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從古代的襆頭、旗頭、雁尾,淺析古裝劇中的3處致命漏洞

從古代的襆頭、旗頭、雁尾,淺析古裝劇中的3處致命漏洞

題記:古裝劇有很多類別,其中拍攝最多的就是歷史劇了,而歷史劇有包括歷史紀實劇和歷史宮廷劇。自從幾年前的3部清宮劇《宮》、《步步驚心》、《後宮·甄嬛傳》熱播大火後,我國清宮劇便一發不可收拾,來勢洶湧!在這種熱度的情況下,清宮劇的質量就下降了,裡面就出現了很多不符合歷史常識的漏洞。今天,我就和大家從唐代男子的「襆頭」,明末女子的「雁尾」,和清代旗人女子的「旗頭」這3個頭飾物件說起,淺析古裝劇中出現的3個服飾歷史的致命漏洞。

從古代的襆頭、旗頭、雁尾,淺析古裝劇中的3處致命漏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狄仁傑戴的就是硬腳襆頭


1、古裝劇服飾漏洞之一:唐代平民男子的襆頭

在唐代古裝劇中,很多服裝師總是搞錯,要麼把原來的軟裹襆頭直接用硬裹襆頭代替(因為方便),要麼不用,直接用戲曲化的形式去表現。這些影視劇非常不專業,所以我們在影視劇的唐代的男子襆頭中,從來就沒有見過真的軟裹襆頭。這是影視劇中非常大的敗筆。

襆頭,是唐代男子頭上最簡單的裝飾物。

說到中國古代男人的頭戴什麼,最具代表性的是襆頭。根據孫機先生著作《華夏衣冠》,裡面記載,男子的襆頭,除了被鄰國模仿,這種款式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可以說是中古時期中國男裝的獨特象徵(尤其是在唐朝)。

唐朝是我國中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對於唐朝的男人來說,襆頭,幾乎就是每個男人必備之物。

從古代的襆頭、旗頭、雁尾,淺析古裝劇中的3處致命漏洞

襆頭系法


襆頭,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很多人以為這是一頂帽子,而且我們現在看到的古裝劇中,大多數都是直接拿帽子來表現出來的,直到前段時間有一個小哥哥在網上拿了一塊黑布,只需稍微倒騰一下,就變成了唐朝男子的襆頭。此時,許多人都驚呼:原來襆頭不是帽子,我們被電視劇騙了這麼多年!

襆頭,可以說是唐朝男子最簡單,成本最低的頭飾了。

雖然襆頭看起來很簡單,但它並不小。比如說,如果你學會了扎襆頭,你可以帶著這個造型,去穿越中國幾千年歷史,都不會過時,因為襆頭在在過去一千多年歷史中,一直都是男子的頭飾。舉個例子,古代那些九品的芝麻官員頭上的烏紗帽,也是古代男子的一種襆頭。

襆頭的由來,至少可以追溯到漢代。當然,在那個時候,襆頭還沒有出現,男子普遍喜歡戴"綃頭"。

著名的漢代樂府詩集《陌上桑》中有這樣一句: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指的是漢代用布巾包頭的男子打扮。漢代這種打扮的男子,要用布巾把頭的大部分包起來,而不是像現在的許多影視劇那樣,僅僅用一塊布包住髮髻那一點而已。


什麼是綃頭?

我國出土的東漢說唱陶俑中,它的頭上包的布巾就是"綃頭"。

從古代的襆頭、旗頭、雁尾,淺析古裝劇中的3處致命漏洞

唐代的陶俑戴的就是綃頭

這個說唱陶俑,表現的是漢代最底層男子的裝束,比如勞動人民戴的就是綃頭。而漢代那些達官貴人們,他們戴的是冠,身份卑微的底層男子是不能夠戴冠的。另外,也說明了這種綃頭服飾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

出土的南朝文物中,有一副叫「竹林七聖"的磚畫。畫中男子頭上包的也是綃頭,是最底層身份低微的男子用布巾包的頭部。

古代男子用布包頭的習俗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包頭並不事從漢服繼承和發展的,而是可能來自鮮卑人的胡服。鮮卑人是古代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對中國古代北方服飾影響深遠,自然也有許多流傳下來的傳統。

從古代的襆頭、旗頭、雁尾,淺析古裝劇中的3處致命漏洞

襆頭變遷圖

而襆頭的來源,是來源於更早的"風帽",這種頭飾,後面有長長的披幅。這種風帽傳到北方時,由於北方民族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北方民族自身民族的特點,後面的披幅被被捆紮起來,逐漸形成了襆頭最早的雛形。

到了隋朝,這種模式已經初具規模。

也許很多人會說:「這不對啊,隋朝的襆頭和我們心目中熟悉的不一樣啊!」這是為何呢?這是因為古代任何物件出來時,最先是要滿族人們的需求,滿族需求後,才開始將這個物件打造的更美觀。


為何唐朝的襆頭和隋朝的襆頭區別如此之大?

考古學家在新疆阿斯塔納古墓中,發現了唐代的襆頭。看到出土的襆頭實物後,我們才知道,影響唐代襆頭外形最大的因素,是襆頭下面布巾的形狀,而不是古代男子的髮髻。


唐代的男子襆頭,是如何佩戴的?

從古代的襆頭、旗頭、雁尾,淺析古裝劇中的3處致命漏洞

軟腳襆頭系法

其實系襆頭並不難,我們只需要拿出一塊黑布,一個布巾,參考以下軟腳襆頭的系法,就形成了唐代男子的襆頭。唐代男子每次系襆頭,都要重新包裹黑布。這種襆頭就是「軟腳襆頭」。

襆頭的這塊布巾很有意思,唐朝男子也愛美,所以唐朝愛美的男子到處去尋找各式各樣的布料,還發明了不同的包頭方法。例如,使用薄紗羅織物,唐代男子會在織物上加水,以增加其適配性。晚唐文學家皮日休的文章《以紗巾寄魯望因而有作》有相關記載:


「周家新樣替三梁,裹發偏宜白面郎。掩斂乍疑裁黑霧,輕明渾似戴玄霜。今朝定見看花昃,明日應聞漉酒香。更有一般君未識,虎文巾在絳霄房。」

然而,人們總是很懶,這種軟裹的系法每次都要重新包裹黑布,雖然簡單,但是非常麻煩,所以唐朝中後期開始流行硬包的手法,就是把曾經包裹的襆頭,每次穿一次就把它固定到布巾上,就像帽子一樣。這樣一來,原先的披幅就沒有什麼用了。所以,中唐以後的襆頭,又叫做"硬裹襆頭"。

從古代的襆頭、旗頭、雁尾,淺析古裝劇中的3處致命漏洞

硬腳襆頭,都固定好了,可以直接帶

到了宋明兩朝,襆頭不光光是底層男子佩戴的巾帽了,已經發展成了皇帝都可以佩戴的巾帽了,但仍然保持著整體的樸素,這時候明朝皇帝戴的是硬裹襆頭。明朝是襆頭髮展的巔峰時期。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雖然硬裹襆頭一直在不斷地成長和發展,軟裹襆頭卻一直沒有退出歷史舞台,到了明代,軟裹襆頭演變成了"唐巾"。

例如,明代藏書家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記載:


"今之紗帽即唐之軟巾,朝制但用硬盔,列於廟堂,謂之"堂帽" ,對私小而言,非"唐帽",也,唐則稱巾"耳"。

明代,襆頭逐漸演變成了官員們的烏紗帽,所以,這時候的男子更鐘愛襆頭了。

從古代的襆頭、旗頭、雁尾,淺析古裝劇中的3處致命漏洞

明代烏紗帽


2、古裝劇服飾漏洞之二:清代旗人女子的旗頭,出現民國的大花

清宮劇中,旗人女子旗頭中間,經常出現一朵大花,這種旗頭上佩戴大花的造型,是在民國時期才出現的,並不是清朝的。所以現在很多清朝劇裡面的旗頭大花造型,都是扯淡!

從古代的襆頭、旗頭、雁尾,淺析古裝劇中的3處致命漏洞

《還珠格格》里的旗頭有大花,這是不符合歷史的,大花是民國才出現

清朝旗人女子的旗頭顯走的是一條不對稱的路線,所用的花和髮夾大多是輕的東西(清代的頭上小物件都很鮮艷,但有時清代人在頭上裝飾太多,就顯得累贅)。

真正的旗頭,左右兩側會佩戴不同大小的戳枝花和扒花作為裝飾,也會佩戴耳墜髮夾和點翠頭面等,不會像影視劇中,頭上竟然出現一大朵花。


什麼是"旗頭"?

清宮劇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滿族女子旗頭中間都有一朵大花。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所有旗人梳的頭統稱為「旗頭」,旗頭也被稱為「兩把頭」,或者叫做「架子頭」。

從古代的襆頭、旗頭、雁尾,淺析古裝劇中的3處致命漏洞

清宮旗頭

兩把頭不是滿族人的傳統髮型。滿族人的傳統髮型是辮髮。辮髮就是男人女人將頭髮盤旋在頭上,在清朝咸豐時期的畫像里,裡面的滿族人髮型都是辮髮。

現在很多影視劇開始注重真實的歷史,在拍攝之前都會大量考察相關歷史證據。所以這一早期的兩把頭形象也部分地出現在清代戲劇中。


清宮戲裡面旗頭上的大花,來源於何時?

我們來看一看被譽為「民國最美格格」的王敏彤造型。

王敏彤出生1913年(民國2年),此時的清王朝剛剛被推翻不久。

從古代的襆頭、旗頭、雁尾,淺析古裝劇中的3處致命漏洞

王敏彤和孟小冬

從王敏彤的老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她的兩把頭造型不僅大,而且下面的花朵和裝飾也更有戲劇性。

作者的孟小冬,她是王敏彤的好友。孟小冬照片里的髮型,也是採用了這種兩把頭造型,以很難說王敏通的服裝在生活中是否仍然是旗手服裝。

到民國後期,這種大花的兩把頭造型都逐漸湮滅了,只有在京劇裡面才可以瞧見大花兩把頭。

然而,現在很多清宮劇裡面卻出現了這種大花兩把頭造型,這是不符合歷史的。


3、古裝劇服飾漏洞之三:明末的雁尾出現在清宮劇

雁尾髮型是晚期明代女性的一種流行髮型。它是由真正的頭髮和髮油一同做出來的。在清朝的漢人頭飾中,雁尾造型可以經常見到。清朝滿人女子一般不會扎雁尾。一些旗袍婦女偶爾也會趕時髦。

從古代的襆頭、旗頭、雁尾,淺析古裝劇中的3處致命漏洞

明末的雁尾

雁尾是什麼時候流行起來的?

雁尾流行於清末民初,此時的漢人女子覺得雁尾過時了,不梳雁尾了,只有部分旗人女子開始梳起雁尾來。

現在的清宮劇,只要是是帶了旗頭的女子,不管是漢人還是滿人,都扎了雁尾。這是不符合歷史常識的。之前說了,雁尾是在明末流行的,到清末只有部分旗人女子佩戴。


此文中,我共總結了我國影視劇中3處不符合古裝服飾歷史常識的致命漏洞。分別是唐代男子的襆頭、清朝旗人女子的旗頭,以及明末的雁尾巴。這些只是影視劇中出現的部分錯誤,還有很多漏洞值得我們去深究,同時也希望編劇作者以及服裝師能夠多翻閱歷史,使得現在的古裝影視劇更加地嚴謹。不要再讓影視劇中的歷史漏洞坑害觀眾了。

圖文:搞史人,歡迎閱讀關注。本文為搞史人原創,請勿抄襲!

參考文獻:

《中國傳統服飾》

《華夏衣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