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橈骨遠端骨折術後鋼板切除與Soong分級的關係

橈骨遠端骨折術後鋼板切除與Soong分級的關係

概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確定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後掌側鋼板移除與Soong分級之間的關係。在這項回顧性隊列研究中,對2011 - 2015年期間對橈骨遠端骨折進行掌側鋼板固定的所有連續患者進行了回顧。分析了去除鋼板的患者與未進行鋼板切除的患者之間Soong分類的差異。計算了板移除的總發生率並分析了適應症。共納入323名患者。所有患者的板移除率均為17%。與沒有去除板的患者相比,去除板的患者的Soong分類顯著更高。對於分類為Soong 2級的鋼板放置患者,鋼板移除的發生率幾乎是分類為Soong 0級的6倍。掌側鋼板移除與較高的Soong分級之間的關係強調精確鋼板定位的重要性。

證據等級:IV

關鍵詞:Soong分類,鋼板切除,橈骨遠端骨折

介紹

開放複位和內固定板是一種越來越被接受的治療移位橈骨遠端骨折的方法,提供生物力學穩定的固定,從而允許早期康復(Berglund等,2009; Boretto等,2014; Johnson等,2017) ; Tanaka等,2016; Walenkamp等,2016; Yoon等,2017)。報道的遠端橈骨骨折移除掌側鋼板的發生率在3-10%的範圍內(Lutsky等,2015; Snoddy等,2015)。移除的指征因疼痛和僵硬,肌腱炎或肌腱斷裂,硬體突出和硬體失效等因素而異(Gyuricza等,2011; Lutsky等,2015)。不正確的板位或錯位或突出的螺釘可能會導致肌腱損傷或損壞關節表面(Arora等,2009)。屈肌腱炎或破裂是遠端橈骨骨折的掌側鋼板固定的公認併發症。屈水肌腱最靠近的分水嶺處的板突出是導致這種併發症的一個因素(Soong等,2011)。Soong等。開發了一個分類系統,以確定與流域線相關的板突出。未將掌側延伸到臨界線的板被歸類為0級,那些掌握到線上但靠近掌側邊緣的板作為1級,並且直接在掌側緣上或遠端作為2級板。在一組患者中存在2級掌側突出,屈肌腱斷裂發生率增加接近統計學意義(Soong等,2011)。因此,作者提出,向臨界線和掌側邊緣遠端放置平板可能會增加屈肌腱斷裂的風險。

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確定掌側板移除和宋分類系統之間的關係。作者假設較高的Soong等級與板相關的傾訴相關,因此在發生板移除的患者組中更常見。次要結果測量是橈骨遠端骨折治療後移除掌側鋼板的發生率和適應症。

方法

在這項回顧性隊列研究中,所有連續的患者在2011年至2015年間進行了掌側鋼板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納入標準是在作者醫院手術的有掌側鋼板固定的成年患者,有或沒有隨後的鋼板移除。患者必須在初始鋼板固定後至少進行一年的隨訪。

主要結局指標是掌側切除與Soong分類之間的關係。次要結果測量是板移除的發生率,計算為移除板的患者數除以具有遠端橈骨板固定的患者,以及移除板的指示。

根據Soong分類對板塊突出度進行分級。這是在術後X光片上完成的。掌側緣被定義為側位X線片上掌側皮質的最高掌側範圍。在術後X線片上,繪製一條與掌側邊緣相切的線,平行於橈軸的骨幹骨。將手掌不延伸至該線的板記錄為0級。術後掌側至掌側邊緣的平板記錄為1級。直接位於掌側邊緣或遠端的平板記錄為2級(Soong等人) 。,2011)。

在研究過程中使用了各種平板。全部由Synthes(DePuy Synthes Companies,Zuchwil,Switzerland)提供。這些板被分類為關節外或掌側柱板(設計用於分水嶺線附近)和近關節和掌側緣板(設計為準確位於分水線或遠離分水嶺線)(圖1)。

圖1。

相對於分水嶺線的理想位置。(a)關節外板,Soong 0.(b)Volar柱板,Soong 0.(c)Juxta-articular plate,Soong 1.(d)Volar rim plate,Soong 2。

統計

收集患者性別和基線年齡的一般描述性統計數據,並以百分比(分類變數)或平均值和標準差(正常數據)或中位數和四分位數範圍(IQR;非正常數據)(如適用)表示。使用非配對T檢驗(在正態分布的情況下)或Mann-Whitney U檢驗(其中分布不正常)分析組之間的差異。使用Shapiro-Wilk測試確定正態性,並通過在直方圖中繪製數據分布進行目視檢查。

在一組中N

結果

共納入323名患者。總人口的中位年齡為61歲(智商為48-70),76%為女性。無平板移除組的中位年齡為63歲(IQR 52-71),而去除鋼板組的年齡為54歲(IQR 39-61)(p =

表格1。

患者特徵。

*表示為N(%)。

所有患有掌板的患者均接受了Soong評分。在未移除平板的組中,每個Soong等級的患者百分比為0%,56%1級和13%2級。對於板移除組,這是19%0級,37% 1級和44%2級。組間Soong等級有顯著差異(p

表2。

Soong等級與板材去除和板材類型有關。

回歸分析顯示較高的Soong分類與去除掌側板的需要呈正相關(p

表3。

回歸分析中變數的優勢比。

板型(在分水嶺上或過去的分水嶺線0.81 0.61(0.35-1.84)

掌側板移除的總發生率為17%(n = 54)。從醫療記錄中確定了移除板的指征(表4)。大多數是疼痛或「僵硬」。在一名患者中,在從咬合咬合處穿透損傷後移除掌側板。由於伸肌腱斷裂,表明有兩例切除鋼板。在第一種情況下,伸肌拇長(EPL)的破裂用伸肌腱(EIP)轉移治療。在第二種情況下,EPL,EIP和食指的常見伸肌被破壞,但由於患者的意願而沒有進行重建。沒有觀察到屈肌腱斷裂。

表4。

去除板的指示。

在移植鋼板手術後的患者隨訪中,89%(48例患者)沒有出現併發症。觀察到的併發症是疼痛性瘢痕形成,需要在兩名患者中進行額外治療,並且在移除板時患者的板移除似乎具有不癒合(n = 1)。該患者接受了手腕的關節固定術。另有三名患者失訪。

討論

作者的研究結果表明,掌側鋼板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後更大的鋼板突出與最終硬體切除的發生率增加有關。對於分類為Soong 2級的鋼板放置患者,鋼板切除的發生率幾乎是分類為Soong 0的6倍。此外,患者的鋼板固定手術年齡與鋼板切除手術呈負相關。手術時間越高,就越不可能需要更換硬體。這可能是由於年輕患者更多地意識到他們的手腕功能,並且與老年患者相比需要更多。

在作者的機構中??不常規進行板材的清除。然而,作者發現去除鋼板的發生率相對較高,為17%。在先前的研究中,發現了10%或更低的發生率(Lutsky等,2015; Snoddy等,2015)。作者通常會進行為期一年的隨訪,以評估患者是否存在與板塊相關的問題,這可能是作者人群中板塊移除率較高的原因。此外,作者研究中硬體清除的原因主要是疼痛或僵硬。在掌側邊緣板特別設計為向遠側放置的情況下,該板總是超過分水線。因此,平板放置將始終被評為Soong 2.有人可能認為這些患者的平板移除應該定期進行。

Soong等。(2011)設計了一個分類系統,以確定板突出,並將其與不同類型的掌板處理的兩組進行比較。這項研究表明,板塊設計應考慮到它們在流域線上的突出性。在橈骨遠端分水嶺線處板更為突出的組中,屈肌腱斷裂的發生率為4%,而在具有較低輪廓的組中,這是0%(p = 0.08) )。因此,作者建議外科醫生採取措施避免不正確的鋼板位置。然而,一些板專門設計用於實現遠端固定,並且這些板不適合分水嶺線。雖然不經常使用,但作者研究中的所有掌側邊緣板都必須被移除。此外,近關節平板更常被分類為Soong 1級和2級。在67%的掌側平板(掌側柱和關節外平板)中,儘管被設計為近端,但這些平板正好放置在分水嶺線上或遠端。到分水嶺線。作者的回歸分析顯示,板移除與Soong等級之間存在統計學上顯著的相關性,但是板移除與板型之間呈負相關。遠端定位板的數量可能太小而不具有統計學意義,這可以解釋這一發現。然而,這些結果可能表明板位置比板類型更重要。外科醫生應該了解正確的放置和板的類型及其與術後投訴的可能關係。

Snoddy等人。(2015)還調查了宋氏等級與肌腱炎和鋼板切除之間的關係。他們還使用邏輯回歸模型來評估與板移除相關的協變數,但沒有發現Soong等級和板移除之間的顯著關係。作者對作者的研究與Snoddy之間的差異沒有合理的解釋。可能較少數的硬體移除患者,33與作者人口中的54人相比,可能導致統計分析不足。

作者沒有觀察到一例屈肌腱斷裂。屈肌腱腱炎,特別是屈肌腱,可能在人群中被低估並記錄為疼痛。然而,作者觀察到兩例伸肌腱斷裂。在這兩種情況下,EPL都破裂了,其中一個EIP和食指的常見伸肌也破裂了。兩名患者都有掌側板,伸肌腱斷裂可能是一名患者背側螺釘突出和另一名患者缺血的結果。在這些情況下,板移除可能與板位置無關。

這項研究有幾個局限性。由於其回顧性,未知和已知的偏差可能會產生影響。除非通常有詳細的醫療記錄,否則切除板的具體原因可能沒有下劃線。此外,在最初一年的隨訪後,患者仍有可能在其他地方經歷過硬體移除。

Soong分類系統是描述掌側板位置的有用方法,其內部和內部觀察者的可靠性分別高達78%和0.80-0.94%(Lutsky等,2011)。作者的結果強調了Soong分級系統作為去除板的預測因子的價值。作者建議在標準的術中和術後評估中實施分級系統,以確保最佳的板定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葉 的精彩文章:

面部和頸部的美學活力:23 美容眼瞼手術中的側支併發症:預防和重建
這就是為什麼說碳是一個流浪漢-視頻生物學

TAG:丁香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