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佛人切記:莫把「雞湯」當佛法

學佛人切記:莫把「雞湯」當佛法

編者按: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刷朋友圈時,忽然看見「佛說……」的句子,比如「佛說不要輕易動怒,和氣是福」,又或者「佛說不要氣餒,明天會更好」。這些「佛系」雞湯,是否真是佛陀說的?如何才能確認?佛陀說過的話,都記在哪裡?一起來看:

佛說: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

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

佛說:

每一次遇見,都是命中注定

所有的遇見,皆是因為相欠

佛說:

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錯

……

不知何時開始

朋友圈裡的「心靈雞湯」

紛紛打起了佛陀的旗號

動不動就是「佛說」如何如何

就連佛陀的弟子阿難

也未能倖免

在不少人的筆下

阿難就曾說過這樣的話

「我願化身石橋,受五百年風吹

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

只願那所愛之人從橋上走過……」

類似這樣「佛說」的句子還有很多

相信會有很多人疑惑

慈悲智慧的佛陀

什麼時候成了無病呻吟的文藝小青年

亦或是「金句頻出」的情感導師?

莫把「雞湯」當佛法

這些真的都是佛說的嗎?顯然不是,跟佛法也沒有半點關係。我們要知道,「佛說」指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他所說的話,應該句句都在佛經里。

而這些所謂的「佛說」的內容在任何一部佛教經典里,都找不到出處。佛陀是解脫智慧的覺者,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為了教導眾生,幫助眾生開啟本性的智慧,從而能夠解脫煩惱、輪迴。

當然,我們也應該承認,有些「雞湯」句子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著一定的道理,能夠溫暖人心,給人以心靈的慰藉,比如教人努力勤奮,教人一心向善等等,有其存在的理由。

但講道理就好好說話,為什麼非要在前面加個「佛說」呢?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在道理前掛上一個名人的標籤,似乎會更有說服力。比如,在近幾年,以魯迅、莫言等名人的名義而杜撰出來「名人名言」不計其數,讓人真假難辨。

同樣地,這些掛著「佛說」的「雞湯」,似乎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因為在對佛法不了解的人眼中,這些就是慈悲智慧的佛陀所說的。可是「雞湯」就是「雞湯」,加上「佛說」還是「雞湯」。

因此,學佛人要懂得分辨,切莫把「雞湯」當佛法。佛法是釋迦牟尼佛根據對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對大家宣講出來的言教,是引導大眾破迷開悟回歸自性的方法。而所謂的「心靈雞湯」雖然也能起到安慰人心的作用,指導一下現世的生活方式,但對人生的終極解脫,沒有任何意義。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佛法是為了幫助我們認清無常和痛苦的根源,然後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其智慧和慈悲,都是真真切切、平平實實,絕無任何矯揉造作。所以,這些所謂的「佛說」的內容其實很容易分辨。

如果想要認識佛法,了解佛陀所說的言教,進而開始修學佛法,就應該在平時系統地多讀、多看一些佛教經典,真正做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法有三大語系,三藏十二部典籍,八萬四千法門,總有適合你去學習、修行的。找到與自己根機相應的法門,然後一門深入,精進堅持,這才是學佛的正途。

佛法不是心靈雞湯,不是精神安慰劑,更不是成功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佛教多一些認識和了解,多一些正知正見,這些所謂的「佛說」自然也難以傳播開來。

內容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修不凈觀,最易生出離心
夏天讀詩詞怎麼能錯過荷花呢?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