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身為末代狀元,劉春霖的仕途為何比不過那些留日學生?

身為末代狀元,劉春霖的仕途為何比不過那些留日學生?

作者:金滿樓

曾有人說,清末劉春霖之所以能中狀元,主要原因是他的名字好,因為當時正值旱災,「春霖」二字,猶如普降在即。

由此,劉春霖便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狀元(因為他是1904年恩科狀元,而1905年後即廢科舉了)。

當然,這一說法對劉春霖來說並不公平,似乎他的才學並沒有名字重要。如此以往,大家去考狀元,豈不個個都要起一個中聽的名字?

名字喜氣的說法只能說是一個花絮,事實上,劉春霖能中狀元是憑自己真本事的。別的不說,就書法這個,劉春霖就堪稱鼎甲。

在古代科舉中,到殿試這一關時,書法是十分重要的。

其中原因很簡單,此前考試的答卷都要由書手重新謄寫,答題者的書法如何無從得知,但到了殿試則是原卷呈上,誰的書法好,譬如擅長工整清麗的「館閣體」,那優勢就大了。

身為末代狀元,劉春霖的仕途為何比不過那些留日學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從某種程度上說,劉春霖這次的勝出,很可能與書法水平高有關。據說,在殿試結束後,考官陸潤庠即認為,劉春霖的答卷「書法工整,為通場冠,廷試可望大魁。」

再者,慈禧太后本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文章的優劣她未必能明辨,但書法的好壞,那可謂是一目了然的。

劉春霖中狀元那年,年方32歲。按規定,一甲三名在及第後,不需再次參加朝考,而是狀元直接授為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直接授為編修。

至於其他進士,則需參加朝考,優秀者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再經三年的學習並經散館考試後留為翰林院翰林或放出為官。

以此而論,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相比那些排名靠後的同年,他們三位在仕途上就要簡捷多了。

身為末代狀元,劉春霖的仕途為何比不過那些留日學生?

當然,由於處於新舊變革的非常時期,劉春霖與其同年們沒有像之前那樣重走舊路,而是於與同科進士沈鈞儒、王揖唐等一起被派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

在日本期間,劉春霖學習刻苦,常與老師辯論。據其自述,「講師為創學說,余與問難推理至極,講師嘉嘆,卒不能答」。

1907年,劉春霖學成回國,其先後擔任直隸法政學校提調、北洋師範學校監督、資政院議員等職。

相比於早期的留日生,劉春霖的仕途並不算顯山露水,這與他的狀元身份似乎有些不相符合。

為此,劉春霖也曾自嘲說:「人有巧拙,拙者我之短,亦即我之長。倘隨俗俯仰,恐用力愈多,見功愈寡。」

劉春霖的仕途不顯,一方面是他主要從事文教事業,另一方面也與其個性有關。

劉一向性格自負,據說京城有家染坊請他寫招牌,他不慎將「染」字中的「九」寫成「丸」,一旁伺候的僕人幫他指出筆誤,劉春霖大概覺得很沒面子而將僕人狠狠訓斥了一頓,並稱自己刻意如此,「以示不俗」。

身為末代狀元,劉春霖的仕途為何比不過那些留日學生?

劉春霖在資政院當議員時,也同樣以好批評而著稱,時與「台諫三霖」相呼應而為清末言官最後的風骨。

按:廣西全州趙炳麟、福建莆田江春霖、湖南湘潭趙啟霖因為敢言而被稱為「三霖公司」,巧的是,這四人皆有一個「霖」字。

當時,也有人勸劉春霖不要過分得罪像慶親王奕劻這樣的權貴大臣,但劉春霖則認為自己「語雖激切,實發於忠愛之至誠」,「在上可以對皇上,在下可以對國民,就是本議員見了監國攝政王,也是這樣說,不敢作諂諛之詞。」

然而,劉春霖的官運也實在是糟。武昌起義一聲炮響,清廷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轟然倒塌,即便劉春霖想做個小官、言官也不可得。

由於時局的劇變,劉春霖在辛亥年後辭去一切官職,其隱居在北京宣武門內前王公廠西口寓所,「終日以詩、書、棋為消遣」。

這種甘做前朝遺老的做法,在當時的官僚士紳中並不罕見,如徐世昌、陳夔龍、王士珍等,都是如此。

作為前朝狀元的劉春霖,不得不有這一份節氣,但對於自己原本可以期待的仕途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挫折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坑爹史冊 的精彩文章:

明爭暗鬥半輩子,左宗棠為何承認自己不如曾國藩?
孝庄太后下嫁多爾袞是真的嗎?歷史專家大搖其頭:這怎麼可能

TAG:坑爹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