要稱帝,難道真的是為了體驗當皇帝的滋味?

縱觀中國近代史,袁世凱在清末政壇上起著舉足輕重作用。後來,由於政治原因,比如孫中山是國共兩黨共同的先驅,台灣問題尚未解決等原因,教科書把孫中山的貢獻被無限拔高。而作為孫中山的重要敵人袁世凱,卻被加上無數莫須有的罪名。平心而論,歷史事實不能被這樣扭曲化。歷史應該還給袁世凱一個公道。

【袁世凱主要的人生歷程】

【年少大志】13歲時,袁世凱曾霸氣外露地寫成一聯道:「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由此不難看出,袁世凱絕非池中之物。而到了十四歲,膽兒更大了,「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胡天」一語,矛頭直接指向了滿清王朝。

【為官不凡】李鴻章死後,袁世凱成為清朝的新政核心人物。他是清朝內部屬於進步政治領袖,不斷地推動著清王朝的改革。可以說,在清末政改中,袁世凱是最重要的實際推動者。為了不使變革流於表面,袁世凱不惜與當權滿清勛貴公開決裂。當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就實行一系列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措施。袁世凱與清廷的矛盾已達到劍拔弩張的程度。因此,他被革職。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黨發動起義。清政府派北洋軍鎮壓,可北洋軍「人人心中只知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清王朝不能指揮北洋軍,只好請袁世凱出山。

袁世凱為什麼要稱帝,難道真的是為了體驗當皇帝的滋味?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袁世凱出山的六條件均利於資本主義發展。袁世凱強調上述六條,缺一不可,否則願老死彰得也不出山。之後,清政府為解革命之危,於是下詔同意他的條件,並正式任命袁世凱為清廷內閣總理大臣。袁遂組織內閣。在朝鮮對抗日本人,他險些被地雷炸死。最終,日本人的政變陰謀因袁世凱果斷進攻而未能得手。可以說,如果沒有袁世凱,近代的中國早已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袁世凱為什麼要稱帝,難道真的是為了體驗當皇帝的滋味?

圖為1901年袁世凱上奏《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折稿》及光緒皇帝的硃批

袁世凱逼清帝退位深知:此為被萬世所唾罵,遭到世俗偏見的嫉恨之舉。因為當時人們的思想為儒家經典、流傳千年的忠孝節義所禁錮。但是袁世凱義無反顧,經過反覆思想鬥爭,他採取了逼清帝位的措施,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並眾望所歸地坐上了大總統的寶座,真正成為了整個國家的主宰!

袁世凱為什麼要稱帝,難道真的是為了體驗當皇帝的滋味?

但不久後,各地軍閥假意支持袁世凱當皇帝,袁世凱也認為當時社會制度不夠完善,只有帝制才可以加強中央權力,防止國家進一步分裂。結果他遭政治陰謀,經人策划出社會輿論將他推向人生低谷,最終一代偉人隕落。

【總統之位非袁莫屬】------【袁世凱的威望】

【軍隊的擁護】北洋軍「人人心中只知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袁世凱掌握強大的軍隊,手握軍權,並且各地軍閥都擁護他。這支基本上唯袁世凱之命是從的軍隊,成為了袁世凱起家的資本和倚重的後盾。袁世凱有北洋新軍,相比較孫中山卻沒有一兵一卒,袁世凱在實力上可謂碾壓孫中山。

袁世凱為什麼要稱帝,難道真的是為了體驗當皇帝的滋味?

【人民大眾的擁護】袁世凱當時在國內許多人心目中是挽救亂局的最可靠人選。包括一些地方實力派像立憲派比如張謇這些人。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稱他是「精明練達,治世之能臣」。

【資歷】袁世凱有著豐富而又完備的仕途經歷。袁世凱既是軍隊的元帥又是政界的首腦級別的人物。他曾經總督過朝鮮,做過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內閣總理等。孫中山是屬於秀才造反一類的人物,跟袁世凱沒有可比性。

【功績】袁世凱言:「不克漢陽,不足以使義軍奪氣;不丟金陵,不足以使清廷喪膽。袁是辛亥革命的真正把控者和最大受益者。袁不是開疆擴土之才,但對於中國的領土完整有極大的貢獻。試想如果滿清皇族不是就地遜位,而是退到關外,那今天至少東北地區和內外蒙古將全部丟失。孫蔣的領土觀是明朝朱家的,守住長城即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被袁的「五族共和」所替代的。袁的歷史貢獻大於孫。

袁世凱才是最終促成清帝退位,結束滿清統治,終結帝制歷史的人。黃興孫中山等人充分肯定了袁世凱在辛亥革命時期逼清帝退位的歷史作用。袁世凱成了那時候中國當時所有人都最欽佩的人物,包括最恨他的日本人。袁世凱早年在朝鮮採取強硬措施,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日本。一個人操一個國家的心,一個人身兼九個實業部門的職務。正是袁世凱跟滿清皇室談判,這才順利換來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和平退位,嚴復認為,只有袁世凱才是當下中國唯一的強者,代表著秩序和集權。

【圖強的治國理念】袁世凱變革圖強的思想日漸系統化,科學化。並且,袁世凱變革圖強思想付諸於實踐,為整個國家的近代化「轉身」貢獻智慧。袁世凱實際上思想開明,銳氣鋒芒,敢於嘗試,而且著眼全局,著眼將來。他主張循序漸進地改革,以局部到整體,以專項帶動整體。袁世凱不是激進派,不是盲目主義者,他凡事都主張因時、因國情,循序漸進,有如後來胡適的改革主張。中國的事情確實牽一髮動全身,各種利益錯綜複雜,只有循序漸進,才能最後有所成效。如果過於激進,往往以夭折告終。在袁世凱看來,立憲改革首當其衝的就是要推行官制改革。袁世凱主張取消軍機處,設責任內閣,開議院。袁世凱的這一主張,是前衛的,抓住了憲政的根本。

如:袁世凱擬定《直隸天津縣地方自治公決草案》110 條,推行地方議會選舉,進行民主自治實踐。天津因此成為地方自治的樣板。時人云:……天津之自治既先成立……天津既可為直隸全省之模範,亦各省所急欲仿辦者,是亦即全國自治之模範也。全國之自治成而立憲之基礎成矣,此所以為中國前途賀也。」天津自治在袁世凱的推動下,卓有成效,直接推動了憲政思想、制度在中華大地的傳播,加速了晚清立憲運動的推進步伐。近代的符號元素已經在晚清的改革中悄悄形成,已經在袁世凱的實踐中積聚了力量。

【歷史的選擇:淘汰孫中山】

【能力的限制】孫中山不具備領袖的抉擇與領導判斷能力。當時革命黨內部許多人認為,孫中山理想太高,不切實際,政治思維不成熟,過於理想化。他無法領導團結黨派,以致同盟會出現信仰危機,「政見紛紜,爭執不斷」。由於其能力以及政府組成方式,他無法解決當時南京政府的財政危機,政府無法運轉。孫中山的政令,無法執行,有時,其政令連南京府都出不了。孫中山自己能力不足以駕馭當時的局面,才把位置讓給袁世凱,試問,一個連自己黨派都領導不好,無法認清事實等人如何管理國家。孫中山讓權給袁世凱,這是雙方有協議的,也是自願的,因此還談不上袁世凱竊國。這應是所謂的退位讓賢,而不是袁世凱竊取革命黨的勝利果實。

【對袁世凱的誤解】

很多人厭惡袁世凱的原因是因為其簽訂的《二十一條》每條都能使袁世凱留下千古罵名。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二十一條》真正受益的卻是中國,雖然說是《二十一條》,但實際條約卻只有12條,而且通過袁世凱政府與日本的協商調解,使得很多條約中的內容的解釋權全都歸中方所有,也就是說,在與日本的打交道過程中,袁世凱是佔據了主動地位的。袁世凱就「二十一條」與日方代表大隈重信逐句逐字力爭,殫精竭慮,終於耗到了美國出面干涉,日本迫於壓力,最終將威脅中國主權的條款幾乎全部放棄。胡適稱:「二十條,是弱國外交的勝利。」 袁世凱和日本人逐字逐句地力爭「二十一條」,保住了大部分的主權。此外,袁世凱還通過自己的外交手段通過收買日本內閣的方式引起了日本政界的一場軒一然大波,給當時日本政府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袁世凱為何稱帝】

【加強中央集權的必要性】民國初年軍閥勢力強大,袁世凱稱帝挽回中央權威。當時,最困擾他的問題就是政黨和議會的權力分配以及省和中央的關係。的確是當時的中國需將地方政權、軍權、財權亟需收歸中央,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亟建立後,才能大力整飭,發展國力,取得獨立。

【袁世凱對現行的不完善的民主制度失望】

袁世凱要解決這一問題,只有通過皇帝的頭銜來進行加強中央集權,而政府由於《臨時約法》的限制,這樣導致行政效率低下,無法實現中央集權。更大的危機是制度設計上的問題,主要是互相制衡的機制不完善。孫中山原來的《臨時約法》規定的是總統制,但後來為制約袁世凱權力,將其匆匆忙忙改成內閣制。行政對議會無力反制。多數議員沒有國家管理經驗,黨爭意識太強,行政管理受到嚴重掣肘。因此,這一制度導致行政效率低下,不適合當時中國發展要求。

袁世凱為什麼要稱帝,難道真的是為了體驗當皇帝的滋味?

【袁克定與楊度等人理論的支持】

楊度得出的結論是,實行君主制是救亡圖強的最佳方案。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最熱衷帝制。辛亥革命後他極力鼓動帝制。袁世凱稱帝還與「十三太保」密切相關。1915年8月14日,楊度、孫毓筠、李燮和、劉師培、胡瑛、嚴復等六人聯名發起成立「籌安會」,「六君子」加上樑士詒、張鎮芳等7人,合稱「十三太保」,鼓吹帝制。1915年4月,楊度為袁世凱復辟帝制撰寫了兩萬多字的《君憲救國論》,讓袁大為賞識。

【部分軍閥的惡意煽動】

袁世凱作為當時終身制的大總統由於保守勢力的支持和山西軍閥閻錫山曾口頭表示支持,[山西是當時中國現代軍事工業最發達的省份]以及其他一些保守軍閥的支持,使他萌發稱帝的念頭。然而,袁世凱的嫡系段祺瑞、馮國璋卻反對稱帝。在袁世凱稱帝後,段祺瑞曾慨嘆「項城作孽啊!」馮國璋則率領和他個人關係比較好的5位將軍聯合發出要求袁世凱「取消帝制,懲辦禍首」的電報。

【為何袁世凱稱帝後迅速覆亡】

袁世凱實質是中國當時幾個實權軍閥派系推出來的首腦,袁世凱自己的軍隊不足以控制全國。他也沒有真正能夠控制的地盤。他名義上是大總統,但實權並不多。稱帝其實將中央與地方關係變為君與臣的關係,以便尊王攘夷加強中央集權,進行削藩。各地方勢力當然不會放棄割據,袁世凱是被部下推翻的。袁世凱之子袁克定急於顯擺自己內定太子,未來皇帝的威風,得罪馮國彰等等大人物,讓這些大人物起反意,結果袁世凱一稱帝,反袁勢力暴漲。最終,袁世凱只得於1916年3月23日宣布廢除「洪憲」年號,恢復共和。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病不治而亡。據傳,袁世凱彌留之際曾咬牙切齒地怪聲高叫:「誤我!」。「恨只恨我,讀書時少,歷事時多。今萬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群情惶惑,商業凋零,如此結果,咎由自取。誤我事小,誤國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臨死前,袁世凱留下這樣一封遺書而去。在他身後則是混戰十年不已的軍閥割據時代。袁世凱死後,楊度曾作輓聯一副,掛在袁世凱靈棚中,明是弔唁,實則申辯。聯曰:「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評是獄;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複斯言。

【總評】

孫中山是一個思想家,一個在野的吶喊者。袁世凱則是在朝的實力人物,是務實的政客。我們需要思想的啟蒙者,思想的引導者,但更需要實幹家,根據實際情況,把理想變成現實。歷史與人民選擇袁世凱為總統。我們應尊重歷史事實,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袁世凱,他絕對是為中華民族作出傑出歷史貢獻的人。我們不應全盤否認袁世凱的功績,歷史應該還他一個公道。

本學期,我在王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中國近現代史料學》這門課程,收穫甚大。王老師在課堂教學思路清晰,環節緊湊,重難點突出,設計合理。教學方式多樣化與專業化:老師很用心地去尋找一些案例、影視文獻資料,這有利於將抽象之物具體化,調動我們的學習積極性,指導我們如何將其蘊含的人生哲理付諸實踐。老師授課切入點新穎,很有新意,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符合學生學習興趣,以多種教學手段創設語言學習的情境、擴大語言的輸入量;以清晰、準確到位的示範幫助我們理解、模仿、操練和活用語言;以教學活動的變化為依據,變換自身的角色;以緊湊合理、過渡自然的教學環節以及科學有序的訓練,讓我們在積极參与語言實踐中紮實地掌握知識,形成技巧,發展能力,嘗試成功,樂學會學,從而獲得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1904年首爾江南地區的人物上色照,鳥叔不在,江南依舊
建文帝佔據絕對優勢,為什麼被朱棣翻盤了呢?原因出在這裡

TAG:歷史百家爭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