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周末帶孩子在餐廳吃飯時,看到一個男孩大概6歲了,吃飯時父母幫著孩子夾菜並拿起紙巾幫忙擦嘴;在遊樂區玩耍時,看到了他的媽媽蹲下幫孩子穿襪穿鞋;一會兒幫忙遞水壺,一會幫忙擦汗,我在想,這些不是孩子自己就能做到的嗎?

很多父母習慣於做孩子的「保護傘」,處處護著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風吹雨打」,這樣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成長的空間,錯失學習自控力的良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不斷自我體驗、自我負責的過程,只有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源於網路圖


父母學會放手,給孩子嘗試和體驗的機會

每個父母都知道孩子獨立很重要,也知道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但卻不知道如何去做,我們經常見到的情況是:父母能幫孩子做的,幾乎都會去做,由於父母剝奪了孩子自己嘗試和體驗的權利,還失去了學習自控力的機會。

記得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故事:


有位中國父親帶著孩子的去德國旅遊,有一天,在海邊,看到一位德國媽媽在躺椅上看書,她的孩子卻抓了一把沙子往嘴裡塞。

這位父親看到後,非常著急走上前去,提醒德國媽媽,「你的孩子要吃沙子了。」可是,那位母親非常茫然。「那又怎麼樣呢?」她說,等他嘗過之後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也就不吃了。

那位父親很愕然,如果這是在中國,大部分父母會阻止孩子,告訴孩子沙子不能吃,抑或是孩子自己放到嘴裡發現難以下咽,結論是一致的,但獲得這個結論的方式卻不一樣。前者,孩子獲取的是父母判斷之後提供的間接經驗;後者,孩子卻是親身體驗之後的直接經驗。

只是差別就在體會上,回憶一下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事,你會發現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親身體驗。有時候,成人眼裡舉手之勞的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他們反而能從中體會到更多,對他們的影響也更深遠。

孩子長大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實踐性。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明白許多道理,而作為父母應該儘可能多地為孩子提供體驗的機會。

孩子的成長不能替代,父母往往太急於幫助他們,或者要求他們一出手就是正確的。可也正是這樣,父母剝奪了孩子發現的機會,扼殺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打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主動性。

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長大,生活能力強的孩子長大後是充滿自信的、有魅力的人。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別再怕孩子摔跤,孩子能自己爬起來

每一個孩子都會在成長的道路上摔跤、跌倒,面對這種情況,父母的做法大概分為兩種:

第一種:當孩子摔倒,父母擔心孩子摔疼了,立馬跑過去攙扶,邊扶邊安慰。當父母流露出驚慌失措的情緒,本來沒哭的孩子會受到父母的感染,從而產生恐懼緊張和委屈的心理,便開始大哭起來,越哄孩子哭的越厲害。

第二種:孩子摔倒時,暗中觀察孩子的表現,如果覺得孩子摔的不嚴重,父母會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甚至視而不見,這無形中會讓孩子覺得:摔跤並不是什麼大事,孩子就會選擇自己慢慢爬起來了,從而培養了孩子堅強的意志力。

對比這兩種做法,無疑第二種做法是明智的,這種看似冷漠無情的教養方式,其實是一種更深沉的愛,這種做法能使孩子學會控制自己摔跤後的情緒和行為,提升自控力。

父母要認識到,孩子小的時候面對的是個跟頭,將來還可能面對學習、工作、感情等諸多方面的挫折,如果你希望孩子堅強地面對那些「跟頭」,就要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學會放手,相信孩子能自己爬起來。

當然在父母放手的背後,是給孩子創造自我成長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見機行事,給孩子鼓勵

放手讓孩子爬起來,並不是一味地坐視不理,當孩子摔得較重時,父母還是要表達關愛的,否則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他,關鍵時候要給孩子鼓勵,讓孩子學會堅強。

比如孩子在學習中或其他方面「摔倒」(遇到挫折),理性的父母應該第一時間詢問:「你還好嗎?」聆聽孩子們的感受,也是一種關愛。孩子們會因為父母的這個舉動而感動和滿足,重新獲得力量。

2,分析原因,鼓勵孩子「再走一次」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摔跤、跌倒,甚至受傷,這些都是難以避免的,孩子摔跤後,不能讓孩子「白摔」,應該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美國心理學者亞當·格蘭特說,small wins(小成功)能幫孩子找回自信。如果一個剛學步不久的寶寶由於被小石頭絆倒,鼓勵Ta「再走一次」是重拾信心的最好辦法,幫助Ta下一次再走同一個路段時擺脫猶豫。而當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如果因為穿褲子遭遇挫折,讓Ta重新耐心來一次也是個重拾信心的好辦法。目的是讓孩子們獲得這種心理感受——我犯了一次錯誤,現在我找到了避免錯誤的方法了。

父母們在面對孩子「摔倒」時,不僅要關心,但又不能太當回事,「摔倒」了孩子能「爬起來」並且「再走一次」才是一次完滿的成長。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源於網路圖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學會對自己負責

我們常常認為替孩子做決定是我們做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我們忽略了一件事情,孩子雖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喜好和判斷。他們可能比你更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記得小時候我的鄰居家裡有個9歲的男孩,他的父親是籃球教練,為了他培養成下一個姚明,天天強迫他做各種訓練,但是他對籃球壓根沒興趣,經常想著法子偷懶。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別人在跳民族舞,立刻被深深吸引了,於是一有時間他就看著網上的教學視頻反覆練習。他爸發現後,胖揍了他一頓,但是他仍舊堅持不放棄,最終,他考上了北京舞蹈學院,成為了一名非常優秀的舞者。

很多父母喜歡為孩子做決定、替孩子做選擇,在他們看來,這是替孩子著想,為孩子好,網路上有一句調侃:「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記得在公園,看見一個孩子穿著單薄的衣服,在興奮地玩皮球,媽媽手裡拿著衣服站在一旁,其實,孩子處於運動狀態,不容易感覺冷,可是,媽媽一直在催促孩子加衣服,其實並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

父母經常會以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孩子的需求,然後自作主張地滿足這個需求,殊不知,這未必是孩子需要的,父母正確的做法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孩子的需要,並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個「獨立成長論」,她認為獨立是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聚力量。做父母的應該明白,事事幫孩子拿主意,雖然為孩子提供了比較優越、舒服的環境,卻讓孩子失去了獨立性。要知道,依賴一旦成為習慣,就很難改掉。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小,還不足以作出正確的決定,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在與其溝通後,指導他們作出決定。但是如果一旦你同意了讓他自己做決定,那麼就應該信任他尊重他的決定,不要橫加干涉。

如果孩子的個人決定經常得不到父母的關注,且父母長期過度包辦,他的自主意識就會被抑制,自信心會受打擊,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消極的評價,長大以後,可能會缺乏判斷和做決定的能力,缺乏責任感,缺乏主見。到那時即使父母想訓練他讓他自己作主,他的這種意識和能力恐怕也難以培養起來了。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尊重孩子的個性

有這樣的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


一頭獅子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尾巴上多了一個寫著「驢子」的標籤。

獅子十分惱火,想盡辦法把這個標籤弄下來,但卻沒有成功。

更讓它惱火的是,每當它走在路上,其他動物都會指著它尾巴上的標籤,小聲地議論道:「那是驢子,不是獅子。」

一開始,獅子並不認為自己是驢子,因為它比其他獅子健壯,是一頭彪悍的雄獅,與其他動物相比,自己的體型更龐大。

可是,說它是驢子的聲音多了,它開始懷疑自己的真實身份。

一天,獅子氣急敗壞地質問另一頭獅子:「難道你也認為我是驢子嗎?」

這頭獅子說:「驢子先生,你雖然長得像我,可你和我不是同類,你的尾巴上明白地寫著『驢子』啊!」

漸漸的,獅子接受了自己是一頭驢子。

而這與人無異。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也被稱為「標籤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請大家好好回憶一下,自己有沒有說過以下這種話:

「我家的那娃有點膽小!」

「他啊,膽子太小了,見到陌生人也不喊人,像他爸小時候。」

「哎喲喲,別說了,笨得要死,什麼都覺得很慢,愁死我了!」

「三分鐘熱度!」

「就喜歡欺負別的小朋友,氣死我了。」

……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源於網路圖

父母們可能會想:我給孩子貼的這些標籤,是希望暗示和引導孩子往父母所期待的方向發展。但作為一個情緒管理能力還沒有養成的孩子,一旦被貼上負面的、不好的、越軌的標籤,不僅不會改變孩子那些在父母眼中的「不良行為」,反而會更容易加入「越軌」群體,更容易在「不良行為」的道路上越滑越遠。

每個孩子都有很強的可塑性,孩子的缺點並未定型,只是暫時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只是對孩子錯誤行為方式一味的簡單指責,而應該是給孩子示範正確的動作,這樣才能有效地更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同時誇讚可以很好地激發孩子改正缺點的積極性,這種方式教養出來的孩子,才會充滿陽光。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作為父母,可以相伴孩子的前半生,卻無法參與孩子的後半生。孩子終究有一天需要獨立生活,與其替孩子遮風擋雨,包辦一切,到不如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摸索,去探尋自己想要的一切。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走得更遠,生活的更幸福。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避免孩子「蛋殼心理」,3個正確教養方式父母要學會
只有管制才能讓孩子聽話?父母要記得「零管制」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