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華語電影幕後有很多大師級的技術工作者,他們為華語電影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卻鮮為人知。他們拿獎拿到手軟,今天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最近十年拿獎最多的15位幕後傳奇。

時光網特稿你以為張曼玉拿下五座金馬獎盃五座金像獎盃的壯舉不可逾越?你以為在拿電影獎這件事上東方沒有可以跟梅麗爾·斯特里普媲美的人?你以為郭富城和成龍連拿兩次金馬在華語影壇再無他人?你以為劉青雲和周迅一年兩部電影同入金像舉世無三?而今天,所有的這些你以為將會被證明是錯的。

當一場頒獎禮將新的影后影帝推上話題熱點的時候,我們還應該知道一部電影的優秀除了表演還因為它的配樂,攝影,剪輯,音響,武指,美術,造型。(華語電影很多出色的電影特效都是外包,因此不做介紹)今天小編統計了近十年來獲獎(金馬金像金雞和國際A類)最多的華語幕後大咖為大家做簡單的介紹。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任何一方面的技術與電影整體本身都是相輔相成的,好的技術使好的故事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綉春刀》中出色的剪輯使得影片打鬥場面觀賞性大大增強;而好的故事使好的技術得到完美的體現,《花樣年華》里在王家衛獨特的敘事魅力下,旗袍造型與張曼玉妙曼身材相得益彰,無比動人。當然也會有一些例外,一些低成本的獨立製作在技術上往往得不到保障,但如果遇到《擺渡人》這樣的電影,再硬的技術都拯救不了影片本身。

華語影壇歷史上還有很多大師級別的幕後工作者,如黃宗霑、黃霑,但今天本文僅以近十年的數據對仍處於活躍期的電影人做一個統計介紹供大家參考。這十年(2007-2017)這些電影幕後工作者拿獎最多:

攝影篇

李屏賓拿獎到手軟 呂樂提名最多

華語電影三大獎從第一屆開始就都設有最佳攝影獎。金馬獎在最先開始的十幾屆里,將攝影分為黑白攝影、彩色攝影和紀錄片攝影,這與電影技術的發展有關以及華語電影人對電影藝術理解的進步有關。攝影獎的獎項壟斷雖然不如音效與美術指導那麼嚴重,近幾年也有像曹郁、曾劍等這樣較為年輕的攝影師表現較為出彩,但攝影仍然算一個人才相對匱乏的領域。

獲獎最多:李屏賓(10年內三大6提3中,國際A類1次)

李屏賓

李屏賓,中國台灣攝影師,1954年生於台灣,基隆海專畢業,曾任中影攝影師,1977年進入電影攝影行業,以王童導演的《策馬入林》拿下了亞太電影展的最佳攝影獎,從此聲名鵲起。

在80年代末台灣電影不景氣之時,他曾赴香港與王家衛、許鞍華等大導演合作。後來他的合作版圖延伸至內地甚至非華語地區,曾與越南導演陳英雄合作過《夏天的滋味》。而在其職業生涯中,與侯孝賢的合作無疑最為出彩,他在與侯孝賢的合作中拿下三次拿下金馬。他最近一次獲獎是憑藉《長江圖》拿下金馬獎,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七座金馬獎盃。

李屏賓的攝影作品以文藝片居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刺客聶隱娘》劇照

多,攝影風格浪漫而唯美。在數碼電影機盛行的今天,執著於膠片攝影使其顯得更加獨特。在《刺客聶隱娘》中,他利用膠片厚重的影調、飽滿的色彩和立體感更強的畫面空間視覺還原了濃郁的大唐風味。配合侯孝賢標誌性的中全景長鏡頭,具有中國古典文人意境的自然場景和煙霧效果,《刺客聶隱娘》的攝影給人一種神秘而安靜的美感。李屏賓用光影與膠片的化學反應的顆粒感代替數碼攝影所能帶來的更強的真實感,塑造了一種氤氳的視覺氛圍。

提名最多:呂樂(10年7提2中)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呂樂

呂樂,1957年12月出生於天津,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內地攝影師。1982年,呂樂一一部《紅象》在影壇嶄露頭角,而與侯詠合作的《獵場札撒》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其跨入一流攝影師行業的開始。呂樂是中國內地第五代導演最重要的合作攝影師之一,與張藝謀的合作使他拿到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技術獎,而近年來他與馮小剛的合作最為人所熟悉。他最近一次獲獎是憑藉馮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

呂樂曾於八十年代中後期到法國學習和工作多年,比較系統地學習了西方的電影生產技術和電影理論,因此他的攝影風格比較西方化,這一風格在張藝謀《活著》、《有話好好說》等影片當中得到較為完美的體現。呂樂的攝影作品很多是具有民族性和生活化的影片,近年來他也開始接觸不少大場面的商業製作,展現了他對於商業片畫面的掌控能力。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一九四二》劇照

《一九四二》中對於大場面展現,細節描繪上的一些套路與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單》等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呂樂將這些好萊塢電影攝影的一些規則運用在本土電影當中,增加了影片歷史的厚重感,同時也很好的兼顧了電影的商業性。

其他提名人:鮑德熹、黃岳泰、杜可風、曾劍、鄭兆強、潘耀明、曹郁。

剪輯篇:

鄺志良乾脆利落 大衛·理查森出其不意

剪輯就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接,每個鏡頭多長,鏡頭之間如何組合,鏡頭與鏡頭之間用什麼方式過度(硬切還是疊化)這是剪輯師要考慮的事情,剪輯不僅會影響一部電影的節奏,還是使鏡頭在不同組合間產生新的含義。金馬獎從第一屆開始設立剪輯獎,而金雞和金像均從第二屆開始設立剪輯獎。商業電影對剪輯的節奏要求很高,由於香港的工業體系發展較早較為完善,這些年來在市場上熱門的華語電影中,香港的剪輯師較為活躍。

獲獎最多:鄺志良(10年8提3中)

鄺志良,香港剪輯師。鄺志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活躍於香港影壇,所參與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寒戰》劇照

的片子多達將近60部。他與香港警匪片導演合作較多,近年來與《無間道》的麥庄組合和《寒戰》的陸良組合最為知名。最近一次獲獎是憑藉《寒戰》獲得第32屆金像獎,至此,他人生中的金像獎已經多達八個。鄺志良尤其擅長於快節奏的警匪片剪輯,也參與過不少文藝電影,他參與的警匪片剪輯風格乾脆利落且懂得留白,這種特點在《寒戰》中得到很的地發揮,鄺志良鋒利的剪輯使得電影稜角分明,顯得格外硬氣,恰到好處的留白時間也讓人回味無窮。

提名最多:大衛·理查森(10年12提1中)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樹大招風》劇照

華語電影對幕後工作者的重視程度是如此的低,很難想像,網頁上關於大衛·理查森這樣傑出的剪輯師的介紹是如此至少。華語電影幕後有很多外國面孔,較為人知的如杜可風,而大衛·理查森也是其中一位巨人。沒有大衛·理查森這樣優秀的剪輯師,銀河印象的今天不可想像。大衛·理查森的職業生涯與銀河印象牢牢綁在一起,因此談他避不開杜琪峰。杜琪峰的電影,剪輯永遠是最出彩的部分之一,大衛·理查森與杜琪峰的每次合作幾乎必入金像獎。而這位老兄也是個可憐的陪跑王,10年來入圍了12次,才憑藉《樹大招風》奪魁。

大衛·理查森的剪輯點往往出其不意,善於製造反差,這增強了銀河印象電影的諷刺意味,凸顯現實的荒誕和悲壯的宿命感,這在《意外》《樹大招風》中尤為明顯。

其他入圍人選:梁展綸、張嘉輝、邱志偉、彭正熙

美術指導篇:

邱偉明屢提屢中 奚仲文如夢似幻

理論上,美術指導應負責製作中任何與電影美感及美學有關的範疇。要涉獵道具、布景、燈光、服裝等元素的美感以及與影片氣質本身的契合度,完成一個美學上的統一。美術指導與造型設計有一定的重合度,但又不完全一樣。因此在獎項的設置上,金馬、金雞和金像有很大的區別,金雞獎將造型設計歸入美術獎里,不做單獨設獎。但因為造型設計的直觀性,對人物形象,影片審美的塑造能力,使得它受到的關注度大於其他藝術元素,金馬金像將其分列出也有很大的合理性。很多美學元素在彩色電影中才能體現出來,因此美術獎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彩色影片普及的影響。金雞獎第一屆就開始設立美術獎,金馬獎在第三屆開始設立美術獎,金像獎則是第二屆。

獲獎最多:邱偉明(10年提名7次獲獎6次)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邱偉明

邱偉明的作品數量不算多,但對於拿獎這件事卻彷彿頗有心得,尤其近幾年來幾乎每提必中。在警匪片、時裝劇、年代劇中遊刃有餘。他的美術設計精緻而華麗,給人優雅的美感,其中與王家衛的合作較為著名。他最近獲獎的作品是《擺渡人》,在這部敘事飽受詬病的電影中,技術成了唯一的亮點。邱偉明的美術指導為這個爛俗的愛情故事披上了一層華麗的外衣,電影的審美充滿了港式濃濃的懷舊風味。而在《一代宗師》中,邱偉明對葉問大展拳腳的雨夜、宮二復仇的火車站、宮二父親出殯的雪地的美術設計,都異常出彩,乾淨整潔,色彩明亮清晰,透出一種從容不迫的優雅。

提名最多:奚仲文(10年內提名13提4中)

奚仲文身兼導演、服裝設計師和美術指導多職,均取得不錯成績。但其在電影的美術和造型方面取得的成就最為耀眼,尤其是在最近10年中,其在華語電影三大獎中一共獲得了13次提名。和現在活躍的香港大師級後期工作者一樣,奚仲文在港片黃金時期進入電影美術指導界,他的職業生涯幾乎都是發生在香港,近年來即使港片衰落,他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畫皮》劇照

參與的影片仍然帶有很強的港片色彩。從《三更2之餃子》到《畫皮》,奚仲文的美術設計邪魅而詭異,有一種獨特的美感,他善於為非現實類題材的影片做美術設計,為影片塑造一種迷離的魔幻感。

其他入圍人選:張叔平、葉錦添、易振洲、麥國強、趙思豪。

造型設計篇:

張叔平躋身世界一流 吳里璐後生可畏

中國有句俗話,叫「人靠衣裳馬靠鞍」,這和現代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人靠衣裝,佛靠金裝」是一個道理。而在電影中,劇中人物的造型設計尤為重要。這裡面既要考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又要顧及當時的時代背景。此外,還得兼顧電影本身所追求的藝術美感。對於造型設計師而言,這三者為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造型設計師,就必須在前兩個方面不犯「硬傷」,在最後一個方面突破自身上限。

獲獎最多:張叔平(十年內四獲「三大」)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張叔平

張叔平不僅在香港電影界是殿堂級美術指導,在國際上也是備受推崇的大師級奇才。在王家衛的電影里,張叔平盡情發揮他的才華稟賦,精緻細膩的人物造型、視覺效果、和布景設計,一次次地向觀眾的審美標準作出試探和挑戰。最近十年里,張叔平四次獲得金馬獎提名(《讓子彈飛》《一代宗師》《華麗上班族》《一步之遙》),五次獲得金像獎提名。最終憑藉《讓子彈飛》獲得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造型設計獎」,之後更是攜《一代宗師》橫掃了兩岸三地的各大頒獎禮,斬獲了第50屆金馬獎、第33屆金像獎「最佳造型設計獎」以及第29屆金雞獎「最佳美術設計獎」。

香港電影雙周刊在羅列當今香港電影界100個重要人物時如此評價張叔平:香

《一代宗師》劇照

港美術指導鼻祖,到今時今日仍然穩坐第一把交椅。在與時代背景完美融合的同時,張叔平的造型設計往往能夠發掘出演員們最為驚艷的一面。這源於他對時尚的深刻認知,更源於他對「美」的精確把握。

提名最多:吳里璐(十年七提三中)

吳里璐於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時裝設計系畢業後,隨即晉身電影界,為張之亮的《中國最後一個太監》擔任服裝設計。時至今日,吳里璐已參與超過四十部電影的製作,十年里四次獲得金馬獎提名(《十月圍城》《武俠》《海闊天空》《七月與安生》),七次獲得金像獎提名。最終憑藉《十月圍城》獲得第47屆金馬獎、第29屆金像獎「最佳造型設計獎,後由憑《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獲得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造型設計獎」。

吳里璐善於把握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人群的生存狀態,利用造型設計,來表現2009年上映的《十月圍城》,讓吳里璐相繼獲得金馬獎與金像獎。影片以清朝末年為時代背景,所涉及的階層有清朝官員、起義志士、普通商人,乃至社會底層的販夫走卒、武館藝人。依靠敏銳的洞察力,吳里璐還原了革命前夕各個階層人群的生存狀態以及內心世界。

音效篇:

杜篤之見證侯楊時代 曾景祥簡直為拿獎而生

很多觀眾對於音效和配樂有一定的混淆。配樂指的是影片的現實之外添加的音樂,而音效指的是發生在影片的現實環境之中的聲音,當然這種聲音呈現並非絕對符合影片的現實情況,音效師有時候會為了某種藝術效果而放大某種影片現實環境中的聲音,特別是在恐怖片中和動作片中。音效師在華語電影界可以說是奇缺,是獎項壟斷最為嚴重的領域,沒有之一。

獲獎最多:杜篤之(10年14次提名6次獲獎)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杜篤之

大師的發生往往是同步的,導演和幕後技術班底總是互相成就,比如侯孝賢的班底,不得不佩服侯孝賢對於各種電影藝術元素的調動整合的大師級能力。

杜篤之,中國台灣電影錄音師,祖籍安徽。從1981年開始正式踏入電影錄音界起,一直在與楊德昌、蔡明亮、侯孝賢等大師合作,見證了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全過程,對台灣電影聲音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最近一次獲獎是《刺客聶隱娘》,而這已經是他的第34次金馬入圍!配合台灣新電影的發展,他善於為寫實感較強的影片收音,杜篤之參與影片的聲音真實自然,對音效的使用十分克制,這在楊德昌的電影中表現為一種冰冷,而在侯孝賢的電影中則增強了影片質樸的詩意。

提名最多:曾景祥(10年內提名28次獲獎3次)

想當初第32屆和第34屆金像獎周迅和劉青雲分別以兩個角色角逐同一個獎項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牛逼死了。可惜他們不知道曾景祥第29、32、34屆的時候都是以三部作品入圍金像獎的。第35屆的時候,甚至佔據了五個入圍名額中的四個!不幸的是,即使霸佔了這麼多名額還是沒得獎。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曾景祥

曾景祥90年代進入電影音效界,與杜篤之截然相反的是,他幾乎只做商業片。善於利用音效製造緊張刺激的氛圍,讓人熱血噴張,《寒戰》系列、《葉問》系列、《狄仁傑》系列、《捉妖記》等全出自他的手。業內人士一直將曾景祥和杜篤之視為華語電影收音界水準最高的兩個人,素有「港曾台杜」的說法。

其他入圍者:李耀強、姚俊軒、鄭穎園、王丹絨、Fripe Wang.

配樂篇:

金培達陳光榮領銜 配樂的都能寫好歌

在後期技術領域當中,配樂界算是人才較為豐富的一個領域。這與華語音樂人才數量的龐大有關,同時華語電影高成本的商業大片相對稀缺,用到交響樂團為電影配樂的機會較少,門檻相對低一些。很多其他類型的音樂人常跨界電影配樂界,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羅大佑、林強、黃韻玲、竇唯等,獎項的壟斷沒有那麼突出。配樂獎的競爭激烈程度可與影帝影后相媲美,但也有比較突出的大師級人物。

獲獎及提名最多:金培達(10年提名11次獲獎4次)

金培達90年代末進入電影配樂界,除了電影作曲家,他也為很多流行歌手寫過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成龍的《國家》、張學友《如果愛》等,與林夕、梁翹柏、陳少琪並稱香港四大金牌音樂人。他的配樂磅礴大氣,非常符合大片的氣勢。但由於在流行音樂上的資歷,在愛情片、喜劇片方面也有不錯的表現,比如最近獲獎的《七月與安生》,這部電影的原聲帶好聽到爆,此外他還因音樂上的成就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七月與安生》劇照

獲香港特區政府頒受榮譽勳章。

獲獎及提名第二名:陳光榮(10年提名9次獲獎2次)

相對於金培達,陳光榮則顯得柔情一些,他在90年代初進入電影配樂界,除了電影配樂,他還寫過許多好聽的情歌。他的履歷表中有很多像《雛菊》、《不再讓你孤單》這樣的愛情片,他為愛情片做的配樂旋律優美,浪漫而感傷。

其他入圍者:胡偉立 、陳其鋼、林強

武指篇:

洪金寶李忠志寶刀不老 徐浩峰另闢蹊徑獨領風騷

華語三大獎中,金雞沒有武術指導獎。在傳統武俠文化的影響下,華語動作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與意境。和國外動作片一味追求感官刺激不同,華語動作電影既可以簡單粗暴,也可以借力打力;既能拳拳到肉、刀刀見血,也能殺人於無形,無招勝有招。經過一代代「武指」的努力,「中國功夫」走向了世界。這其中蘊含的,是一種創作理念,更是一種時代文化。

獲獎最多:洪金寶(十年內獲獎四次)

作為香港電影界的「大哥大」,洪金寶雖已年過花甲,但仍然堅守在創作一線。2008年,《葉問》上映,為當時低迷的華語動作片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而作為本片動作指導的洪金寶,也藉此橫掃當年的各大頒獎典禮,相繼獲得金馬獎與金像獎。時隔兩年,《葉問》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上映,洪金寶再次延續了屬於他的傳奇。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洪金寶

老一輩「武指」中,袁和平近年來少有出手,劉家良早已仙去。像洪金寶這樣「不服老」的老派武者,已經不多了。而在其自導自演的影片《我的特工爺爺》中,人們看到洪金寶終於也還是打不動了。這次人們記住的,不是當年那個靈活的胖子,而是一個老人的黃昏戀。作為「元家班」的成員,武行出身的洪金寶和成龍等人一起開創了「動作喜劇」這一類型片,並在幾十年間風靡世界。在洪金寶擔任「武指」的影片中,演員們的武打動作多會藉助各類道具,如板凳、桌板等,以此來達到巧妙、刺激的動作效果。千禧年以後,洪金寶的動作風格趨向老成、穩重,舉手投足間盡顯大家風度。在影片《葉問》中,甄子丹和洪金寶在圓桌上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比試。洪金寶使用的「洪拳」,霸氣剛猛,而甄子丹使用的詠春則以柔見長。雙方各出奇招,在這塊尺寸之地上打出了令人心折的大氣魄。

提名最多:李忠志(十年內5提金馬)

值得一提的是,李忠志其實也是「成家班」出身。2000年以來,他和導演陳木勝合作了《新警察故事》《男兒本色》等多部影片。透過李忠志這一時期的作品,我們已經能夠感受到他的動作風格——硬朗簡介,而又極具爆發力。十年來,李忠志先後憑藉《男兒本色》《保持通話》《痞子英雄》《掃毒》《殺破狼2》五次殺入金馬獎。在第4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他憑《保持通話》獲得「最佳動作設計獎」,後又依靠《殺破狼2》獲得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獎」。在華語區的中生代「武指」中,李忠志已然是執牛耳者。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殺破狼2》劇照

無論是《男兒本色》,還是《殺破狼2》,影片里的武打動作皆凌厲狠辣,絲毫不拖泥帶水,充滿了炸裂的荷爾蒙氣息。在李忠志的指導下,演員們拳拳到肉,令觀眾血脈賁張。在影片《殺破狼2》的最後一戰中,吳京攜手托尼·賈大戰張晉。三人捨生忘死地拼殺,動作兇狠、凌厲。拳腳無眼,你來我往之間,無不彰顯了動作電影的硬朗、陽剛之美。

特別提及:徐浩峰:「武指」的另類高峰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徐浩峰

徐浩峰(又名徐皓峰),1973年出生,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現就任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導師 。 2012年,徐浩峰憑藉《箭士柳白猿》參與角逐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獎項。不同於以往的動作片,《箭士柳白猿》的動作設計講求「大道至簡,一招斃命」。極其真實的武打場面,極其簡潔的武打動作,但卻處處透著緊張與刺激。拳腿之間流轉的,是一股高深絕妙的「武術奧義」。雖然最終徐浩峰並未獲獎,但他的這種獨樹一幟的動作風格仍然引起了電影圈的極大關注。2015年,徐浩峰攜《師父》捲土重來,最終將獎項收入囊中。

拋卻了華麗的動作場面,徐浩峰利用質樸、簡單的動作設計,為華語動作片開闢出了「硬派武俠」的新道路。在《師父》中,徐浩峰將其鮮明的個人風格發揮到了極致。高手對決,生死僅在毫釐。這就像古龍的小說中描寫的那樣——不動則已,動則分勝負、見生死。沒有飛檐走壁,沒有上天入地,只有閃轉挪騰間智慧與功力的對決。

華語電影的幕後傳奇:這15位技術大咖拿獎拿到手軟

《師父》劇照

其他入圍:董瑋、元家班成家班的其他人

由於獎項設置的不健全,內地電影人在這個統計中有一定的劣勢,但我們還是不難看出,內地電影產業化發展的相對落後,港台在華語電影幕後大師級人物中仍然佔據多數,而且近幾年獲獎最多的人,仍然是港台電影黃金時期就已經成為中流砥柱的人。港影雖然沒落,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培養出來的人仍然為華語電影做著巨大的貢獻。我們需要擔心的是,在這些人餘熱燒盡之後,誰能來接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