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成大事者當養靜氣

成大事者當養靜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唐代詩人胡令能的《小兒垂釣》,以通俗之語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畫得活靈活現,不著一「靜」字,而境界全出。

文靜,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為美;心靜,不單在經歷,尤在覺悟透徹。「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莫不是廣闊心胸的外在寫照?「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莫不是靜夜遊子的心靈呼喚?「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莫不是青山綠水的詩意寄情?浩如煙海的中華詩詞,隨手可及充滿靜美的細膩文字、傳神之筆,因為靜的心態、美的意境,早已融進中國人的心靈深處。

從哲學意義上講,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自有其力量之美,而靜,則是一種精神之美、覺悟之美、靈動之美。智慧無言,靜,其實正是不經雕琢、不加刻意的恬淡境界。靜之大美,緩若春風拂面,輕鬆怡然,又如空谷幽蘭,輕靈恬淡,又像天人共語,化冥頑而向圓通。

靜,一種超凡脫俗的心靈狀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陷於名韁利鎖,何得心靈的自如?「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背負外物重負,怎會有真實的自我?在靜的世界裡,開展叩問心靈的對話,青澀消褪,迷茫漸遠,推開塵世間的權利情色、世故圓滑,復歸生命的本原。靜能涵養簡約心態,美便升騰在胸間。

靜,一種厚積薄發的精神氣度。身心之靜,不同於孤獨和寂寞。孤獨與寂寞,是對自我出境的艱難咀嚼,如鯁在喉,如石壓胸,有一種吐納不出、吞咽不進的味道;身心之靜,則是一種個體的內省和審視,若倒啖甘蔗,若曲徑通幽,顯示出內斂精神和進取氣度。身心之靜如射手屏氣,若奔者躬身,時機既到,則毅然勇進氣勢如虹。

《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以龍之變化喻世間英雄:「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這種胸懷大志、腹有良謀的氣魄,正是靜之深藏、靜之積蓄的結果。

靜,不單是自然之美的精緻呈現,更是內心修為的優雅展示。諸葛亮在《誡子書》有句名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翁同龢在一副對聯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有靜氣、守靜心,為的是恢復心靈的清明。平心靜氣、心平氣和,方能臨大事而不亂,處危機而不驚,專註於探究本質、解析機理,從而抽絲剝繭尋找本質,讓問題迎刃而解。所謂「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靜,如此之美,如此難得。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作者劉緒斌),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做事貴在「用心」:用心專一,則事有所成
王陽明:修身正心,知行合一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