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親歷了5位皇帝、6位總統,精通8國語言,還創建了一所名校

此人親歷了5位皇帝、6位總統,精通8國語言,還創建了一所名校

中國歷史上長壽的人不在少數,百歲壽星在古代也不是什麼稀罕事,清嘉慶時期就有人活到了140多歲,還曾得過嘉慶帝的賞賜。但這些壽星們無非是就子孫滿堂,享盡人倫之樂而已。他們和本文所說的主人公都不是一個量級。

1939年4月7日,是馬相伯先生的百歲壽誕,他的這個壽誕確實驚艷,舉國為他祝賀。國民政府頒發嘉獎令,延安方面也發來賀電,稱其為「國家之光,人類之瑞。」連當時的時尚雜誌《良友》也破例了一回,沒有用時髦女郎,而是用馬相伯的照片作了封面。

先不說馬相伯的功績,就憑著他親歷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五任皇帝塵歸塵,目睹孫中山、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六任總統土歸土,這在歷史上也是獨一份。因此柳亞子讚譽他是「一老南天身是史。」

馬相伯,1840年出生於江蘇丹陽馬家村,原名馬志德,字相伯。馬家屬於中等地主家庭,在當時也算是家道殷實。和一般的中國家庭里的孩子不同,馬相伯生下來時便接受了天主教教育,然後才學習儒家經典。十一歲時,馬相伯偷偷拿著攢下來的錢到了上海,進入徐匯公學就讀。

當時的徐匯公學是洋人開辦的,主要是培養神職人員,同時也教授外語。馬相伯聰明好學,尤其對語言很有天賦,經過兩年的學習,他精通了八國語言,並十分擅長演講。當時上海到處是租界,外語人才十分稀缺,法租界領事就很欣賞他,邀請他去當翻譯,但馬相伯卻說:「我學法文是為了給中國用,而不是給法國人服務的。」

十四歲那年,馬相伯就擔任了助教,正式參加了工作。三十歲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耶穌會考試,獲得神學博士,並成為一名神甫,第二年他又擔任徐匯公學校長。

儘管馬相伯是那個時代最先接受西方教育的年輕人之一,但不管從性格上還是文化上,都與西方管理者有著深深的矛盾,最終他和弟弟馬建忠離開了教會。

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對馬氏兄弟慕名已久,希望他們能協助自己興辦洋務。不過從實際的合作情況來看,馬氏兄弟在洋務運動上並沒有取得太多的成就,尤其是《馬關條約》簽訂後,馬氏兄弟受到牽連,還一度被認為是漢奸。馬相伯自己一事無成倒也罷了,居然還被冤枉為千古罪人。

甲午戰爭之後,馬相伯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並於1897年重返教會。1901年秋,南洋公學(現上海交通大學)總教習蔡元培找到馬相伯,希望跟他學習拉丁文。在馬相伯的建議下,蔡元培又挑選了二十四個年輕才俊,辦起了學習班,此後名氣漸大,年輕學子紛紛前來報名。

但不久之後,學校因為「墨水瓶事件」鬧起了學潮,導致了一百多名學生集體退學。馬相伯情急之下租用徐家匯老天文台,創辦了震旦學院,這是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也就是上海復旦大學的前身。後來震旦學院改名為震旦大學,並將校址遷往盧家灣。此後他又創辦了輔仁大學,短暫擔任過北京大學校長。

清朝滅亡的那年,馬相伯接到中國民國臨時政府的邀請出任南京市市長。袁世凱做了大總統後,特意將他接到北京,想借他的名聲籠絡社會精英。當馬相伯看清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野心後,痛斥他為「天下之大盜,莫大於君主。」隨後隱居上海,不問世事。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時已92歲高齡的馬相伯再度出山,從1932年11月起,他連續四個月發表了十二次國難廣播演說,大聲疾呼團結抗戰,並說:「恥莫大於亡國,戰雖死亦猶生。」這激起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戰到底的決心。

此後,在「西安事變」中,馬相伯也從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建議雙方以抗日為重,團結一心。不久,上海淪陷,馬相伯被迫移居廣西桂林,後來在弟子于右任的請求下到了重慶。1939年10月,在接到抗戰捷報的時候,馬相伯由於過於激動而病情加重,於當年的11月4日病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官職為大清第一肥差任職者必是皇帝親信,差事辦好撈點錢沒人管
此人是太平天國元老,越往後名氣越小,戰功不顯赫但結局卻很不錯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