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唐詩閑讀:「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

唐詩閑讀:「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還會順帶著說說杜牧的生平事迹。

升調池州

杜牧在黃州待得不開心,因為他想家,更確切地說,他想念長安,想念朝堂,一心一念地想以自己的有用之身(剛過四十歲的他竟然發自己已經滿頭白髮)替國家做點事,所以他更加著急。甚至不在其位也要為國分憂,他無數次地寫信給李德裕,替他出主意,對回鶻用兵時,他上書,對澤潞用兵時,他又上書。

唐詩閑讀:「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杜牧像)

歷史上沒有李德裕採納杜牧謀略的記載,因為歸根到底,杜牧是「牛黨」的人(至少不是「李黨」),這一點,他在牛僧孺幕府里任判官時就已經定了下來,在黨爭為禍甚烈的時期,這樣有「牛黨」背景的人,李德裕是不會讓他冒頭的,即使他有經天緯地之才。

杜牧在黃州「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的喊聲終究是喊給了空氣,他只能一邊思念故鄉,一邊在黃州的曠野里做點閑詩,他的匡扶社稷之心,只能在日升月落中消磨。他甚至感嘆說自己「閑人似我世間無」(《重送絕句》),但臨風灑淚也好,對月長吁也罷,「消磨」是他這一段時期生活的主旋律,他什麼也做不了,只能等著。

唐詩閑讀:「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

(池州杜牧像)

844年九月,秋風已起時,杜牧的職位發生了變化:好友李方玄的池州刺史任滿,杜牧奉詔去接任。前面說過,兩地相距不遠,池州在長江沿線,下轄四縣,比黃州多管一縣,分別是秋浦、青陽、至德、石埭,秋浦是池州治所所在,就是現在的安徽池州,這個地方也是文化名城,李白曾在這裡寫過《秋浦歌》十七首,最有名的是其中的第十五首:「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其實這首詩所寫的李白的狀態,正是杜牧在池州時的狀態。

唐詩閑讀:「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髮三千丈)

他來池州他不情願,因為這仍然是京外官。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池州與黃州的城市級別,就會發現,這並不是刺史到刺史的平調。前文我們說過,唐時的州是分等級的,不同級別的州,刺史的官品也不一樣(上州刺史是從三品,中州刺史是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是正四品下)。黃州是下州,而據《唐會要》記載,到會昌四年五月(就是杜牧接任前幾個月),池州已經升為上州(原因很可能是因為這裡盛產銅鐵,朝廷要在這裡鑄錢),也就是說,杜牧其實被提拔了。

原因可能有三個:1、杜牧不停地給李德裕上書,雖然李德裕未加理睬,但很顯然,他看到了杜牧的態度(杜牧的態度當然不是為了靠近「李黨」,他就是想做點事),覺得這個人並非無可救藥的「牛黨」;2、杜牧的堂兄杜悰剛剛從淮南入相,他一定起了一定的作用,雖然不能把杜牧召回朝中,但多少改善一下杜牧的現狀,把他換到條件好、熟悉的地方,還是可以出點力的;3、杜牧曾經兩次在宣歙幕中,他熟悉這裡的風土人情,有利於工作(這是官面上的理由)。

唐詩閑讀:「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

(立在池州的杜牧詩意牧童像)

無論如何,杜牧的官品由正四品下升到了從三品,他也不得不沿著驛路,態度消極地趕往池州任上。雖然驛站提高了他的待遇,但他仍然不高興,集中體現在《秋浦途中》:「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蒲。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看似只是想家,其實很明顯,他想回長安,對於他來說,家鄉也意味著朝堂。

對白居易的評價

杜牧曾經在洛陽擔任過一段時期的監察御史。在此期間曾經交過一個朋友,名字叫李戡。

李戡這個人很有個性,依照唐時科舉考試規定,參加進士試的士子在進場時,都要搜身檢查,李戡認為這簡直就是人格侮辱,堅決反對,最後索性打包回家,不參加考試了,稱寧願終身布衣也不受此辱。

唐詩閑讀:「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居易像)

其他士子雖然忍辱參加了考試,獲得了功名,但對李戡卻十分敬重,杜牧也敬其德性,結交為友,這是很正常的事。但李戡死得較早,托杜牧寫了墓志銘,問題來了。

墓志銘中有這樣一段話:「嘗痛自元和已來有元、白詩者,纖艷不逞,非庄人雅士,多為其所破壞。流於民間,疏於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無位,不得用法以治之。」

銘中所記,可能是李戡的話,但墓志銘卻是杜牧所作,且全文也不長,這段話佔了很大的比重,大意是說:元稹、白居易的詩實在不好,是纖艷不逞之作,是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作品,流毒危害世間,意志力不強的人容易被教壞。他自己是沒有能力,如果有,一定「用法以治之」。幸虧他沒能力,要不然元、白的詩要毀於另一種「文字獄」了。

對於杜牧來說,白居易、元稹都算是詩壇前輩。但杜牧卻在替朋友寫的墓志銘中寫上了這樣一段話,就算這些不是杜牧的原話,至少他該是認同這種說法的。這實在讓元白的擁躉看不過眼,最讓人不服氣的是,杜牧自己也經常寫男女艷情的詩,跟元、白有什麼差別呢?五十步笑百步嗎?

唐詩閑讀:「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

(杜牧的風流詩意)

元白有元白的地位,杜牧有杜牧的地位,詩與詩之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讚美,就會有人批評,我們無法準確的評判二者的筆墨官司,但至少,這段舊事,也對杜牧的仕途產生了些微的負面影響。

繼續在刺史任上窩著

會昌六年,唐武宗病死,憲宗之子李忱(初名李怡)繼位,是為唐宣宗。

唐宣宗不喜歡李德裕,覺得在他跟前不自在,於是讓李德裕出鎮荊南,白敏中(白居易的從弟)接過了相印,牛黨的牛僧孺、李宗閔、楊嗣復等五人同日北遷,回朝任官,牛黨要執政了。

唐詩閑讀:「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

(唐宣宗像)

杜牧當然覺得高興,總算換天了,看著被李德裕打壓的舊人們一個一個回到朝堂。他也滿心歡喜地等著詔令的到來,可等來卻是讓他調任睦州刺史,睦州雖然也是上州,但距長安更遠了。

牛李換政,並沒有給杜牧帶來立刻的好處,表面看似不對,其實深層原因很清楚:1、杜牧算是牛黨的人,但牛黨失勢時,他不斷地上書給李德裕,牛黨失勢的人都看在眼裡,這一次風水輪流轉,牛黨也不喜歡他了,黨爭很慘烈,杜牧正好夾在縫中(文人總是不喜黨爭的,後來的蘇軾也是,他跟兩邊都不對付);2、此時秉政的是白敏中,他與白居易感深甚殷。白敏中自幼喪父,基本是在白居易的照料下成長起來的,對白居易如此不敬的杜牧怎麼可能獲得重用。

更何況,就在這一年,白居易去世了,時間也是九月,就是杜牧調任的時候。所以,他這次調任多半是他自己「作」出來的,怪不得別人。

唐詩閑讀:「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

(《清明》詩意)

人是要受點委屈的,特別是文人,杜牧有兩首傑出的詩,一首是《清明》大致寫於黃州或池州任上(肯定不是山西杏花村,杜牧沒有去過那裡);另一首《泊秦淮》寫於從池州向睦州轉徙的途中。如果不是這前後連三趕四的「挫折」,這樣的好詩,恐怕就不會誕生了。

唐詩閑讀:「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

(《泊秦淮》詩意)

倘若真是沒有這兩首詩,怕是杜牧的詩壇地位都會受影響吧。

一首五絕小詩

杜牧的代表作多是七絕,《山行》、《泊秦淮》、《清明》,首首叫得響,但這並不代表他的其他詩體寫得不好,今天我們就來讀一首他在睦州寫的五絕,詩的標題是《盆池》,全詩如下:

唐詩閑讀:「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

(石頭上的《盆池》詩)

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白雲生鏡里,明月落階前

所謂「盆池」,即埋盆於地或挖地成池,引水灌溉而成小池,用以種植可供觀賞的魚類與水生花草等。唐詩中寫到盆池的詩很多,一個人被扔在邊州過平常日子的杜牧,心裡不甘,但也沒有辦法,他只能委屈著打發日子,他在自家的階前空地上挖了一個池子,裝了水,或者是為了澆花卉菜蔬什麼,總之,他有了一個類似盆子大小的一池水。

但妙就妙在這盆子大小的池沼,讓詩人用20個字創造出了另一番天地:

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這是平淡淺易的寫法,當然,也只有大師級的詩人才能寫出這樣平淡卻又雋永的的句子,這首詩的創作年代文集中沒有記載,但放在睦州的心境與條件,十分契合。門前遍鋪蒼苔(為什麼是蒼苔呢,或者就是實寫,或者就是人跡罕至,詩人孤獨得緊),的地上,被詩人鑿了一個盆池,這是很平常的小事,但到了詩人筆下,卻用來表達心志,池水中映出的青天白雲是屬於我的,誰也奪不走,這是我的一片天,是「偷」來的。雖然也落落寡歡,但終歸併未屈服,還敢「偷」,願意「偷」,細思語氣,又象個調皮倔強的孩子,真真妙不可言。

唐詩閑讀:「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

(池水映白雲)

白雲生鏡里,明月落階前。池水如鏡,映出青天白雲,到了晚上,天邊的明月也似乎一下子來到了我的階前。這是字面意思,但我們相信一定還有深層的隱喻,杜牧通過這樣的語句調適自己的心態,雖然江湖之遠,但處在一種平和的心態之下,天下所有的事,不都在我的眼前嗎?你看,他有多麼想回到朝堂上去。

詩的好處就是意思都在字面之外,我們相信杜牧借這首小詩有更多的話想說,但也可能他就是想寫一寫門前的一池水,可能是我們過度解讀了?

有人認為這是杜牧恬淡自然生活樂趣的體現,說他超然物外,說他熱愛自然云云,我們並不贊同,此時,他還遠沒有到那種生活狀況。至少我們認為,這一首五言絕句,只有短短的20個字,卻說盡了杜牧心中所有的委屈與不服。當然了,「詩無達詁」,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就是了。

歷史無法假設,我們無法說假設杜牧真在朝堂之上,晚唐的氣象會不會為之一新,但真正一個向上強力發展的國度,需要一大批正能量滿滿、身懷濟世安邦之才的人,這是肯定的,

可惜了,有才華的杜牧沒有趕上適合他的好時代。

(【唐詩閑讀】之203,圖片引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唐詩閑讀:「潛銷暗鑠歸何處,萬指侯家自不知!」
《說文解字》第178課:成語「胡吹亂嗙」中,嗙怎麼讀,什麼意思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