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不想養出一個急性子的孩子?你得從1歲前就努力了

不想養出一個急性子的孩子?你得從1歲前就努力了

急脾氣孩子不是壞孩子

他不過是需要你多點耐性

文 |軒軒媽

本文由親寶寶原創首發

1

前兩天閨蜜聚會,約在了一家環境清幽的餐廳。可沒想到的是,我們坐下沒多久,安靜的氛圍就被打破了。

「我要餓死了,快上菜快上菜!」隔壁桌坐著一家三口,小男孩可能是肚子餓了,一直嚷嚷。

上菜後,小男孩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塊豆腐放到嘴裡,隨後發出一聲尖叫,一邊喊著「燙死了」一邊開始哭。

媽媽對著我們尷尬笑笑,在表達了歉意後轉頭開始批評男孩子:「急什麼!我說了多少次慢慢吃!看,又把嘴巴燙了吧!」

在圍觀了一陣混亂之後,閨蜜陶陶悄聲說:「這孩子脾氣可真急啊。」

「嚯,可不是嗎,我家兒子跟這小孩差不多,也是個急脾氣。每次出門都是他催我,只要他把鞋子一穿好,就徹底坐不住了,我要是耽擱一下,收拾提包、補補妝什麼的,他就開始著急,發脾氣大喊大叫,只有順著他馬上出門了,才會消停。」瑤瑤家的兒子,確實是「遠近聞名」的急脾氣了。

瑤瑤為了讓她兒子的急脾氣慢下來,可是費了不少勁兒。性格急躁的孩子遇事容易著急,沒有耐性,有時候太過粗心,急躁時還會不自控地發脾氣。

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急脾氣的孩子往往都會因為自己衝動的性格而吃些苦頭。因此,不少家長都想要改變急脾氣孩子的性格。

要知道,性格具有很強的塑造性,急脾氣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只有知道了容易使孩子性情急躁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2

孩子脾氣急躁,最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先天的氣質特性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氣質特點,根據內外傾向和穩定性來劃分,可以分為情緒敏感的抑鬱質、自製鎮定的黏液質、脾氣急躁的膽汁質、活潑好動的多血質四類。

急脾氣的孩子,一般屬於膽汁質。他們的性格特點是容易興奮、喜歡變動、不喜安靜、敢作敢為、愛衝動、敢於嘗試、活力四射。

這類的孩子往往這件事還沒做完,就有了其他想法,急著做下一件事。當遇到阻礙時,就會有些急躁。

當孩子處於自我意識蓬勃發展的階段時,這些性格特性就會更加明顯一些。

2、父母性格急躁

心理學專家認為,孩子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他的模仿,1歲半到2歲的時候,他們的突出的模仿能力開始展露。

這一階段的孩子,會有意無意地模仿成年人的表情與聲音,學習他們的言行。而3歲以後,孩子的模仿則趨向於行為和品格的模仿。

父母言傳身教,孩子有樣學樣。如果父母或者家庭中有人性情急躁,不喜歡等待,習慣性地催促別人,容易焦躁的話,勢必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趕快睡覺去,明天還要早起上學呢!」

「快點兒!別磨蹭了,再磨蹭爸爸就走了。」

「快快快!趕緊的!再不出門就堵車了。」

……

這類帶有急迫性質的話語,會在不知不覺中就會營造一種焦慮的氛圍,而孩子則在無意中就習得了這樣的急切行為模式,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會染上幾分急躁的色彩。

3、教孩子學會等待,但不要延遲滿足

曾經在育兒圈大火的「延遲滿足」理論,隨著「棉花糖實驗」的被證偽,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

在「棉花糖實驗」中,研究人員認為,能夠忍耐不吃糖的小孩擁有更強的意志力,可以為了長遠利益放棄暫時的快樂,這種「延遲滿足能力」是後來他們得以成長為社會精英的原因。

但新研究發現,剋制自己的慾望來等待棉花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與孩子的家庭條件相關。這意味著也許並不是意志力讓孩子實現長遠成功,而是孩子先天的家庭條件。

實驗結果雖然被推翻,但是現在有不少家長依然過於迷信延遲滿足理論。

為了所謂的「讓孩子有更多的成功特質」,不少家長早早地就開始對孩子進行訓練。

一歲多的孩子撒嬌想要媽媽抱抱,但有些媽媽怕孩子太多依賴自己,於是用延遲滿足的招數逼的孩子哇哇大哭;

兩歲多的孩子想要吃點零食,爸爸就也照搬延遲滿足的方法,美其名曰要磨練孩子意志力。

這種不恰當的延遲滿足,會導致孩子無法獲得安全感,內心無法穩定,患得患失的情況下更容易著急發脾氣。

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等待,而不是強制性地壓抑他的慾望。

在日常生活中溫和而堅定地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在需要孩子等待時做好事先溝通,並且納孩子「想要」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慾望。

讓孩子學會等待,可以令他懂得做事需要有先後順序。而刻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只會破壞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增加他的焦躁情緒。

3

雖然有些孩子是先天的急性子,但後天培養才是影響孩子性格的最主要因素。

我們做父母的,如果能夠教養得當,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急脾氣的孩子完全也可以「慢」下來。給孩子一個不急的性格,方法其實很簡單:

1、一歲前及時滿足孩子需求,三歲前不延遲滿足

想要孩子性格不急躁,首先要做的就是構建他的安全感,只有安全感滿滿的孩子,才會踏實、自信、不急躁。

對於一歲前的孩子來說,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及時滿足他的需求。孩子哭了要及時哄,孩子餓了要馬上喂,平時多與孩子肌膚相貼,多陪著他玩耍,這樣才能在孩子生命的伊始,給他滿滿的安全感。

哭鬧是小嬰兒表示需求的信號,孩子的每一聲啼哭都是在訴說著對我們的需要。從他誕生的第一天起,每一次對他哭聲的回應,每一次溫情安撫,都在無聲構建他的安全感。

而3歲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孩子有什麼需要,只要是合理的,我們都應該及時滿足。

如果出現不能滿足的情況,父母應該第一時間向孩子好好解釋,而不是用粗暴吼叫的方式強行遏制孩子的需要,只要孩子理解了,就不會受到傷害。

2、減少催促,認真與孩子進行對話

都說當媽之後,都會染上一個口頭禪,那就是——「快點」!面對磨磨蹭蹭的孩子,有些老母親一天可能要催上個十幾遍。

要知道,催促不僅打擊孩子的主動性,還會影響孩子內在秩序感的建立。孩子天生具有內在的秩序感,並且會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完善。

年幼的孩子,因為生理和心理的限制,勢必會比大人們「慢半拍」,我們的聲聲催促在無形中逼迫著孩子「提速」。當孩子沒跟上我們的「速度」時,就會產生急躁的心情。

沒有人想大吼大叫地催孩子,在提醒孩子的問題上,我們需要認真地與孩子進行對話,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給他建立起規範化的生活流程。

比如出門前,可以提前半個小時告訴孩子,「我們過一會要出門去啦,寶寶可以去把外套找出來嗎?等媽媽收拾一下提包,寶寶就可以去換鞋啦,然後我們就出發」,而不是在臨出門前直接給孩子下命令。

3、不要給孩子貼上「急脾氣」的標籤

成年人的態度其實決定了孩子人格魅力的養成,標籤會對孩子形成極強的心理暗示。

年幼的孩子性格根本沒有定性,父母過於草率地給孩子貼上的負面標籤,很有能會給孩子留下終其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傷痕。

所以,即便急脾氣孩子暴躁起來像小獅子一樣橫衝直撞,我們也不能武斷地給他定性為急脾氣。

以積極的態度去引導孩子,修正他的行為,才是父母應該孩子的教養。

曾經有人說,養孩子就像養植物。要給他愛、陽光、雨露,用耐心和細心,呵護他的成長,靜待他的花開。

育兒不能速成,讓那個急脾氣的孩子慢下來,需要家長先放慢腳步才行。急脾氣孩子不是壞孩子,他只不過是需要你多點耐性。

耐心,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是需要從平時的生活中慢慢鍛煉得來的。

我們家長需要有耐心的去引導孩子,讓孩子試著去擁有不疾不徐的從容。

你家的呢,是不是也是急性子?我們留言區說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寶寶 的精彩文章:

遠離!連續三個孩子被它奪去生命,寶寶喜歡玩的東西居然這麼危險!
寶寶乳牙蛀了不用管?別再坑娃了!

TAG:親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