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北漂的時候,我和媽媽和解了。

雖然我們常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他們生你養你很不容易,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父母會犯錯,一些小錯也許影響不大,一些大錯卻誤子女一生。

我曾經拿起小時候被媽媽「傷害」過的事情,和她爭論,原本我就覺得她不可能接受,果不其然,她一副」你大逆不道「的樣子,覺得我在污衊她。

那一次的吵架,我們冷戰了很久。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當我在北漂時,偶然間遇到一個朋友分享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再向媽媽提起這件事,發消息說:我沒有撒謊,我是不是永遠都得不到你的道歉?

媽媽發了很長的文字,最後道歉說,自己有時候詞不達意,傷害了我,她也是無心的。

我看著屏幕上的「對不起」,眼淚溢出眼眶。

其實我真的需要那三個字嗎?不,我需要的是「放下」

接納和放下過去,改變現在和未來,讓自己釋然,掙脫束縛,開始新生活。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有人不自信,是因為從小就被父母責罵,做任何事情都他們數落。有人不敢結婚,是因為看到父母的婚姻並不幸福,沒勇氣給予一生的承諾。有人沉默寡言,和別人保持距離,是因為自己在冷冰冰的家庭中長大。

還有很多人,比如金像影后春夏,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對婚姻是既期待又害怕。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圖片來源《奇遇人生》

49歲的高曉松,在節目里坦白自己曾經對原生家庭的不滿。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圖片來源《奇葩大會》

馬東問過心理學家武志紅問題:很多人把長大以後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過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門檻,都歸結為原生家庭,有那麼嚴重嗎?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圖片來源《奇葩大會》

武志紅說:有。

他說:


家庭是這個世界的濃縮,一個社會中的家庭是整個社會的一個濃縮,而這個人又是家庭的濃縮。

我們知道,父母不是神,他們也是人,會犯錯,但只要他們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理解,孩子會原諒父母偶爾的小錯誤,比如發火。

但像《原生家庭》作者蘇珊·福沃德博士說:


很多父母的負面行為是持續存在的,始終支配著孩子的生活,這些就是

「傷害型父母」

她指出,傷害型父母所具備的共性是「有毒」。什麼意思?當這些父母對孩子施以傷害時,就像化學毒素一樣蔓延孩子整個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會隨著成長不斷加深。

《原生家庭》是一本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真實心理諮詢案例,分析了6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子女受傷害後的生活。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這本書並非控訴父母,而是重點分享具體的改變對策,讓受過原生家庭傷害的人能獲得勇氣和力量,從和父母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出來,獲得自由和幸福。

武志紅為《原生家庭》寫推薦序,認為這本書是真的很重要,沒有很深的道理,能讓我們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家庭。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我大力推薦人人都去看這本書,如果你此刻還無法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給自己一次機會,去讀一讀這本書;如果你不了解原生家庭,希望能給孩子幸福快樂的童年,那更要讀一讀這本書,儘可能避免犯錯。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原生家庭的行為模式

作者說:父母要滿足孩子最基本的物質需求,保護他們的安全,給予深層次的情感關懷,在道德倫理方面做正確的引導。

如果父母做不到以上義務,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程度上的傷害,比如以下:


1. 不稱職的父母

這類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不作為」,疏忽照顧孩子。

有的父母是消失不見,沒有承擔起父母的責任;有的父母則扮演弱者的角色,激發孩子的保護欲,讓孩子被迫成為「看護者」。


2. 操控型父母

這類父母會不斷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得反抗。孩子成年後,會對自我的身份認知有些模糊,無法脫離父母獨立生活,產生無力感。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3. 酗酒型父母

這類家庭一般是對外偽裝成「正常家庭」,家庭成員不能透露酗酒者的事情,孩子被迫活在了說謊和孤獨的缺愛環境下。

當酗酒者的孩子成年後,他們的配偶往往也是酗酒者,重現過去痛苦的經歷,被稱為「強迫性重複」。


4. 身體虐待型父母

這類父母打孩子,有時候並不是因為孩子犯錯,而是由於自己情緒問題。在一些案例中,被虐待的孩子會不自覺步父母的後塵,成為一樣的虐待者。

但同時,有很多受虐的孩子長大後,並沒有成為施虐者,只是難以接受溫和的、不暴力的教育方式。他們不會給自己的孩子定規矩,容許孩子自由發展,埋下了縱容、溺愛的「定時炸彈」。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5. 言語虐待型父母

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類父母用「你真蠢」、「你真沒用」等等言語傷害孩子。

無論這類父母的出發點如何,是真的討厭孩子,還是刻意說狠話,讓孩子「發奮圖強」,但毫無疑問,這種方法是不對的。


6. 性虐待型父母

對於受虐的孩子來說,這種被侵犯的經歷難以啟齒,他們無法擺脫自己無能、無用、罪孽深重的感覺,背負著巨大的精神創傷。

無論施虐者是誰,這種行為本身是違背道德和法律,更何況孩子面對這樣的父母,身心傷害更重。

在結束第一部分前,作者討論了「家庭體系」

  • 健康的家庭體系:家庭成員是獨立的個體,父母鼓勵孩子追求自由和個性,建立自尊心,勇於承擔責任。
  • 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孩子必須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為保持一致,施虐者常壓抑受虐者的個性發展,混淆他們的個體想法。這樣的父母在面對危機時,一般是矢口否認、推卸責任、強行阻撓、拉攏孩子對抗配偶、保守秘密。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讀完第一部分,我了解到「有毒父母」的行為及背後的原因,和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當我們理解了,才能去做正確的選擇,接下來就是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東野圭吾曾經說過: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不能說看這本書就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畢竟這樣的話未免太不負責任,但作者在第二部分提供了一些策略,讓讀者能做出一些改變,重新定義自己和父母、伴侶、孩子、他人的關係,找到合適的生活方式。


1. 釋放內心的悲痛和憤怒

並非一定要「原諒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原生家庭的陰影下走出來,獲得內心的真正平靜。


2. 理解正確的觀念

審視你的內心感受,停止自我毀滅性行為,尋找真正的自我。


3. 做自我界定

這並不等同於「自私自利」,是勇於找到自己和父母的界限,雙方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應成為對方的附屬品。


4. 不再自我懲罰

不再承擔在童年時受傷後的「莫須有」的責任,把責任還給施虐者,但別用這個借口逃避其他事情的責任。


5. 直面父母

與父母對峙,重要的不是他們的反應,而是你的回應。

敢於告訴他們事情的真相和你的反應,以及你之後的打算。也許一次談話並不能得到完美的答案,但這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如果你被原生家庭傷害過,是繼續不原諒還是選擇放下?

本書還有其他很棒的內容,比如最後提到的心理治療,簡單且有趣。

看著作者分享的海量案例,有的患者在前半生深受痛苦折磨,有的患者成功和解,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

讀《原生家庭》是為了讓我們相信自己,找到真正的自我,像《都挺好》里說的: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

願我們餘生,都能活得開心和自由。

with love,

豆奶小姐


豆奶小姐,自由撰稿人,喜歡美食、設計、極簡生活方式,喜歡就關注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