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長安十二時辰》:反恐精英就可以解救長安?沒有這3點也是白費

《長安十二時辰》:反恐精英就可以解救長安?沒有這3點也是白費

《長安十二時辰》:反恐精英就可以解救長安?沒有這3點也是白費

《長安十二時辰》主演


01

《長安十二時辰》是古裝反恐,但主角張小敬絕不是「超級英雄」

最近,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的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網上熱播。作為馬伯庸同名小說的忠實粉絲,從書架上取下塵封已久的原著,6月30日一整天窩在沙發里再次拜讀,暢快淋漓,好不痛快!

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空前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泌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有人說:《長安十二時辰》是中國古代版的「反恐精英」;

有人說:主角張小敬是小說中唐朝的超級英雄,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

還有人說:小說而已,有主角光環在,想死都難。

不可否認,「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於小說以及主角張小敬的解讀都有自己的道理。

我想說:這是一部古代反恐不假,但張小敬絕對不是超級英雄,他是一個卓越的管理者。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主角張小敬在完成拯救長安這項任務的時候,並不是上天入地、獨行獨往,無所不能,而是靠不斷整合和分析信息,靠超級大腦對風險的預判及把控,靠和各方勢力的周旋與談判,最終化險為夷,這些無不是展現出了卓越的管理天賦。

張小敬,是小說中的人物,會流淚、會流血、也會動情,是一個活生生的軀體;

張小敬,又是現實中的人物,就是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你我,為了生存、為了生活、為了發展,不斷追求卓越。

通過《長安十二時辰》中主角張小敬的所作所為,我們進行一一剖析,從中不能發現他屢屢化險為夷,最終取得成功的卓越管理三大招。

《長安十二時辰》:反恐精英就可以解救長安?沒有這3點也是白費

張小敬在觀察望樓


02

第一招:信息分析

小說中,張小敬超強的信息分析能力貫徹始終,比較經典的橋段有:

(1)當被李泌帶到靖安司後,張小敬快速整理時間軸,將靖安司與長安的局勢聯繫起來,以此推斷李泌的身份、靖安司的地位和長安城的政治格局。

(2)張小敬通過對望樓的觀察,整個長安城,每一坊設有二至三棟望樓,設有專門的持旗武侯,通過約定的旗語進行交流。張小敬一眼就看出這東西的實用之處,分析出無論他身在長安何處,都可以通過望樓與靖安司保持聯絡,無疑是多了一雙俯視長安的巨眼。

什麼是「信息分析」?

信息分析是人們在思維中把客觀的整體分解為若干小部分進行分析、研究、認識的技能和本領。

我們日常獲取到的信息往往都是碎片化的,看似毫無關聯,其實內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藉助信息分析能力,可以在決策過程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繁至簡,從而把握信息的本質,看到信息的全局,為有效決策夯實基礎。

著名投資大師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里說做投資就必須要有多個維度的知識和能力,要充分掌握信息分析能力。

《長安十二時辰》:反恐精英就可以解救長安?沒有這3點也是白費

每個人都在做信息分析,為何結果卻千差萬別?

因為大部分人都犯了信息分析常見的錯誤:

錯誤①:過早的下結論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以為自己掌握了全面的信息,做了縝密的分析,就可以獲取較為圓滿的結論了。其實不然,這個時候建立在不全面的信息分析之上,所得到的結論都是不成熟的,也是極其危險的。

錯誤②:喜歡高大上的理論,忽略了基礎信息的價值

上文中張小敬所分析的都是最基礎的信息,對於他而言也是最有價值的。因為基礎信息可以構建起最底層的認知框架和邏輯,在這種穩固的框架之上所建立起來的分析才是真實有效的。

《長安十二時辰》:反恐精英就可以解救長安?沒有這3點也是白費

如何提高信息分析能力?

①儘可能多的獲取多維度信息

多提問:

張小敬在任務伊始,也是問的最多的時候,因為他在千方百計的收集更多信息;

如張小敬被好友徐賓從獄中押解時,問道:「李司丞如此求賢若渴,看來靖安司是遇到了大麻煩了吧?」,以此判斷大局;

被安排破案時,問道:「為什麼是我?」,以此來收集自己與整個案件的關聯;

再如聽了沙盤解說後,問道:「突厥狼衛打算怎麼動手?」,以此來掌握靖安司目前對於案件事情的掌握程度。

在整部小說中,張小敬依靠諸多問句,不斷整合收集著龐大的信息,然後加以分析處理。

在職場中的我們,一定要多問「Why",通過不斷的追問來激發信息來源。我們掌握的信息越全面,完成工作時就越高效。

多觀察:

張小敬對於靖安司望樓、以及信號傳輸系統的觀察,給他後續的情報傳送奠定了基礎;

在靖安司內,對於李泌、徐賓、崔器多人表情和行為的觀察,讓其掌握每個人的心理狀態;

以及在案件追蹤過程中,對於路面殘留猛火雷殘留物的觀察,讓其快速偵破案件玄機;

這些都給張小敬提供了全方面、多維度的信息來源。

職場人,工作時要留一個心眼,多去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在發生什麼變化,從中汲取對於我們有利的信息。

②大膽假設,小心論證

小說中,張小敬對於整個案件的大膽假設和小心論證,支撐起了他的宏觀看法和細節把控。這是一個卓越管理者的顯著特徵。

大膽假設:狼衛要在中元節,焚盡長安城,讓長安成為人間煉獄;

小心論證:

點對點的突襲,有可能,但殺傷效果不明顯,排除;

採用火攻,就需要可以持續燃燒的可燃物,捕捉到石脂的線索,經過不斷追尋,最終挖掘出猛火雷的存在。

在論證過程中,張小敬並不一帆順風,走了很多彎路,一遍一遍的推倒重來,一遍一遍的自我否定。

最終,在大膽假設,小心論證中,真相一層層浮出水面。

《長安十二時辰》:反恐精英就可以解救長安?沒有這3點也是白費

03

第二招:風險管理

人們在不斷追求任務的高效達成、追求新的解決方案的時候,總會造成工作風險的存在。

對於管理者而言,風險的存在可能會降低客戶滿意度和企業品牌忠誠度的降低;

對於普通職場人,風險的存在可能會導致工作效率的降低、工作結果的不滿意度升高,甚至會影響到自己的職業發展。

對於小說中主角張小敬,他所面臨的風險,關乎他自己,乃至整個長安城的生死存亡。

什麼是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就是預測來自各個方面的威脅和可能存在的風險,並制定相應計劃加以解決。

小說中,主角張小敬從故事開始,就高度重視狼衛突襲案件背後可能存在的風險,他預測狼衛真正的目的會更大,結果會更加慘痛。

《長安十二時辰》:反恐精英就可以解救長安?沒有這3點也是白費

結合小說中主角的行事路徑,總結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的方法有3種:

①預測多方面風險,模擬事情出問題的不同場景;

主角張小敬根據掌握的信息,預測的風險有:

---來自狼衛的最直接的殺戮風險;

---來自賀老授權失敗的任務開展名義的風險;

---來自太子的宮斗政治風險;

這些風險不是獨立的,之間必然存在這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張小敬開始執行任務前,對於這些風險的預測早已成型,並且模擬了各種風險發生的場景。

職場人學習點:


在推進項目之前,我們可以進行分險預判,找到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比如是人的問題、工作流程的問題、還是資源整合的問題。多去模擬場景,進行剖析,制定解決方案。

②創新點測試,及時跟蹤實施進度

在整個緊湊的案情中,張小敬充分運用創新試點,比如:

---在案件初始,蹲點胭脂粉鋪,挖掘生意人背後的勾當;

---在追蹤消失的狼衛後,他調用獵犬進行追蹤;

---在摸索到狼衛首領的喜好後,進入聲色場所進行信息捕捉;

這些都是在完成任務中的創新之處,張小敬並沒有完全按照常規的辦案手法,必要的時候另闢蹊徑,「非常時期,非常手段」。

每次的創新點測試,都對整個案件的處理帶來了不小的收穫。有的可能也會半途而廢,但經過測試和收到的反饋,至少驗證了這一條路子是不通的。也就是互聯網公司提及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職場人學習點:


在完成工作時,按部就班的執行固然風險最小,但必要的創新措施試點,可以讓我們取得更佳的結果。比如簡單的做表格,可以嘗試更先進的演算法公式,比如組織項目會議,除了拉群溝通,是否可以視頻會議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做的創新點測試。

③制定應急方案,準備B計劃

張小敬在案件的偵破當中,留守士兵堵住小院後門,堵住敵人退路;

當自己被崔器倒戈,利用檀棋的身份與李泌裡應外合,逃出生天。

這些都是張小敬所制定的應急策略,也就是plan B。

職場人學習點:


重要工作,比如牽頭做一個市佔夏季激勵賽,萬一持續下雨怎麼辦?萬一人員不齊怎麼辦?萬一預算超支怎麼辦?一定給自己備好應急方案,制定plan B。

《長安十二時辰》:反恐精英就可以解救長安?沒有這3點也是白費

張小敬與李泌談判


04

第三招:優質談判

作為管理者,即使你沒有意識到,你也可能每天都在參與談判。當你試圖通過對話的形式,與另一方達成共識時,就是在談判。

有時談判是正式的,比如和客戶談判合同,或者與高管探討部門的發展策略;

有時談判是非正式的,比如解決團隊內的矛盾,進行人事安排等。

什麼是優質談判?

著名管理大師馬丁·拉尼克在《領導者習慣》一書中,對於「優質談判」是這樣定義的:

「優質談判,意味著在商談的過程中達成雙贏的協議。」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多次展現出超強的優質談判能力,比如:

---初入靖安司,與靖安司丞李泌的談判,明確雙方共同的目標和職責;

---聲色犬馬之地平康里,與「黑暗勢力」葛老的談判讓其感激人情,最終關鍵時刻葛老出手相救;

這些場景,都是優質談判的體現。

作為普通職場人,我們或許不能像小說主角一樣叱吒風雲,也不能像很多高管一樣探討戰略,但我們可以通過自我診斷,掌握優質談判的技巧,提升職場能力。

《長安十二時辰》:反恐精英就可以解救長安?沒有這3點也是白費

做一下自我診斷,如果你有以下跡象,說明你需要提高優質談判能力了:

---如果你下意識把談判當做比賽,不管別人「死活」,自己必須要贏;

---在談判中,你擔心自己處於下風,擔心失去,故作強勢;

---談判會讓你感到壓力,能不參與談判就不參與;

---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大部分時間你是在交談而非認真聆聽。

《沃頓商學院最實用的談判課》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


「如果一個人談判能力很弱,那他有可能每天都活在焦慮中,幹什麼都不如意,只能聽別人的,哪怕別人的注意是錯的。這樣例會失掉自尊,也會失去他人尊重。」

是的,談判能力有時候會決定我們在職場中所處的位置,決定我們的職場競爭力和未來發展空間。優質談判能力,對於職場發展至關重要。

《長安十二時辰》:反恐精英就可以解救長安?沒有這3點也是白費

如何提高優質談判能力?

①尋找雙贏的解決方案

當意識到討論已經轉變為談判時,可以明確的標明自己的態度,是要尋找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案。

常用的話術有:

「我們有著共同的目標,本次談判要達成雙贏的結果,這一點您也是認同的,對吧?」

「找到一個我們都滿意的、雙贏的解決方案,對於我們而言都很重要。」

「今天我們的談判,絕不是為了一己私利,我們都是更多的站在雙贏的基礎上來思考的。」

②把對方拉進同一條戰壕

當人們認為處在同一個戰壕里的時候,就更有可能在談判中達成一致。所以,當我們意識到在進行談判時,要試圖將對方拉進同一條戰壕。

比如你在參與一個項目討論會,在聽到某人發表意見之後,可以巧妙運用對方的意見「挖掘戰壕」,可以這麼說:「我們一起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進行比較理想的方案設計時,怎樣才能充分的運用到你的想法呢?就如你剛才講到的這些(再次簡單總結一下對方的想法)」

當對方聽到關鍵詞「一起解決」、「比較理想」、「充分運用」,以及你再次總結了他的想法時,下意識中就會被你引導進入同一條戰壕。

③要求後續動作達成一致

為什麼很多看似已經達成共識的談判,最終卻是不了了之?

因為談判現場的默契,不代表後續動作的一致,所以在談判中就需要明確要求後續動作的一致性。

在意識到談判即將結束時,陳述你對後續動作的理解,常用的話術有:

「我理解我們接下來的動作主要有.....你同意嗎?」

「接下來,我們要共同完成的幾個關鍵點.....是這樣吧?」

「您認為我們後續的動作都有哪些?我做一下記錄。」

每一句話、每一個後續動作,都要讓對方進行確認。沒有得到對方確認的動作,往往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

如果後續動作可以通過郵件、會議紀要進行共識,效果就更好了。

《長安十二時辰》:反恐精英就可以解救長安?沒有這3點也是白費


05

無法像張小敬一樣,十二個時辰拯救蒼生,但可以向他學習卓越管理3大招,來拯救我們的職場人生

唐朝,對於中國發展史而言,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在這部恢弘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揮斥方遒,帶領眾人偵破奇案,拯救蒼生。

當下,對於我們而言,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年代。

在職場這部大戲裡,我們人人都是主角。儘管我們的主角光環並不是那麼光輝燦爛,但我們依舊在打造屬於我們的精彩。

如果我們看到了小說的精彩,恭喜,我們懂得品味一部好書;

如果我們還能看到人物內在的卓越管理能力,慶幸,我們懂得了成長。


陶淵明詩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

在這個了不起的時代,我們一起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