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書註解演繹史

古書註解演繹史

古書註解演繹史

古書註解演繹史

一般說來,要想讀懂一部古書,就要參看前人對這部書的註解。有些文字比較艱深的古書,如果不參考前人的註解,根本無法讀懂。

好在古代比較重要的著作,基本上都有前人做過註解。歷史上,古書註解的工作起始於漢代。那時,先秦典籍流傳到漢代,由於語言的發展以及口授和傳抄的錯誤等問題,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那些作品了。於是便有一些人專門為這些古書做註解,例如,毛亨著有《毛詩故訓傳》、孔安國有《古文孝經傳》《論語訓解》等。到了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對先秦的經書,像《周易》《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等書,都曾做過註解,可謂遍注群經。

就這樣,到了唐代,許多漢代人的註解在唐代人看起來,又變得不易理解了。其中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因為唐代之前,先秦經書註解家不在少數,各有側重,看法也常常不一;另一方面是因為漢代注文比較簡略,註解的體例和術語對後世讀者來說都比較生疏。

因此,唐人除了為先秦的典籍做解釋工作外,也為漢代的作品做了註解。於是就有了給註解做註解的工作,這種註解一般稱為「疏」,也叫「正義」,例如賈公彥的《周禮疏》、孔穎達的《毛詩正義》《五經正義》,還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在唐代就有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相比漢代註解先秦古籍時以解釋字句為主,唐代的註解則大多以史實的考核、典故的來源、人名和地名的考證為主,其註解內容更為易懂,更重要的是,這類古書的註解,有的在考核史實之中增補了許多後代難得的史料。

唐代以後,宋代學者也做了不少註解古書的工作。例如朱熹就著有《周易本義》《大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等。朱熹能擺脫漢代學者的影響,直接從正義入手,他做的註解,很多時候比較近情近理、平易可通,是註解的經典之作。

到了清代,註解之風發生了變化,變得極為瑣碎,那時學者極力要求無一字無來歷。例如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對《論語》的每一個字幾乎都做了詳細的考證,一句並不難懂的話,就注了將近一千個字,雖詳盡至極,但是實用價值不大。

對於歷代學者對古籍的註解,清人阮元說過這樣的話:「竊謂士人讀書,當從經學始,經學當從註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 讀註疏不終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潛心研索,終身不知有聖賢諸儒經傳之學矣。至於註疏諸義,亦有是非,我朝經學最盛,諸儒論之甚詳,是又存好學深思實事求是之士由註疏而推求尋覽也。」

事實上,古書流傳已久,由於傳寫和版本的原因,其中常常有錯字,這些錯字有時能被註疏家看出來,有時卻不能,進而不免以訛傳訛,根據錯字做了錯誤的註解。還有時,古書中有些難懂的字句,做註疏的人也不免望文生義,這種註解自然是不可靠的。阮元告訴讀書人,讀古書應該依靠註疏,但不能迷信註解,這點尤其重要。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曹昭《格古要論》與王佐《新增格古要論》的比較
《古文備體奇鈔》中的柳文評點輯略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