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盛世寶相「皇極」明永樂宮廷造像精粹

盛世寶相「皇極」明永樂宮廷造像精粹

在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中,明代宮廷製作的金銅佛像尤為引人注目。由於明代宮廷造像的製作主要集中於永樂和宣德兩朝,所以又通稱「永宣風格造像」或「永宣造像」。皇帝為了推行宗教政策,加強漢藏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友誼,專門在宮中設立造像機構製作的藏式佛像。這批佛像以施賜的形式給予藏傳佛教上層領袖,以達到歸化人心、鞏固邊疆政權的目的。不僅做工精細,風格成熟、統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還是明代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漢藏友誼的重要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這一時期造像有共同的特徵,即面部較較寬平,軀體結構勻稱,寬肩細腰,造型端莊大方。四肢粗壯,肌肉飽滿,細部刻畫精細入微。衣紋與裝飾皆吸收中原地區傳統手法,體現中原地區傳統的審美情趣。造像座造型規範講究。蓮花座刻「大明永樂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六字紀年銘款,字體柔美;銘款從左至右刻寫,以迎合和順應藏族人藏文讀寫習慣。蓮花座下皆有裝藏,封底蓋中央部位刻畫十字金剛杵,固定封底蓋的方法為剁口法,並採用中原傳統失蠟技術,鑄完後進行鍍金處理,金質純厚,亮麗悅目。整體而言,此時期造像的造型完美,材質優良,工藝精湛,流光溢彩,彰顯出雍容華貴的皇家藝術氣派,是收藏家們夢寐以求的珍貴藏品。

造像規格之高,品相之佳,題材之少,為市場所稀見,不僅具有明代宮廷造像共有的文化藝術價值,而且以獨特的題材與造型顯示了特殊的歷史、藝術、工藝和宗教文化價值。

15世紀前半,明永樂皇帝年間所鑄造落款的鎏金佛像,極度精緻且展現了高超技藝,深為人所推崇。由落款可知,此件為北京宮廷作坊依皇命所造。

明政府為了聯絡西藏地方的宗教上層,在皇家的「御用監」監製下,製作了許多精美的佛像,作為禮品賜給西藏寺廟。明廷製作的藏式佛像約始於永樂六年,帶款的目前只見「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二種。

此尊釋迦牟尼佛造像整體造型端莊,比例勻稱,動態舒展,線條流暢,金色飽滿悅目,富麗堂皇,紅銅製作鎏金,表面略有自然的鎏金磨蝕痕迹,顯示出歲月的滄桑。工藝精緻,細部處理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品相一流,盡顯皇家風範。代表了明代佛像的最高水準,具有極高的藝術性,是典型的明代永樂宮廷製作的標準佛像。此像高27.3公分,在永宣宮廷造像中尺寸較大,且造型風格特殊,是一件稀見之品。

釋迦牟尼佛以此坐式入定悟道,右手結觸地降魔印,地神於是顯現,出來證明釋迦件尼已經修成佛。

黃財神是密教之護法神祇,諸財神之首。其是最早進入佛教的印度教神祗之一,其前身為葯叉神。其屬性從一開始就是財神,也是流傳最廣的財神,其造型因傳承而有些小差異,但其特徵大同小異。此尊西藏地區鑄造的黃財神造像是近年來首次出現明永樂宮廷的同類造像中的精品,無論是從造型還是從細節上看,此造像都可謂是十全十美,是一件無可挑剔的上乘之作。

此尊財神頭戴花冠,頂束髮髻,髻頂飾火焰寶珠,余髮結成髮辮垂於兩肩,耳際有扇形冠結,耳側繒帶呈U字形翻卷,耳下垂圓環。面相豐圓,高鼻闊口,雙目圓鼓,面容似慍非怒。雙肩寬厚,肌肉飽滿。上身飾項圈和長鏈,項圈下綴U字形連珠式瓔珞,下身著長裙,腰間束帶,腰帶下亦有U字形連珠式瓔珞裝飾,雙肩披大帔帛,手和足部飾有釧躅。裙子與帔帛採取寫實手法表現,衣紋流暢優美,生動表現出絲織物本有的質感。

財神右手托檸檬果(Jabhara),左手輕撫吐寶鼠頸背部,置於左腿上。吐寶鼠口吐珠寶,財神以遊戲座姿勢踞於單層仰蓮蓮座之上,右腿伸出下踏寶瓶,此處的寶瓶暗示著珍寶。蓮花座造型規範,上下邊緣各飾一周圓形連珠;蓮花瓣周匝環繞,飽滿有力,頭部飾有立體感頗強的卷草紋;座面陰刻「大明永樂年施」六字銘款,為永樂宮廷造像最明顯標誌。蓮座下封藏保存完好,封底蓋中央刻有精美的十字金剛杵,封底邊緣有封蠟和硃砂,座底邊緣均勻剁出八個剁口。整體造型端莊,形象生動,比例勻稱,工藝精湛,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局部特徵,皆體現了明代永樂宮廷造像鮮明的藝術和工藝特點。

明代宮廷造像是明代永樂和宣德兩朝宮廷御用監「佛作」製作的漢藏風格造像,主要賞賜給西藏上層僧侶,為朝廷推行的宗教籠絡政策服務,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工藝和宗教價值。此尊黃財神造像用料考究,鎏金平整厚重,顯然經過了細心的壓金和拋光,以工藝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不計成本。藏區造像精粗的差別,最主要的因素往往取決於施主或寺院的財力,以此組造像來看,能負擔如此不菲工費的,最有可能是西藏最大的寺院之一,但是由於同類明永樂宮廷黃財神造像存世量極為少,本尊屬市場上首次出現,亦很難確切判定其來源。特別是其品相十分完美,堪稱明代宮廷造像上品之作。

阿閦佛,是印度梵語音譯名稱,漢譯「不動佛」、「不動如來」,意為不嗔恚。在佛教世界裡,他有兩種不同的身份。一種認為他是初期大乘經典中宣稱的主持東方凈土世界的佛陀。據《大寶積經》記載,阿閦佛在因地時,受到大日如來的啟發,萌發「對眾生不起嗔恚」的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終於在東方阿比羅提(妙喜)世界七寶樹下成佛,佛剎名為「善快」。由於其願力所感,這一佛剎中沒有三惡道,一切眾生皆行善事,環境極其殊勝。佛典還宣稱,往生妙喜世界的因緣有多種,但最根本的因緣則是「應學不動如來往昔行菩薩行,發弘誓願生其國」。再一種認為他是佛教密宗崇奉的五方佛之一,代表水大,象徵大日如來的大圓鏡智;身體藍色,常現比丘或菩薩裝束,以大象為坐騎,多與中央毗盧遮那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組成五方佛的形式一起受到供奉。但是,我們常見的阿閦佛多為五方佛中的阿閦佛。此尊明代永樂款銅鍍金阿閦佛像即為其中之一。

此像頭飾螺發,並戴花冠,頭頂肉髻高隆,髻頂安火焰形寶珠,耳側繒帶呈U字形翻卷,耳下垂圓環。面形方正,面容莊嚴肅穆。雙肩寬厚,腰部收束,軀體柔軟,肌肉飽滿。上身飾項圈和長鏈,項圈下綴U字形連珠式瓔珞,下身著長裙,腰間束帶,腰帶下亦有U字形連珠式瓔珞裝飾,雙肩披大帔帛,手和足部飾有釧躅。裙子與帔帛採取寫實手法表現,衣紋流暢優美,生動表現出絲織物本有的質感。結跏跌坐於雙層束腰蓮花座上,左手橫置臍下結定印,右手下垂結觸地印(又稱降魔印)。蓮花座造型規範,上下邊緣各飾一周圓形連珠;蓮花瓣周匝環繞,飽滿有力,頭部飾有立體感頗強的卷草紋;座面陰刻「大明永樂年施」六字銘款,為永樂宮廷造像最明顯標誌。整體造型端莊,形象生動,比例勻稱,工藝精細,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局部特徵,皆體現了明代永樂宮廷造像鮮明的藝術和工藝特點。特別是其品相十分完美,堪稱明代宮廷造像上品之作。

明代宮廷造像是明代永樂和宣德兩朝宮廷御用監「佛作」製作的漢藏風格造像,主要賞賜給西藏上層僧侶,為朝廷推行的宗教籠絡政策服務,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工藝和宗教價值。在現存的明代宮廷造像中,我們發現不同的造像題材有30餘種,其中就有多尊阿閦佛像,也有其它四方佛像多尊。題材上雖然不算希奇,但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不僅見證了明代漢藏民族之間的友好關係和深度的文化藝術交流、藏式佛像和宮廷藝術的極大成就,而且反映了明代中央政府對藏傳佛教各教派和藏族人民的普遍尊崇,因為它是藏傳佛教各教派和藏族人民共同信奉的題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山古玩 的精彩文章:

大明宣德五年工部尚書吳邦佐造?這種爐絕為後仿!
新瓷做舊和高仿瓷的甄別六法

TAG:半山古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