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國之危莫大於合縱,戰國二百年遭遇超五次,看歷代秦王如何化解

秦國之危莫大於合縱,戰國二百年遭遇超五次,看歷代秦王如何化解

從「三家分晉」到「田氏代齊」,周朝的天下漸漸形成了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為首的群雄並立,互相爭霸的局面。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戰國初期的秦國算不的「一雄」,由於其內部的「四代亂政」和戰國首霸魏國的連年征伐,秦國早已經失去了秦穆公時期的榮光,淪落為困守西陲,與戎狄雜居的窮弱小國。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開始,秦國以鐵血手段強勢崛起,內務耕織,外戰諸侯,打造了一支能與列國爭雄的虎狼之師,秦國才真正的成為七雄之一。

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雖然經濟實力和軍隊的戰鬥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與列國顯得格格不入,尤其是秦國「斬首記功」的二十等爵制,更是被六國視之如蠻夷,斥之為虎狼。待到秦國東出函谷,虎視列國之時,在大秦兵鋒之下的六國又從「諸侯卑秦」變成了「諸侯畏秦」。正是在這種鄙夷而又恐懼的心態之下,六國經常一拍即合,三五成群的合兵抗秦,被人稱之為「合縱」。雖然秦國並非唯一一個被「合縱」攻打的對象,當時一些強大的諸侯,如齊國、楚國也都成為過「合縱」攻擊的目標,但要論誰遭遇過最多次的合縱,那一定是秦國。在戰國二百年的歷史當中,秦國遭受的大規模合縱就不下五次。

公元前319年,魏國驅逐張儀,改用主張合縱的公孫衍為相,積極聯絡諸侯,意在合兵攻秦。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大諸侯出兵伐秦,想要打進函谷關,一舉滅亡秦國。然而由於諸侯內訌分裂,實際與秦國交戰的只有韓、趙、魏三國。公元前317年,秦惠文王派秦將樗里疾開關迎戰,在修魚大敗三國聯軍,斬首八萬二,俘虜韓國大將申差,第一次合縱被破。

公元前298年,沒能在秦國坐上國相,還差點丟了性命的孟嘗君田文,在回到齊國後聯絡魏、韓兩國,合兵攻秦。此次合縱以齊國名將匡章為主將,攻秦至函谷關,封鎖秦國達三年之久,後來趙國和宋國也派兵參戰,終於攻破了函谷關。之後因為秦國主動歸還了韓國的武遂和魏國封陵等地,兩國撤軍,齊國獨木難支,也撤出秦國。

公元前294年,由於前一年秦將白起在伊闕之戰中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各國震恐。縱橫家蘇秦和趙國權臣奉陽君李兌聯絡諸侯合縱攻秦。後齊、燕、趙、韓、魏五國響應合縱,出兵攻秦,結果因齊國在背後獨自滅宋,加上秦國主動歸還魏、趙故土,五國調轉矛頭,殺向齊國。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繼位之後,再次興兵東出,攻滅東周之後,又再度攻趙、攻韓、攻魏奪取了大片的土地。魏安釐王任用信陵君主持抗秦大局,由於信陵君在邯鄲之戰中的威望,很快就得到了諸侯的響應,紛紛派兵助魏抗秦。於是,魏無忌率領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秦將蒙驁敗逃,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鎖秦於關內。後秦國用流言離間魏國君臣關係,信陵君兵權被奪,五國攻秦失敗。

公元前241年,在秦國的兵鋒之下,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的山東列國,再次提出合兵抗秦,同樣很快得到了除齊國之外的各大國的支持。同年,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在趙將龐煖的帶領之下,繞過秦國函谷關,取道蒲阪,攻入秦國腹地。初時聯軍進展順利,攻到了咸陽附近的「蕞」地,但因勞師遠征,此時聯軍兵鋒已老,在呂不韋集結的重兵攻擊之下,很快敗退。

在龐煖率聯軍攻秦失敗後,「合縱攻秦」就再也沒有成行過了,六國滅亡已成定局。十年之後,千古一帝秦始皇終於將秦國變成了秦朝,將六國變成了郡縣,分裂對抗了數百年的華夏大地,終於在歷盡劫波之後走向一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花布雨 的精彩文章:

一代雄主秦昭襄王,用五十六年、四場大戰,將六國由猛虎變成綿羊
商鞅變法中一條法令,造就了白起,成就了秦國,滅亡了秦朝

TAG:歷史花布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