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牛晉桂-周易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

牛晉桂-周易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

牛晉桂-周易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牛晉桂

老師簡介:山西中醫學院畢業,鐵杆中醫。師承祖父,研習中醫,旁涉周易,又學佛理,以易研醫,以醫通易,傅山女科,青主書法,開發創新,三部六義,外治療法,協調針技,兼用他學,靈龜八律,九宮開穴,診斷治病,宗天人觀,五運六氣,手診面診,耳診腹臍,相應針灸,手針面針,針腹臍,醫治范籌,內外婦兒,各處疼痛,治療原則,針葯並立,病治病,以效為先,團結同道,光大中醫。

牛晉桂-周易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

顏大夫推薦

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足可見《周易》對中醫的指導作用。牛晉桂老師是當代中醫中易學功底非常紮實的臨床家之一,雖未曾謀面,但是從牛老師在「三晉經方論壇」中幾次關於易經與中醫的講座中感受到了牛老師厚實的功底。今天為大家推出的講座是牛老師關於易經指導下的中醫臨床應用,如方葯,針灸。同時牛老師也在講座中拋出了幾個問題,大家可以嘗試著去解答……

錄音整理版:

大家好,明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剛才我看新聞,抗戰老兵向守志將軍,今年98歲,他說了一句話: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題目叫:「九死不悔為中華」,也就是九死一生也不惜保衛中華。借這個主題我們開個場,我們作為華夏民族的後人,作為龍的傳人,保衛中華同樣也要保衛中醫,保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周易是中國古老先賢們窮其一生精力去創造和發展的一門學術體系,我們要好好學習和研究。

臨床中各種各樣的病變,我們用什麼方法去解決?下面我們具體講一講周易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古人很早就有:「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 地有十二水經,人有十二經脈... 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牛晉桂-周易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

人與天地相應。八卦理論告訴大家就是以天地相參,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司外揣內,這與中醫取象比類的思想不謀而合。人體氣血流注次序:從寅時開始,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周而復始,運行不休,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大家有誰想過這個是怎麼來的嗎?可能大家很少有人會去想,我也曾困惑於此。後來因為接觸到易經,而且一直堅持把他與中醫臨床試著相結合,發現原來中醫的很多理論體系不是一睜眼馬上就可以發明創造出來的,他必須有一套理論體系,或者是經過推演而來的。

易經是講陰陽氣機升降運行的規律,裡面有一個先天卦象,這個先天卦象蘊含人類經絡氣血流注的奧秘以及人體經絡分布的奧秘甚至蘊含治療疾病法則的奧秘。

牛晉桂-周易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

先天卦象圖

天地定位,乾坤。

山澤通氣,艮兌。

雷風相薄,震巽。

水火不相射,離坎。

先天卦講的是陰陽的對峙。天為乾屬陽,地為坤屬陰;艮為山屬土,兌為澤屬金;坎為水,離為火;震為雷屬相火,巽為風屬木。那麼卦象的順序就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陰陽平衡對應關係,乾與坤相對,就是父與母,艮兌、震巽、離坎分別相對,就是六子:乾坤生六子。中醫也遵循八卦的對應平衡原理,而且還十分重視人體陰陽平衡的問題。舉個例子,兌為金代表肺與大腸;離為火代表心與小腸;震為相火,雷龍之火,代表三焦與心包;巽為木代表肝與膽;坎為水代表腎與膀胱;艮為土代表脾與胃;然後將統攝一身之陽的督脈歸為乾卦,主持一身陰氣的任脈歸為坤卦:這樣就把人體十二經絡與之相對應了,正好形成了手足三陽三陰脈加上任督二脈的對應關係。這樣下來我們就知道原來中醫與周易之間是密不可分的。

另外,氣血流注的順序,從兌卦肺-大腸到艮卦胃-脾;至離卦心-小腸到坎卦膀胱-腎;至震卦心包-三焦到巽卦膽-肝,這也剛好與八卦對應,與「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相對應。所以氣血流注圖及其傳變包括六經的傳變都是與周易八卦的這幾句話相對應,由此推演而來。

氣血流注圖裡唯獨沒有督脈和任脈。《內經》里是有任督二脈的流注的,後來醫家做了調整,去掉任督二脈剩下十二經絡對應十二時辰。《內經》里流注次序是從督脈開始,下接任脈,然後是肺脈以後的流注。把任督二脈去掉,首推肺脈,起於寅時的流注也符合道理,但不是古人的本意,加上似更合乎古人對人體經絡的描述。古人的天人相應的觀念是很有道理的,與天地相參。「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但現在很少很少去應用了。大家一定要回歸經典去研究它,要多問為什麼,不要人云亦云。中華文明的復興,堅信自己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中醫經典是有用的,是正確的,樹立中醫自信心,首先要樹立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

以上是我簡單介紹從先天八卦里推演出來人體氣血流注次序的奧秘。大家要知道易學並不是沒用,而是中醫產生的基石。包括以後我們有什麼創新理論,也絕對是從可以從易學裡得到的。

牛晉桂-周易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

下面講一下臨床中易學的應用

舉例1:指導開方

男,13歲,上課時突然暈厥,醒時發現四肢不能正常活動,住院治療上肢恢復,下肢仍無改善,站立時跌倒。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上午十點多服用,十二點多就可以行走。下午兩點多又喝了一次,五點多就可以正常行動了。脈象弱。那麼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選用這個方呢?我的分析用的是合化,丙辛合化為水。陰盛則陽病,陰盛則寒,五行會制化。丙辛合化是腎氣,水氣太旺。如果一個人水氣太旺,就會導致突然發病,而且是急症,這種情況下用這個方就有用。只要丙辛日突然發病,沒有誘因的發病,就可以用金匱腎氣丸。

舉例2:指導針灸

這樣的案例就更多了,有兩種情況:易經有先天卦、後天卦,我們就按照先天卦卦位和後天卦卦位來找就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隨機選地方,只要是個獨立結構,可以把先後天卦放上去的獨立面。舉個頸椎或者落枕的問題,找到先天卦或者後天卦的乾位、坤位、巽位、離位,都可以。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先天卦、後天卦。剛才我發了先天卦的圖,下面我發一個後天卦的圖。

牛晉桂-周易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

後天卦象圖

應用很簡單,頭部的病變都可以選離卦;左右肩膀的病變可以選巽卦、坤卦;心臟的病變也可以選用離卦。這個很有意思,是易學的辯證系統。大家有學過臍針、腹針和眼針的,就會有所了解。其他的比如咳嗽,可以選艮卦、兌卦、乾卦、坤卦。因為咳嗽屬肺,肺臟的本位是兌卦,可以直接扎本位。土金是母子相生,所以可以扎艮卦等等很多例子。第一不是子午流注選穴;第二不是常規選穴;第三不是循經選穴;完全直接從易學裡推演出來的。

我再舉幾個例子,大家也都思考思考為什麼選用這幾個穴位?

頭暈頭痛,用易學指導下的選穴方法我選用承滿、中脘兩個穴位,針刺下去頭暈即消失,請問是為什麼?

頸椎病引起的頭痛頭暈,我選的是上關、胃俞兩個穴位,病變就消失了,請問是為什麼?

不明原因的腹痛,我選用手三里,效果很好而且穩定不反覆,請問是為什麼?

這就是周易在臨床中直接指導而產生的具體方法。當然卦象的位置要布對,還有你要知道每個位置代表什麼病,這個我以前講過,大家可以去複習一下。了解到是什麼病,直接找到卦象所在你布置的結構的位置,你可以放到肚臍上,放到臉部,甚至任何一個穴位周邊都可以,因為他屬於中醫宇宙觀天人相應合一的大全息理論,叫天人合一的宇宙系統更合適,這是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只要掌握了卦象的涵義,你就可以拿來用,而且效果很好。

但卦象沒有那麼簡單,卦象扎錯順序效果就會減半,因為卦象涉及到吉卦和凶卦,要注意。比如解決腰的問題時,是先扎乾卦還是先扎坤卦呢?正常情況下是先扎坤卦,再扎乾卦。坤卦為上卦,乾卦為下卦,產生的是地天泰;而且先扎坤卦為母,再扎乾卦為子,叫母子相生關係。如果先扎乾卦,再扎坤卦,會發生否卦,痞塞不通之象;而且先扎子,再扎母,這叫子病及母。以後大家可以多多了解一下,周易他在臨床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後人不明原因地要去打壓他,但為什麼他還叫帝王之術呢?反過來想一想你就明白了。

那麼通過周易指導的還有什麼方法呢?

其實很多,我們可以把中藥甚至傷寒論里的每一個方子都可以歸到卦象里

每天都有一個卦象,每天的卦象和傷寒里一個方子絕對是一一對應關係,而且即使你不號脈,開出處方的效果也不會比別人差,那麼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呢?

易學講究的是天人合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並不因為你起了這個卦或者你用了這個葯然後去治這個病才有效;也不因為你起不起這個卦用這個方才會有效,沒有任何因果關係,是不同時空同一個東西的契合,心理學上榮格提到過,這是同時性效應,大家可以涉獵一下。

易學是很有意義的,是值得我們去花時間研究的。了解了以後臨床中就多了一個手段和方法,效果完全很好不比任何一個治療手段差,而且有些地方甚至會超過一般的手段。無論你水平有多高,仍然有解決不了的病變,這種屬於人力所不能為的情況下,你可以嘗試用一下他,你會發現他很奧妙,你會很佩服他,而不是去打壓壓制質疑。

牛晉桂-周易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

大家下來一定要很細心地研究中華文化的博大,研究中華國粹中醫的根本到底在哪裡?這是我今天講課的主要內容,告訴大家周易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而且效果是有多獨特,在解決一些雜病的時候優勢更加突出,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上個月我們用這套方法在臨床中實驗了一下,除了一例計算失誤的以外,其他的十幾例效果都很好,而且只是剛剛開始弄。大家想想易學裡還有很多的道理,能沒有用嗎?只是現在我們還沒有費心思去研究它,如果我們細心去研究一下,可能就會對我們現在所學更有啟發性,或者更容易有所突破。

謝謝大家,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預祝明天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取得圓滿成功,也祝大家都能揚國威,弘國粹!再次感謝!

翻譯:蔡果宏

排版 :朱麗莉

聲明

本文章是牛晉桂老師於2015年9月2日在三晉經方論壇微信群里的講課,由「中醫家」委託中醫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歡迎投稿:zcyk@zhongyijia.com.cn

搜索「中醫家"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陽明病外症可「無汗」辨
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味覺障礙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