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謝天謝地,Jony Ive 終於離開蘋果了

謝天謝地,Jony Ive 終於離開蘋果了

設計仍然至關重要,但 Jony Ive 已經推動不了這件事了。

過去一周,無論是科技圈還是設計圈,最重磅的新聞之一恐怕就是 Jony Ive 將要離開蘋果了。

北京時間 6 月 28 日凌晨,Ive 宣布將卸任蘋果的首席設計官(Chief Design Officer,CDO)一職,並離開這家他已經供職了 27 年的公司。Ive 接下來的計劃是開出自己的設計公司 LoveFrom,這家公司將在 2020 年成立,蘋果會成為 LoveFrom 的第一個客戶,Ive 將從蘋果設計團隊的老闆變成蘋果公司未來的設計供應商之一。

Marc Newson 也將加入 LoveFrom。2014 年 Ive 把 Marc Newson 招募進了蘋果,兩位業界大佬還會在新的公司繼續合作。

Ive 在聲明當中感謝了蘋果公司和蘋果的設計團隊,而蘋果 CEO 庫克在聲明當中也一如既往地對 Ive 進行了無與倫比的評價。

在 Ive 離開之後,蘋果的首席設計官位置暫時不會有人接任,蘋果將讓目前的工業設計副總裁 Evans Hankey 和人機界面設計副總裁 Alan Dye 直接向蘋果 COO Jeff Williams 彙報(在此之前 Ive 是直接向庫克彙報的)。

而在蘋果公布 Ive 即將離職的消息之後,蘋果公司股價在盤後交易中下跌超過 1%,蘋果市值蒸發掉了 90 億美元,這被大家開玩笑地說成是「Ive 的價值」。而市面上所有的報道都對 Ive 表示了敬意,表示 Ive 是「蘋果的靈魂設計師」。

可是,Ive 真的是「蘋果的靈魂設計師」嗎?

在剛聽到 Ive 離開的消息時,我除了有一點感慨之外,竟然沒覺得有一點惋惜,我的第一反應竟然是「他終於離開了」。

我自己也有點驚訝我會這麼想,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自己就是 Ive 迷的一員。1992 年加入蘋果時 Ive 只有 25 歲,他在蘋果參與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第二代「牛頓」(Newton MessagePad),之後他主導了 iMac(1998 年開始的那個多彩半透明後殼的一體機電腦系列)、iPod、iPhone、iPad、Apple Watch 等等各種硬體以及 iOS 7 之後的系統設計和交互,當然還包括了 Apple Park 以及現在最新一代的 Apple Store 零售店的標準。

幾乎可以說,蘋果從困境中復甦並邁向巔峰,Ive 是以最最核心的人員之一參與了全過程,他經手的那些產品無論最終市場表現如何,就產品本身而言都兼具生產力和藝術性,並充滿了前瞻和開拓意義——包括「牛頓」系列,雖然當時銷量低迷,並最終被喬布斯在 1997 年重返蘋果之後砍掉,但我們現在提到「牛頓」系列,仍然可以致以最大的 respect。

延伸閱讀:把 Ive 招進公司的是 Robert Brunne,這是當時蘋果的工業設計主管,他領導了蘋果第一代工業設計團隊。Robert Brunne 在蘋果的工作時間是 1989 年到 1996 年,在蘋果的最後幾年他多次爭取 Ive 到蘋果公司,最終如願。2007 年 Robert Brunne 和合伙人創立 Ammunition,新公司主導了 Beats 耳機的設計(在蘋果收購 Beats 之後合作終止),之後鎚子的 Smartisan T1也是 Ammunition 設計的。

可問題是,即便喬布斯在世時怎樣視 Ive 為知己,並為 Ive 創造了對於一位設計師來說可以擁有的最好的環境和條件(包括直接表態在公司里沒有人可以指揮 Ive 做任何事,除了喬布斯自己),但在「後喬布斯」時代,Ive 始終沒有拿出太多有說服力的工作成果,蘋果的設計越來越少像當年那樣讓人激動和瘋狂,成為笑柄的時候反倒越來越多——「劉海屏」優雅嗎?一點也不;鏡頭一定要凸起嗎?國產手機都已經搞定這個問題了……

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蘋果的供應鏈和工藝水準維持著產品的吸引力,還有系統和軟體養成的用戶黏性讓蘋果生態仍然很難被替代——這些方面發揮著對用戶的吸引力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但設計已經不是了。

喬布斯在蘋果把「設計」放到了最高的位置,為了滿足「設計」的需要,其它部門和所有事情都可以靠邊站或者為「設計」服務。這個理念之後也影響了無數公司。但現在我們可以聽到蘋果的設計團隊有極高的年薪、Ive 的辦公區域有獨立的門禁並禁止包括大多數高管進入、蘋果為了實現某個設計而不惜成本和代價等等各種故事,但離開了喬布斯的 Ive,真正應該講的關於設計本身的故事,卻似乎不再有了。

Ive 是個出色的執行者,但他可能不是品味最好的那一個

各種喬布斯和蘋果的傳記都記錄了喬布斯和 Ive 最初相識的場景:1997 年,喬布斯重返蘋果之後準備重組設計團隊,當時他到設計部門翻看各種設計,結果被 Ive 的很多設計稿和模型給打動,當時 Ive 已經準備要離開死氣沉沉、危機四伏的蘋果公司了,結果喬布斯留下了 Ive,並從此開啟了接下來多款改變世界的產品連續推出的黃金時代。

總之,這是個不得志的天才遇到伯樂的故事。

可如果換個角度來想這件事呢。這個年代,哪有那麼多不得志的天才或者隱居的「世外高人」,必須得有伯樂的賞識才能出頭?閃光的人放到哪裡都只會同樣的閃光——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是 Ive 確實做了很多的設計,但他自己並不確定什麼是好的,什麼不是好的。最終是喬布斯的到來扮演了做抉擇的那個決策者的角色,而 Ive 則以一個出色且堅定的執行者的身份為喬布斯輸送了足夠多的選項,或者把喬布斯腦子裡的那些想法給實現了出來。

這種事情在我們身邊的職場上其實也挺正常,很多設計師(很多其它創造性崗位也同理)確實就不太清楚自己的設計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而決策者的拍板會讓他們如釋重負——並且很有意思的是:之後他們會完全認為那些設計是出自自己之手(當然本來也是),而淡忘了最初做決定的那個人在整件事當中的重要性。

包括普通大眾也同樣如此,大家會只記得站在舞台上最閃耀的設計明星,包括所有的設計獎項其實也只會授予這樣的明星。但事實上,在幕後完成一件事最後 5% 的人,承擔的壓力和責任可一點都不比完成前 95% 的人要少。那些能對一萬件設計稿都說「不」,最終做出一個選擇的決策者,應該和做了一萬件設計稿的設計師同樣偉大甚至更加偉大。

不過時代給了喬布斯公正的評價:喬布斯並不會做設計,但世人說到「喬布斯」,幾乎就等同於了「設計」。喬布斯能對設計方案做出判斷,一方面因為他被公認的高瞻遠矚和對未來消費生活的深刻洞察,另一方面也得益於他的好品味——他把產品乃至產品包裝都做成了藝術品;他熱愛音樂,和 U2 乃至和整個音樂圈的關係被大家津津樂道;他標誌性的高領毛衣後來被發現是來自三宅一生,而且是三宅一生為喬布斯定製的幾百件(後來有同款在賣,不便宜!)……

這張著名的照片一般會配一句話,喬布斯說房間這麼空是因為沒找到自己看得上的傢具。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唯一一件傢具——那盞落地燈是蒂芙尼的經典設計

包括喬布斯在評價微軟時有一句名言,微軟「唯一的問題是沒品味」。當時的蘋果還在低谷,而微軟如日中天,因此沒太多人把喬布斯這個評價當回事。而之後喬布斯和蘋果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好品味、好設計能夠推動公司得到經營上的成功。

但這對 Ive 其實挺不利的。Ive 在蘋果 27 年,從 1996 年開始他領導蘋果的設計團隊到今年一共是 23 年,這當中,從 1997 年喬布斯回歸到 2011 年喬布斯逝世,兩位一起在蘋果共事了 14 年,這恰恰是蘋果偉大產品集中爆發的 14 年,也是蘋果集中輸出自己在設計上的價值觀的 14 年。

而在喬布斯逝世之後,我們往往又認為接下來幾年的產品可能都是喬布斯當年規劃好的,甚至包括現在作為 Ive 代表作之一的Apple Park,其實也是喬布斯晚年最在乎的項目之一,設計方案其實早就定好了——這麼算下來,能完全把功勞算到 Ive 頭上的項目其實並不太多(2016 年的《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應該就和喬布斯完全沒啥關係了……),Ive 從來就沒體現出超乎常人的好品味。

Ive 實際上並沒有在「後喬布斯」時代證明自己

喬布斯逝世幾年後,雖然蘋果仍然在推陳出新,並且公司市值也書寫了歷史,但讓人興奮的新產品和新服務越來越少。我們總歸咎於摩爾定律已經失效、硬體產品在很多時候已經接近了物理極限等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這可是蘋果,如果說世界上還有幾家能夠「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公司,那麼蘋果無疑就應該是其中之一。

並且蘋果的產品線失去了想像力,這是最糟糕的事情,除了AirPods堪稱是「後喬布斯」時代最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之外(AirPods 對於同類產品的影響讓人回想起當年那個始終能領先行業 1 - 2 年的蘋果),其它「新東西」屈指可數,而已有的產品線甚至是全面落後了。至於無人駕駛智能汽車等項目的消息也是時有時無,讓人懷疑公司內部根本就沒有一個能在產品方向上勇敢拍板的決策者。

不過這兩件事的後續並沒完全達到預期。iOS 7 相對於 iOS 6 而言確實是全面顛覆,它被認為是 2012 年原負責 iOS 的高級副總裁斯科特·福斯特爾離職之後,Ive 大權獨攬,統一了硬體和軟體設計後的成果。但這套設計語言到現在也沒有太本質的新變化(iOS 7 的功勞算在了 Ive 頭上,但其實 Alan Dye 是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包括到現在蘋果已經有了 4 大系統,但設計語言其實很模糊,也沒看到太明確的思路和未來的走向。

Ive 的離開,是對大家都好的選擇

所以這是為什麼當傳出 Ive 將要離開蘋果的消息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Ive 的離開是對大家都好的選擇。Ive 可以去做讓他開心和充滿激情的設計,不用再拘泥於蘋果這套框架和體系。

2014 年 Ive 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的採訪時曾表示「如果有一天蘋果公司失去了創新的基因,那麼我將離開這家公司」。而現在 Ive 真的要離開了。可問題是,這家公司的創新基因不就應該是 Ive 負責的事情嗎?或許這句話應該這麼說:Ive 失去了創新的基因,那麼他就應該離開這家公司了。

Ive 將有機會在自己的 LoveFrom 公司真正證明自己——沒有了蘋果的環境和體系,Ive 是否能證明他具備足夠的創造力和從無到有的完成能力,他能有機會有史以來真正完全脫離喬布斯的影子,去捍衛自己在行業當中的地位。在當初加入蘋果之前,Ive 也曾有過外包設計等工作經驗,但他後來表示他實際上對創業並不太擅長,還是喜歡在企業工作,而最終喬布斯為他創造的條件就是讓 Ive 幾乎完全不受任何瑣碎事務的干擾,讓 Ive 可以完全專註於設計。

現在 Ive 創業了,迎接 Ive 的將會是鋪天蓋地的瑣碎事務。但往好的方面想,52 歲的 Ive 其實也完全可以繼續在蘋果的工作,他不主動離開,應該也沒有人會把他趕走。但他選擇離開,至少還體現著自己仍然擁有回到原點的激情和熱血,最終成功或者不成功,Ive 掌握了自己的人生,都不會留下什麼遺憾。

而對於蘋果來說,這一步其實也早應該邁出來了,Ive 主動離開對於蘋果算是一個解脫。「後喬布斯」時代一直就是 Ive 的時代而不是庫克的時代,庫克一直對自己有很清晰的定位,並且也做到了他職能範圍的最好,但蘋果任何時候都是設計至上、產品至上的公司——而 Ive 從來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產品帶頭人。

沒有了 Ive,蘋果或是可以內部提拔更多年輕力量,或是從外部招攬一個野心家或者造夢者式的產品負責人。相比眼睜睜看著一年更比一年發福的 Ive,我更加期待一個嶄新的蘋果的未來。

還有這些你可以看看

歡迎加入我們!關注【理想生活實驗室 2019 夏季招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想生活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第 72 屆戛納電影節落幕,盤點今年的榮耀和遺憾
CES Asia 2019:Sonos和IKEA 合作的 Symfonisk 系列在中國首次亮相

TAG:理想生活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