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王路:刀子心與刀子嘴

王路:刀子心與刀子嘴

有人說:既然豆腐心,何必刀子嘴?

其實不是這樣。很多時候,正因為豆腐心,才有刀子嘴。

什麼意思呢?

比如,一個人要往火坑裡跳,旁邊的人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告訴他:哎呀,不要跳,這是火坑。然後笑眯眯地看著他。

那人看他不緊不慢的態度,以為他在開玩笑,就一頭扎進去了。

這個旁邊的人,趕緊發個朋友圈:看,我說是火坑,不讓他跳,他非要跳,不聽我的,吃虧了吧!

還有一種人是,一把拽住,不讓他跳。他當然不高興,因為他不知道那是火坑,他看不見坑裡有什麼,從外面看,還以為裡面全是寶藏呢。他被拽住了,跳不進去,就很生氣:多好的機會,被你攔住了,你太壞了。

儒家欣賞哪一種人呢?當然是後一種。寧願人家罵你,恨你,誤解你,也要想盡一切辦法避免人家跳進火坑。當然,很多時候攔不住,一個人非要跳火坑,你能怎麼辦?但你要儘力去攔。儘力了,他還是跳進去,那沒辦法。但如果你能做,卻沒有做,只是輕描淡寫提個醒,這就不行,表面上看好像對朋友義,其實不義。

「豆腐心」,是指柔軟、仁慈的心。如果只是沒事就喜歡抬杠,喜歡刻薄人家,那不叫「刀子嘴豆腐心」,那叫「嘴賤」。「刀子嘴豆腐心」,關鍵是「豆腐心」。如果一個人心地足夠柔軟、慈悲,一定不忍心別人做出無知的、會帶來痛苦和後悔的事,那他就不能不極力勸阻。極力勸阻,就容易引起人家的不快,「嘴」看上去就像「刀子」了。

反過來,如果一個人永遠是「豆腐嘴」,那恐怕他是「刀子心」,這表示他對別人的利害安危永遠置之度外,永遠可以很超然。別人的事終究是別人的事,不是自己的,別人掉坑裡終究是別人受苦,自己何必費盡心思去阻攔呢?犯不著。——這樣的心,絕對不是「豆腐心」,不是「苦口婆心」。心是婆心,口一定會苦。婆心就是通過苦口體現出來。口始終很甜,心腸恐怕沒那麼好。

永遠「豆腐嘴」的人,儒家稱為「鄉愿」。孔子是很反感鄉愿的,他說,「鄉愿,德之賊也」。道德就是被鄉愿敗壞的——他總是以老好人的形象出現,人家不管怎麼做,他都說「好,不錯」,從來都是溫溫和和的,好像對一切人都很友善,他並非內心不知道別人做錯了,在干一件愚蠢的、徒勞無功的、甚至將來要傾家蕩產、身陷囹圄的事,但是他覺得還是不要直言,直言容易讓別人不愉快,並對自己喪失好感,直言對自己沒啥好處。

孔子講「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友的標準:友直、友諒、友多聞——第一條就是「直」。朋友做錯了,或者在瞎搞,你看得明明白白,就是不說,那你不夠朋友。友直,就可以幫助自己看見自身的毛病;友諒,就可以令自己更誠摯;友多聞,就可以令自己更明白事理。

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便辟,是「習於威儀而不直」——讓人很舒服但對人不直率;善柔,是「工於媚悅而不諒」——讓人開心但對人不忠誠;便佞,是「習於口語而無聞見之實」——很能說,好像頭頭是道,但肚裡沒什麼真東西。

對一般人來說,「損者三友」很令人喜歡,跟他們相處你會很舒服,會覺得自己特有存在感,在他們的包圍下,你看不見自己的瑕疵和弱點。你一步步靠近危險,他們也不會來提醒,等你掉坑裡,好了,他們都跑了,甚至站在旁邊看笑話。

孔子教導我們,不要跟這些人做朋友。

還有一個問題:是不是說,道德標準,只是用來要求自己的,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

講這句話要看對境。對一個總是拿各種標準來要求別人,卻不要求自己的人,也不妨這麼講。但講到這個層面,還比較粗糙。往細了講,儒家不僅對自己有要求,對別人也有要求。

有人說,「有修養的人只對自己有要求,對別人不提任何要求」,這是不對的。那不是有修養的人,是自私的人。

做父母的,如果對孩子沒有一點要求,孩子就會去偷去搶。一個小孩,你不教他管他,他看到更小的孩子有糖,就會搶過來,想要的東西得不到,他就會哭,鬧。如果父母愛這個小孩,就不會對他不管不教。

夫妻之間,不可能不要求伴侶潔身自好。那這不是拿道德標準來要求別人嗎?但只有這樣,才是忠誠。因為「別人」不是「別人」,「別人」也是「自己人」。對一個人一點要求都沒有,那是不把他當自己人。實際上等於放棄他了。如果跟你一起生活、共同工作,每天都要相處的人,你還對他一點要求也沒有,可以說你很不負責任。你沒有盡到作為親人、朋友的忠實,你是很自私的。

就算對陌生人,也不是從來沒有一點要求。有人在旅遊景點,讓孩子隨地大小便,如果周圍沒有一個人提醒,那周圍人也有過失。小偷在車上偷東西,一堆人看見了卻無動於衷,這不是「不用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這是自私。

孟子講,「萬物皆備於我」。如果有「民胞物與」的心,只要對自己有要求,就不可能對別人一點要求都沒有。因為別人和自己是一體的。

跟一個人結婚,天天在一張飯桌上吃飯,難道不要求他和你之間有基本的溝通和理解嗎?跟一個人同住一間房,他如果一個月不洗澡,你難道不要求他注意一下個人衛生嗎?如果朋友干偷雞摸狗、違法亂紀、敗壞道德的事情,如果你還把他當朋友,難道不去努力規勸嗎?

既然對別人也有要求,那應該怎樣要求別人呢?

這個問題更難了。儒家一般不這麼問。這麼問,就好像先天賦予了每個人無條件要求別人的權利和資格,容易造成誤解。儒家對這個問題的解答,通常是倒過來說的——告訴你不該怎樣要求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首先,如果你自己不想被什麼樣的標準來要求,就不要那樣去要求別人。

儒家談到這個問題,用一個字:恕。

恕,就是將心比心。之所以對別人有「要求」,並不是要「要求」別人,「約束」別人——而是有好的東西要與別人分享,就像自己得到一個冰淇淋,給別人留著,並不是「要求」別人吃這個冰淇淋,只是覺得冰淇淋好吃,希望能把吃冰淇淋的快樂帶給別人。但是你也要考慮別人是不是有糖尿病,是不是能吃。

「好好吃飯,按時作息,勞逸結合,與人為善」,像這些標準,拿來「要求」別人,說是「要求」,實際上是「分享」。因為某些東西好,不僅滿足於自己有,也希望別人有,所以才去「要求」別人。

「努力加餐飯」,這不也是要求嗎?但有誰不讚歎這種要求呢?

接下來還有問題:那是不是說,只要自己樂於接受的標準,就可以用來要求別人呢?

也不是。

比如,你是學霸,他是學渣,你要求自己考100分,考前三名,你很樂於用這種標準來要求自己,但用同樣的標準要求別人,就強人所難了。一個體重200斤的人,要求自己吃五碗飯,但怎麼能要求80斤的人也這樣呢?

《論語》對這個道理也有說法:「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箭的目的,不是要把靶子射穿。因為每個人力量不同,有人有勁兒,一箭過去靶子就穿透了,有人沒勁兒,但也可以射中靶心。

射箭的人多,很多人能射中靶心,就有人在裡面分優劣高下,認為能貫穿的人更厲害。孔子說,不要這麼想,這兩種一樣好。射箭只追求射中,不追求貫穿,因為各人力量不同。

因此,要求別人,很多時候,不宜要求別人的能力,但可以要求別人的態度。態度,就是靶心,朝這個方向射就行,但是不要求貫穿。一個人天資魯鈍,學習不好,不要求你考多少名,但是要求你有個好的學習態度,不要灰心喪氣,不要自暴自棄。哪怕考倒數第一,只要態度好,也不錯;哪怕考第一,如果自滿了,看不起別人,也不行。

講到這個層面,還是有人會誤解。還要繼續往細了講:

說學習,也不能狹隘地理解成學習成績、文化課成績。儒家講的「學習」,是廣義的學習,尤其重要的,是遷善改過,下學上達,是品格的培養和道德的完善,博聞強識倒在其次。《論語》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如果一個人天生不適合學文化課,但是很有體育天賦,音樂天賦,你把他關在學校里,讓他精力百分之百放在文化課上,只要他分一些精力在興趣上,就認為他學習態度不端正——這就很愚昧了。

所謂「態度上有要求」,是指做人的態度,做事的態度。應該要求他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不作惡的人,而絕不是要求他傾盡全力去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

我們很容易把自己認為正確的、有意義的事情安排給別人去做,如果別人做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做,就認為別人「態度有問題」——這方面的態度是可以有問題的,這方面的態度如果沒問題那才是有問題,一個被騙進傳銷組織的人,你能要求他「干一行愛一行」,要求他有「好的工作態度」嗎?

聽到「態度上可以要求別人」,有人就會在這些事情上要求別人,還以為自己是非常對的。

問題是很細的,一層扣一層,無論理解到哪一層,都很容易把它當成教條,併產生誤解。認為自己懂了很多道理,還是做不好事情,那是因為你懂的很多道理都是錯的。如果懂的道理還沒有抵達足夠深足夠細的程度,它一定包含著許多錯謬。

儒家講「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物格然後知至。不格物,就不能致知;不致知,就不知道火坑是火坑,還以為是很好的機遇。要「窮理」,才能「盡性」;不窮理,就不可能盡性,只可能「亂性」。

自己還沒把道理搞清楚、搞透徹,就去指點別人,要求別人,就很危險了。而道理無窮無盡,通過漫長的努力,也只能多明白一點點。因此,一定不要自以為是。在沒有很明了的地方,對別人提出要求時,只有謹慎而坦誠,善巧而謙和,才能少些過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路 的精彩文章:

王路:掃地僧與佔便宜
王路:後悔做朋友么?

TAG: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