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史之亂時,東北亞的渤海、新羅、日本在做什麼?

安史之亂時,東北亞的渤海、新羅、日本在做什麼?

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這個中央帝國盛世崩塌,周邊吐蕃、回紇也藉機興起,尤其是吐蕃奪了西域,佔了最大的便宜。而東北方向,當時被稱為東夷和北狄的幾個勢力,包括契丹、奚、渤海、新羅、日本,也從此擺脫了唐王朝的「魔爪」,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

契丹和奚當時加入安史叛軍行列與唐王朝為敵,以他們為主組成的八千「曳落河」,是安祿山手下最精銳的親兵。奚族在安史之亂出兵最多,平叛之後損失也最慘重,於是被本來實力稍弱的契丹反超,百多年後契丹成了下一個時代的主角。

而渤海、新羅和日本,安史之亂七年二個月過程中史書上竟然少有記錄,讓人不得不想探個究竟,看看這幾家都扮演了個什麼角色。

安史之亂時,東北亞的渤海、新羅、日本在做什麼?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安祿山(755年11月至757年1月)】

安祿山於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在范陽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年底就攻克了洛陽,又在第二年夏天過了潼關佔領了長安。與此同時,史思明在河北老巢擋住了郭子儀、李光弼來自山西的進攻,擊敗了顏杲卿、顏真卿兄弟組織的臨時招募部隊,並大破平盧節度使劉正臣來自北方的進攻,安史叛亂達到最高潮。

之後李隆基西逃到了蜀中,太子李亨在西北靈武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理順了唐王朝的指揮體系,把郭子儀、李光弼從河北召回。

平盧節度使劉正臣敗退回營州(現遼寧朝陽)後,被部將徐歸道毒殺,徐歸道投奔了安史叛軍,並派遣使者到渤海國,要求渤海國出兵協助攻打叛軍。

直到這時,渤海國才知道中原發生了如此大事。

安史之亂時,東北亞的渤海、新羅、日本在做什麼?

(渤海文王大欽茂)

渤海國國主當時是渤海文王大欽茂,是在位長達56年之久、把渤海國推向鼎盛的人物。

當時的渤海國剛剛向東北遷都到了上京(現黑龍江省寧安市),遠離唐王朝向北發展的意圖非常明顯。聽說此事之後半信半疑,就把徐歸道的使者扣下,並派人打探消息。

這段時間內,平盧軍忠於唐王朝的安東副都護王玄志及將領候希逸等人出兵攻打徐歸道,重新佔領了營州,徐歸道被殺,王玄志任平盧節度使,再次堵住了中原通往東北的通道。

安史之亂起前若干年,安祿山一直是唐王朝鎮守東北的最高軍政長官,其戰略目標除了契丹、奚族之外,就是渤海國和新羅。而渤海國深知盛唐的強大,也和安祿山打了很多次交道,無論是唐王朝還是安祿山,渤海國都不想招惹,自然不敢參與到這場叛亂當中,保持中立是渤海國的最佳選擇。

安史之亂時,東北亞的渤海、新羅、日本在做什麼?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文物)

【安慶緒(757年1月至759年3月)】

安祿山起兵第三年春正月(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又經過一年的戰爭,唐軍在郭子儀率領下收復了兩京,與安慶緒在河北對峙,而史思明降唐,平叛局面再次大好。

這時渤海國迎來了唐王朝的第二個使者,平盧軍節度使王玄志派人,帶來了唐肅宗的赦書,並通報了國內平叛的進程。

渤海國仍然對此表示懷疑,挽留了使者,又派人到中原詳細打探。

這時唐王朝國內平叛局面已經轉好,只剩下安慶緒一人還在相州一地頑抗。所以這次出使並沒有要求渤海出兵的意思,一來大唐國內兵力已經足夠,二來已經有平盧軍在注意史思明,沒必要再徵調渤海軍隊來刺激史思明。

安史之亂時,東北亞的渤海、新羅、日本在做什麼?

(唐代渤海國古塔)

這時,在亂起前就出使渤海國的日本使者終於找到了機會回到了日本,與其一起到日本的還有渤海國的使者。當時東北亞各國之間的聯繫還是比較密切的,日本不僅有遣唐使,還有遣新羅使和遣渤海使。

渤海國這時對整個平叛過程應該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知道叛軍處在劣勢。於是,在渤海國主寫給日本國主的信中,已經把安史二人稱為叛軍,並強調了因為擔心使者在戰亂中受到傷害,才沒有及時送日本使者回國。

渤海國和日本並沒有戰略利益方面的衝突,雙方合作的成分更多,尤其在面對唐王朝的時候態度基本一致。這次渤海使者出使日本,應該是帶著與日本國主商議對唐政策的意圖。

安史之亂時,東北亞的渤海、新羅、日本在做什麼?

這時,日本才知道唐王朝的叛亂和平叛戰爭已經進行了三年之久。這是東亞的一件大事,日本也必須做出反應,於是日本國主下令:

安祿山者,是狂胡狡豎也,違天起逆,事必不利,疑是不能計西還更掠于海東。」(《續日本紀》)

日本當時認為安祿山勢大,惟恐叛軍轉頭攻打海東各國,就下令進行防禦備戰。包括造船、徵訓兵馬、打造兵器、調集民夫等,初期是為了防禦安祿山東進,後期變成了出征新羅的準備工作。

日本一直準備通過入侵朝鮮半島實現其大陸夢想,而新羅受唐王朝保護。開元後期日本就曾準備大舉入侵新羅,但由於國內瘟疫而停止。借安史之亂唐王朝無力東顧的情況下,日本準備在新羅實現大陸夢想是可以想像的。

有學者研究,當時的日本準備與渤海國結成軍事同盟,共同對付新羅,這種想法符合邏輯,也有少許史料能夠側面支持,但證據略顯不足,只能說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安史之亂時,東北亞的渤海、新羅、日本在做什麼?

【史思明(759年3月至761年春)】

之後就是史思明復叛,救援安慶緒,擊敗了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率領的唐軍,隨後史思明順手殺了安慶緒,成了叛軍新的領導者,並重新佔領了洛陽。

這段時間渤海和日本使者往來頻繁,渤海國第二次派遣使者隨日本遣渤海使到了日本。這次雙方具體達成了什麼協議不確定,但都派出了使者出使大唐,名義是正旦(春節)朝賀,真實的意圖就是打探消息,為渤海、日本兩國制定下一步對策做準備。

這幾年日本一直在厲兵秣馬,表面上是防備叛軍東征,實際上是為了出征新羅做準備,到唐代宗上元二年(761年),日本已經動員了東海道、南海道、西海道的軍隊,三路軍隊船隻400艘,士兵4萬餘人,水手近2萬人。還扣留了原本要送往大唐的一批牛角,這是唐肅宗要求日本提供的物資,用於製作弓弩,也成了日本出征新羅的軍備物資。

同時,日本開始遣返新羅人,以防在戰爭過程中在日本國內造成麻煩。繼白江口之後,日本再次要大舉入侵朝鮮半島了。這次沒有了大唐的遮護,新羅能不守得住?

對此,新羅並非一無所知,除了不參與中原安史之亂,新羅的關注焦點也在日本。這段時間新羅曾三次派遣使者出使日本,並試圖以學習日本語的名義長期留在日本,但都被日本找借口遣返回去。第三次新羅直接詢問日本是不是要攻打新羅,日本也沒有承認,只說是防備被唐國內亂所波及。

安史之亂時,東北亞的渤海、新羅、日本在做什麼?

【史朝義(761年春至763年春)】

這時,安史之亂進入了最後一個階段,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史朝義成了叛軍的最後一個首領。不久,李隆基和唐肅宗李亨相繼去世,唐代宗李豫繼位。

東北孤軍作戰的平盧軍,在叛軍和奚族雙重壓迫下再也堅持不住,尤其是在無法通過渤海灣進行海上補給之後,平盧軍缺乏糧食物資,只得在候希逸的率領下渡海到了山東半島,營州被奚族佔領。

這時,渤海國第三次派遣使者到了日本,雙方通報了掌握的信息。根據渤海國使者說話的口氣,已經把唐朝和叛軍並列稱呼,一個稱為李家,一個稱為史家,並認為史朝義實力強大,態度由中立開始向叛軍傾斜。

「李家太上皇、少帝並崩,廣平王攝政,年穀不登,人民相食。史家朝議,稱聖武皇帝,性有仁恕,人物多附,兵鋒甚強,無強當者。鄧州、襄陽已屬史家,李家獨有蘇州,朝聘之路,固未易通。」(《續日本紀》)

實際上這段時間安史之亂基本已經平息,唐代宗下詔承認渤海國立國,並冊封渤海國主大欽茂為渤海國王、檢校太尉。看來這些手段或者沒有取得效果,或者是出使日本的渤海國使者不掌握這些情況。

而這時,日本國內發生了變化,君臣內鬥,掌權大臣藤原仲麻呂兵敗被殺。藤原仲麻呂是最積極推動出征新羅的權臣,他的死去,加上日本當時饑荒、疾疫流行,出征新羅之事取消,新羅逃過一劫。

安史之亂時,東北亞的渤海、新羅、日本在做什麼?

七年多的安史之亂,除了契丹和奚族捲入其中之外,其他周邊各國都在觀望。

主要原因還是時代的限制,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任何一個勢力都無法掌握即時信息,尤其之前的大唐盛世更是遲緩了周邊勢力的企圖。另外,即使有了想法,戰備工作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而經過了七年的漫長準備,吐蕃終於第一個跳了出來,奪走了大唐的西域。渤海和契丹也沒有放棄這個機會,在唐王朝平盧軍撤出營州之後,填補了遼東的勢力空白。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渤海和契丹才是安史之亂佔了最大便宜的兩個,尤其是吐蕃成了大唐的大敵,在之後的長期對抗過程中分裂瓦解。而北方唐王朝各藩鎮勢力根本沒有解決契丹、渤海問題的想法,讓他們順利發展了一百多年。

最後唐末五代,契丹滅了渤海笑到了最後,其根源還是在安史之亂。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